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物关于林则徐的论⽂
近代历史⼈物关于林则徐的论⽂篇⼀:《浅析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的⼀个基本特点是强烈的体意识,⽽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时期,这种体意识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国家危亡时刻则表现的更为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已成为每个⼈的道德要求。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其⾝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突出。本⽂从四个⽅⾯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浅析,以期能使这位时代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系统更加透彻的呈现在⼤家⾯前。
【关键词】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国家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位得到过很多赞誉的英雄⼈物。清朝皇帝为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劳赐其谥号“⽂忠”,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泽东到改⾰开放后的创业者,⼜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澜对林则徐有个最贴切的评价──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经成了激励后来者的千古绝唱。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浅析,可以概括出以下⼏点:
小桥流水人家上一句>史上最丑港 ⼀、爱国与忠君并存
吃什么东西可以养胃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受忠孝伦理的影响,爱国与忠君两者被看作是⼀物的两个⽅⾯。林则徐受时代特点的影响,还不可能超越这个传统,所以在其⾝上这种特点也表现的⼗分明显。道光⼆⼗⼆年(1842)他赴戍边疆之际写道:“余⽣岂惜投豺虎,策当思制⽝⽺。⼈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1]不忘君恩与制伏正在蹂躏中国的“⽝⽺”就是他最关切的两件事。这是他在⽣离死别之际的真情流露。他⾃⼰的表⽩与历史记载都说明了其赴戍边疆与⼴东禁烟的⼀个重要原因,就是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个结合。
⼆、在“睁眼看世界”中表现的爱国精神
英国的鸦⽚倾销和鸦⽚战争,给了林则徐沉重的刺激。林则徐开始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为反抗侵略、救亡图存,他学习西⽅的技术,做出很⼤努⼒。他不但注意了解敌⽅当前的动态,组织⼈员翻译外⽂报刊,⽽且主持译编《四洲志》,努⼒改变对西⽅历史和现状的⽆知状态;翻译国际法,运⽤新的知识捍卫国家的利权。同时,他敢于正视船炮落后于西⽅的现实,积极购置洋炮夷⾈,这些都迈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和学习西⽅的第⼀步。尽管这⼀步⾛得还很⼩,且有许多不⾜之处,却是艰崎长路的极其宝贵的开端。他的反侵略不是盲⽬排外,他区分了者与从事正当贸易的商⼈,区分了侵略国与⾮侵略国的商⼈;并反对封港闭市的错误主张。所有这些都令他的爱国主义⾔
⾏具有前所未有的内容,开始显⽰近代⾊彩。但由于在当时,由于天朝⼤国思想的存在,林则徐对外界的认识还是存在局限的。翻开林⽒遗⽂,传统的天朝上国盲⽬⾃⼤的语句俯拾皆是;他还不可能跳出这个窠⾅。但出于⼀个致⼒经世致⽤的著名⼈物的求实态度,他敢于正视现实,因⽽以对国家命运⾼度负责的精神认认真真地研究对⼿,并不惜引进对⽅物质⽂明(如船炮)和精神⽂明(如国际法)的成就作为保卫⾃⼰国家的⼿段,林则徐已经迈出了⼀⼤步。
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独⽴
爱国主义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量地体现在⽇常给予国家和⼈民的奉献中,但它的最强⾳往往迸发于祖国处于外敌威胁的危难之际,爆发于历史存亡之际。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林则徐的爱国⾸要表现为维护国家尊严和独⽴。⾸先,禁⽌何种货物进出⼝,这是⼀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禁⽌贸易更是保护⼈民、维护国家尊严的正确措施。可是,清政府在推进这项正义事业时,英国政府却不顾国际关系准则,成了国际集团的不光彩的⽀持者。⾯对⽐⼰⽅强⼤得多的侵略者,林则徐坚定、卓越地领导了⼴东地区的反侵略战争,在反侵略⽃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页。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英军北犯得逞,朝野议论叠起,道光皇帝出尔反尔,昏昧地谴责林则徐之际,他出于"每念⼀⾝之获咎犹⼩,⽽国体之攸关甚⼤"的爱国热忱,严正指出“鸦⽚之为害甚于洪⽔猛兽,即尧舜在今⽇,亦不能不为驱除。……⽽天下万世之⼈亦断⽆以鸦⽚为不必禁之理,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起,则彼之以鸦⽚⼊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发之于此时,与发之于异⽇,其轻重当必有辨矣。” [2]从⽽有⼒地
驳斥了侵略有理的罪恶谬论。同时,与空谈维护天朝威严、讨伐“奸夷”之辈不同,林则徐把爱国热忱与筹划防务的切实⾏动密切结合起来。他与⼤吏商绅和衷共济,从炮台的修筑、军械添置到兵勇的整顿招募,特别是利⽤民⼒,组织团练,随在设防,保卫乡⼟等⽅⾯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作。
四、为国兴利除害郑爽带孕
林则徐所以如此坚决地禁⽌贩卖和吸⾷鸦⽚,在于他看到烟毒蔓延“是使数⼗年后,中原⼏⽆可以御敌之兵,且⽆可以充饷之银” [3]因此,“明知⼊于坎⼝......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 [4] 这种以天下为⼰任的⾃觉意识是历代志⼠为国献⾝的思想基础,林则徐继承了这种优秀传统。受这种精神的影响,在他登上仕途特别是出任地⽅官以后,关⼼民瘼,对漕务、盐政、救灾和⽔利等关系国计民⽣的要政,都认真研究,⾰除弊病,采取各种措施,⼒疏民困。尤其是对病民很深的⽔灾、漕运等项⼗分留⼼,锐意兴修⽔利,并提出了⼀些重⼤的建议。在他看来,“天下未有万⼈忍饥,肯听⼀家之独饱者。” [5]为了巩固原有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不亟于兴利除弊。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培育了他对国计民⽣事事关⼼的⾼度责任感。这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结
通过对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浅析,我们不难看出,其爱国思想表现在他为官从政、反抗侵略、向外学习、兴利除害等⽅⾯,其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值得我们去歌颂与学习,也有难以
摆脱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林则徐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伟⼤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
【参考⽂献】
菠菜汤 [1][3][4]林则徐.林则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601,3,884.
[2]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鸦⽚战争[M].北京:外⽂出版社,1976:567.
[5]林则徐.林则徐书简[M].福建⼈民出版社,1981:191
近代历史⼈物关于林则徐的论⽂篇⼆:《林则徐学西⽅思想论析》
摘要: 鸦⽚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变化、社会思潮急剧变迁,林则徐在中国历史发⽣重⼤转折的紧要关头,领导抵抗西⽅资本主义侵略,同时⼜带头了解西⽅和学习西⽅。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
关键词:林则徐学习西⽅途径
⼀、林则徐学习西⽅思想产⽣背景
当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还是⼀个封建社会,处在满族建⽴的清王朝的统治下。封建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在乾、嘉以后,衰败⽇剧,闭关更甚。
buy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造船航海业的发展,阻碍了国内⼿⼯业的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且闭关政策进⼀步助长了清朝统治集团置⾝于世界局势之外安于现状顽周保守的虚骄⼼理,使清代的政治更加腐败。
这个时期的林则徐,也和闭关时代其他开明进步分⼦⼀样,尽管对中外关系和外国情形有所触及,但严密的闭关政策和闭⽬塞听的风⽓,使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的也同样受到严重的局限。但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发现⾃⼰的知识不⾜后,没有装腔作势,反⽽正视现实。勇于放下架⼦,探求新知。他在中华民族和西⽅资本主义侵略势⼒的⽭盾⽃争的强烈刺激下,适应救亡图存的形式需要,由经世派⽽成为“开眼派”,并进⽽成为“学习派”,实现从开眼看现实到开眼看世界再到学习西⽅的连续飞跃。林则徐之所以和顽固分⼦不同,⽽且⾼于其他开明进步的爱国者,实现思想的连续飞跃,还有其主观因素:
第⼀,把民族⾃尊建⽴在⽐较科学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勇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他有可能通过睁眼现实,⽐较正确的认清国情,看到“天朝上国”的腐朽与落后。
第⼆,把抵抗外国侵略建⽴在⽐较科学的基础之上。寻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的迫切愿望,使他有可能通过开眼看世界,对西⽅的侵略性与先进性有⽐较全⾯的了解,从⽽勇于抛弃夜郎⾃⼤的传统观
念。
第三,具有敢于“触讳”、追求真理的勇⽓和精神。
⼆、林则徐学习西⽅思想的主要内容
林则徐认识到,要有效抵抗西⽅侵略,必须学习西⽅。发出了像西⽅学习的先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次组织翻译班⼦,不拘⼀格,选拔熟悉外情的⼈才,有计划地,⼤规模地搜集和编译外国书报。
林则徐把西⽅各国作为⼀⾯镜⼦,已经参照出中国⾮惟在地理⽅位上不在世界的中⼼,特别是在国⼒⽅⾯也并不是万国来朝的中央⼤国。在中国近代,坦率⽽明确地承认西⽅先进和中国落后的是从林则徐开始,这是艰难⽽珍贵的第⼀步。⼀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认识⾃⼰不容易,反省⾃⼰的落后更不容易,特别是在中国对于⾃⼰有⼀种“世界中⼼”感觉的传统氛围中做到这⼀点,更是加倍地艰难。林则徐如实承认中国在船炮武器⽅⾯“不如夷”了,但却没有因此⽽悲观⽓馁、⽢居下游。他认识到,当时的军事侵略不是来⾃⽐⾃⼰落后的民族,⽽是来⾃拥有船坚炮利的西⽅先进国家。甚⾄在赴戍伊犁的途中,他还念念不忘建⽴⼀⽀“器良、技熟、坦壮、⼼齐。”的新式⽔师。
由于对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关系有⽐较具体了解,他有效地利⽤了美、法两国与英国在对华
贸易⽅⾯存在的⽭盾,利⽤了英美两国尤其是英国内部均有⼈抨击对华鸦⽚⾛私的有利形势,维护中国在禁⽌鸦⽚⾛私⽅⾯的⽴法主权。同样,由于对各国法律有所了解,林则徐⼜有⼒地根据国际法,坚持要英⽅交出杀害华民
的凶⼿,按中国法律治罪,维护中国司法主权。林则徐为开展外交⽃争,摘译滑达尔所著《各国律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次引进国际法并运⽤于对外交涉的创举。
三、对林则徐的评价及启⽰
林则徐在⼴东期间,与英国侵略者作战共七次,中国军队都获得了胜利。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林则徐整顿海防的成绩是巨⼤的。林则徐领导⼴东军民抗击英国俊略,为保卫祖国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近代中国⼈民反帝⽃争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开篇,特别是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建设近代海军的主张,虽然在当时都未能得到实现,但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却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开创了新风⽓,带动了⼀批开明进步分⼦了解世界。从林则徐组织翻译外国书报以来出现上述著作,⼴泛地吸收和利⽤了当时中国⼈所能接触到的海外知识,为发展中华⽂化开展了创造性的研究,改变了晚明以来腐儒们“株守旧闻,遽斥西⼈为异学”的隔阂状况, 突破了明以来外国传教⼠带来的“西⼈之旧书”的局限,成为近代中国中西⽂化交流的新起点。林则徐为“倡西学之始,开新学之路”的第⼀⼈。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同志在“纪念林则徐诞⾠⼆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在那⿊暗的时代为中国的独⽴和进步⽽⽃争的⼀切先驱者永远值得我们追念。他们的⽃争精神仍然可以成为策励我们前进的⼒量。林则徐就是这些伟⼤先驱者中的最早⼀个。”
参考⽂献:
[1] 胡绳.《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M]. 北京:⼈民出版社,1998
[2]《林则徐集·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林则徐书简》,《致陕抚中军参府马辅相书》
近代历史⼈物关于林则徐的论⽂篇三:《试论林则徐的货币思想》
【摘要】鸦⽚战争前后,中国的⽩银⼤量外流,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银荒”。为了扭转现状,林则徐提出了⾃⼰的货币思想。主要有以下⼏个⽅⾯:对洋钱的态度,提出⾃铸银钱,对钱票的认识和看法,严禁私铸、收⼩钱等。虽然他的努⼒没有获得成功,但其思想价值却不能被忽视。
【关键词】林则徐货币改⾰⾃铸银钱
鸦⽚战争前后,中国的⽩银⼤量外流,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银荒”,从⽽造成“钱贱银昂”“商民交困”的状况。为了稳定货币,挽救国家财政,林则徐提出了⼀系列货币改⾰主张。
⼀、听从民便,稍⽰限制“洋钱”
洋钱之⼊中国久已,因其具有计算简单、携带⽅便、成⾊重量准确等优点,以致“⾃闽、⼴、江西、浙江、江苏渐⾄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不⽤洋钱。”当“银荒”现象出现时,很多⼈认为是由“洋钱”导致的,并提出对“洋钱”实⾏抑价或禁⽌其流通的建议,以防⽌⽩银的外流。对此,林则徐反对以“骤平洋钱之价”和“骤禁洋钱流通” 的办法解决“银荒”危机。
关于“抑价”问题,林则徐认为,“各处情形不同,时价亦⾮⼀定,若不详加体察,欲使银价骤平,诚恐法有难⾏,转滋窒碍”。他以江苏为例阐明⾃⼰的⽴场:“江苏商贾辐辏”,洋钱“⾏使最多”。平价之时,⼀枚洋钱可换纹银七钱三分;价昂之时,可⾄七钱六分七分以上。这⼀现象在“闾阎市肆久以通⾏”,“恬不为怪”;若勒令定洋钱之价,“恐民间⽣计因⽽⽇蹙停闭,即抗阻不⾏,仍属于公⽆裨”,“⼀旦价值亏折,贫民见⼩,尤恐情有难堪”,故此时抑价多窒碍。关于禁⽌“洋钱”流通问题。林则徐认为:“银钱贵在流通”。他说:洋钱之所以流通⼴泛,“盖民情图省图便,寻常交接,应⽤银⼀两者,易⽤洋钱⼀枚,⾃觉节省,⽽且⽏须弹兑”。众商民也认为:“百年以前,洋钱尚未盛⾏,则抑价可也,即严禁亦可也”。然“⾃粤贩愈通愈⼴,民间⽤洋钱之处转⽐⽤银为多,其势断难骤遏”。故林则徐认为,“今若创⽴例禁,则于商民买卖,海关税务,未免皆有窒碍”。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传统货币在使⽤上极为不便,⽽洋钱正好可以弥补这⽅⾯的不⾜。但是,林则徐也不同意“洋钱”在我国长期流通,应使洋钱“悉照纹银为准”,“不得浮于⾜纹之上”。否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害。故“拔本塞源,理应将洋钱全⾏禁⽤”。然洋钱久⾏“不能骤然阻⽌”,也只能在听从民便之中稍⽰限制,以免“藉端滋扰”。
⼆、⾃铸银钱,试造“银饼”
既然洋钱不能“抑价”也不能“禁⽌”,更不能在我国长期流通,于是林则徐提出了⾃铸银钱的建议。
林则徐认为,“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具体办法是:“每⼀枚以纹银五钱为准,轮廓⾁好,悉照制钱之式,⼀⾯⽤清⽂铸其局名,⼀⾯⽤汉⽂铸‘道光通宝’四字”。并“将银钱先于兵饷搭放,使民间流通使⽤,即照纹银时价兑换,⽽藩库之耗羡杂款,亦准以此上兑”。在试⾏时“洋钱并不必禁”,等察看民间是否乐⽤“新钱”,“再为斟酌定制”,以免“亏折”。尽管林则徐将“铸银钱”说成是“推⼴制钱之式”,以“期于便民利⽤”,“并⾮仿洋钱”。但是,道光帝仍以“改铸银钱,太变成法,不成事体”予以驳斥。
尽管“铸银钱”的建议未获采纳,但是林则徐在江苏上任期间还是试造了“银饼”。周腾虎在《铸银钱说》记有“林⽂忠公造银饼,其制渺少,全⽆法度,后⼜⽆法以⾏之,宜其不⾏也”。郑观应《盛世危⾔》亦记载:“侯官林⽂忠公巡抚江苏,见民间洋银⽇增,遂铸七钱三分银饼以代之。初亦使⽤,未⼏
⽽伪者低者⽇出,遂使良法美意废⽽不⾏,可为太息。”这些记载对林则徐“铸银钱”的结果或颇有微词,或惋惜失败。虽然这次实践没有成功,但却是中国近制改⾰运动的先声。
三、⽀持使⽤钱票,然须防其流弊
当“银荒”严重之时,⼀些⼤⾂以“钱票”造成“银价⽇昂”为由,提出严禁使⽤钱票的建议。道光⼗⼋年,宝兴上折奏请“严禁各钱铺,不准⽀吾磨兑,总以现钱交易”。对此,林则徐上书反对禁⽤钱票的措施,并阐明了⾃⼰对钱票的认识和看法。
⾸先,林则徐承认钱票有它的弊端。“钱票之流弊,在于⾏空票⽽⽆现钱。”虽然有此弊端,但是林则徐认为“治亦不难”,“但须饬具五家钱铺,连环保结,如有⼀家逋负,责令五家分赔。……并拘拿逃脱之铺户,照诓骗财物例计赃从重科罪,⾃可以遏其流。”其次,林则徐认为钱票与“银荒”⽆关。“钱票之通⾏,业已多年,并⾮始于今⽇。”“岂能因⽤票之故,⽽将银之仅可兑钱⼀串者,忽抬⾄⼀串六七百⽂之多?”既然钱票与“银荒”的现象⽆关,那么禁⽤钱票也就没有依据了。最后,林则徐指出钱票对货币流通的积极作⽤。钱票之流通,在于“钱重难携,每以⽤票为便”。在“银荒”之时,钱票更不能禁⽌。因为钱票有利于商业活动,可以弥补现⾦的不⾜,并能减轻“银荒”的现象。他说:“查近来纹银之绌,凡钱粮、盐课、关税⼀切⽀解,皆已极费经营,犹借民间钱票通⾏,稍可济民⽤之不⾜。若不许其⽤票,恐捉襟见肘之状,更有⽴⾄者矣。”林则徐从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观点出发,主张在防其
流弊的前提下任其使⽤以发展商业贸易。显然,这种主张肯定了钱票的积极作⽤,亦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向。
四、严禁私铸、收缴⼩钱
关于私铸洋钱的问题,林则徐认为:“奸民”私铸洋钱是为了牟利,但当民间“兑验洋银,极为精细”之时,商家⾃⼰就会将成⾊差的“私银”剔除不⽤;再加上“仿铸洋钱”者,皆“照⽩银出洋”治罪,则“⾜以杜其弊”。⾄于“最为钱法之害”的“私铸⼩钱”,林则徐提出由朝廷“设局收缴⼩钱”,“每⼩钱⼀⽄给制钱六⼗⽂,铅钱⼀⽄给制钱⼆⼗⽂。”令各商铺“随时收买”,待收缴有成效之时,则“捶碎缴官”,由官府“照例给价”;再加上严密查拿,“⾃可渐期净尽”。林则徐的这⼀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连年收缴以来,细查各属旧存⼩钱,均已缴销净尽,现在市廛⾏⽤俱系制钱,尚⽆⼩钱羼杂,是收缴已著成效。”
五、结语
⾯对西⽅的侵略,清政府既拿不出⾏之有效的举措,⼜对改⾰⽅案多⽅掣肘。在此情况下,林则徐提出以⾃铸“银钱”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改⾰思想符合我国货币发展的⽅向,也是挽救清廷财政危机的⼀个希望。他既从理论上倡导“铸银钱”,⼜在实践上进⾏尝试,实开近代中国币制改⾰之先河。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亦有抵制“洋钱”,维护本国币制独⽴的积极意义。可惜,林则徐的货币改⾰思想被道光帝否决,其实践活动也因多种原因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却不能抹杀他在我
国货币思想史上的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