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1 —20 12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 025L03BT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改卷教师: 屠文淑 学号: 096120035 姓 名: 冉宝强 得 分: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之李大钊摘要: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历史人物,评析,李大钊近现代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注重理论层面的探索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诠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方面自然言人人殊 ,莫衷一是。以生产力发展、 民族统一和社会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作用标准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标准。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也逐渐突破历史作用评价标准的一元主导模式 ,而日益走向多元化 ,但全新的标准模式尚未建立起来。[1]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涉及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多个方面,如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交汇节点,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却缺少了历史整体的纵向联系 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将这一个个孤立节点串联起来。[2]
历史认识 的特殊性在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这就决定了:一方面
,历史真实的内容比自然科学真实的内容更为复杂,它包括多方面的含义,我们要从广泛的
层面上去理解;另一方面,历史真实不是绝对 的,它具有相对性.对历史做出评价、
解释,必须用现代的社会意识做出创造性的分析。不同时代 的人
,都会从本时代出发,得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历史科学对人类历史活动的指导作用。[3]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
4
11
01美好心灵
628
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
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李大钊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人物,他首先使人们认清俄国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伟大意义,从中到自己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他首先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清只有依靠这个科学真理才能指引自己不断前进,去夺取最后胜利;他首先培育和聚集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并把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早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日诞生。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李大钊不愧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主要创始人。
孙姓女孩名字大全4 11
1628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曾长期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过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
看出,在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在和李大钊同时代人的比较当中,还是首推李大钊更正确一些。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倡导者。他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长期地、虚心地、刻苦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反复强调谁要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尽毕生的精力。他说:“拚上半生的工夫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它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他教导人们:“研究马克思的学说,须得先把他的重要著作《资本论》有系统的研究起来。”他希望人们在听自己的演讲之后,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引起点兴趣,从而去研究他的学说,将来把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指导社会。他反复申明,自己谈马克思主义是僭越得很,只不过稍微知道一点。事实证明,李大钊直到他生命结束,从来也没有自我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反复告诫人们,千万不要相信那种轻易宣布自己是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那种“骗子”论调与“欺人之谈”。与那些浅薄幼稚而又自封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存在着多么重大的差别。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相一致的,是建立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刻苦学习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明显地有他个人的特点。诸葛亮北伐
黄鸿升资料认识和评价李大钊这种个人特点,是不容易的。李大钊所理解和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第一,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尚未被泯灭的文化气氛(这种气氛基本泯灭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统治时期,在领导全党后又逐步重新得到恢复和弘扬),而李大钊又是深受这种气氛浸染的人;第二,是由于在党成立的
初期,党还没有建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党。当时迫切的现实需要,使有责任心、有条件、有创造精神的共产党人如李大钊,敢于并且能够做到不依傍,不等待,自己站出来去积极回答现
4 11
01628
刘奕君女儿的李大钊所理解和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就根本不会出现。正是由于以上这种情况和原因,
李大钊理解宣传的那种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后来人在理解和评价上遇到困难。第一,它
不同于当时照搬苏联的那种马克思主义;第二,它也不同于后来以为代表的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他所理解和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当中,除去与上述两者在基本点上完全一致和相通之外,还提出以上两者所没有的、所忽视的、甚至所排斥的某些观点和问题,并且把它们放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或与马克思主义体系相对立的地位来加以比较、分析或批评。有的是他从特殊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系统地深层次地、远距离地去回答现实中某些问题。李大钊的这种做法,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的。因此,如果用一种简单的流行的现成标准去对他进行评价,就必然使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粗疏武断之感。因此,我们必须改进这种研究方法。
对于马克思主义,人们不但切入点不同,而且学习的重点与宣传的重点也不同。以陈独秀和蔡和森为
例,他们的重点更多是在直接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而李大钊则不同。李大钊自然也极为重视阶级斗争的理论,也发表过不少关于阶级斗争的文章,但比较来说,他的重点却不在这方面。他研究宣传的重点更多地是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方面,同时,也较多地谈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但相对来说谈得不深。这里着重谈他对于唯物史观的研究与宣传。
唯物史观是李大钊研究与宣传的重点。很显然,这是与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理解以及对于中国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的理解有关。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李大钊是完全明白的。无论是阶级斗争,无论是无产阶级专政,无论是社会主义,离开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都不能有深刻的、科学的理解与说明。因此,李大钊虽然也重视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宣传,但他更重视唯物史观这一最为基础的理论。从现实需要来说,中国的社会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当中,怎样科学地理解这种变动,怎样认清变动的历史方向,怎样更有效地推动历史的革命变动,等等,都迫切需要唯物史观这样的理论武器。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研究课题,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牢牢掌握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我们评价一个人,不应根据其一 时一事的表现,应 当考察一生的全部历史活动来 4 11
北京 旅行社01628
彼一时,人们的认识和行动必然随着时间、地点的转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及
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以一时一地的某种政治表现而盖棺论定,这就是以偏
盖全,以此否彼。这种倾向当然应予以否定。[4]历史是历史人物编织的画卷。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并作出恰如其
分的科学结论,是个复杂的问题。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无疑也是我们评价中
国近代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他们的思想、言论都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
4要求,并依据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人物也
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历史人物是不存在的。[5]
参考文献:
[1] 高希中.近50年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7.
[2] 崔鲁威.李大钊研究的新进展[J].中共党史研究,2011.
[3] 刘克辉.论历史真实[J].史学月刊,1993.
[4] 孙文范,李治亭.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人物评价[J].史学月刊,1982.
[5] 王纪河.浅谈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