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陈乔恩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摘 要:义利之辩不仅是要讨论义和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应怎样对待"利",在什么前提下取"利",这方面孔孟一致主张见利恩义,以利佐义。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后,有所发展,主张尚义贱利,以“挨他、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等思想。因此、分析孔孟的异同点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同时,孔孟义利观的真知灼见也对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孟子;义利;义利之辩
张雨绮问周深你没在法国排队吗自先秦以来,对于义利之辩的问题古代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之中主张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等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故此,尝试对孔子与孟子义利观进行异同比较,同时分析其义利观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相同点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在此主要介绍孔孟在义利观上的相同点,具体如下:
李治廷王力宏
1.孔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孔孟都主张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孔子从君子小人之辩中来褒"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义利问题,“利”指利益,又指功效,"义"指正当的行为。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君子最看重的是道义,假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难免添乱乃至作乱;假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很容易成为盗贼、土匪。这说明道义是君子一切言行的本质或者说是最高原则。
孟子也把"为利"还是"为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跖,即为大盗,舜,即圣人。
在孟子看来,他们的区别即舜以义为最高价值,是君子;跖以利为行为目的,是为利的小人。故义利之分即善恶之分,在这里已经表现出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这也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地方。
2.孔孟“见利思义”的观点
孔孟在对利的取舍方面,都主张"见利思义"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义与利在某些情况下是会产生矛盾的,即当个人的利益与得失不能相一致的情况之下,要怎么做?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合于道,以其道得之,富贵是可求的。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利”是面对利益及诱惑选择时,孔子将道义标准作为第一评判准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虽然没有提出"见利思义"的观点,但是他很赞同此主张,他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在孟子看来,即使是贵为天子,如果不符合道义,也是不屑一顾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利”的追求是遵循道义的要求。同时,孟子也认为无论穷富,都必须始终以道义自持,故提出:"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二、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不同点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两位都是伟大的思想家。虽然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但是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却并不相同,他们都是依其如何解答现实问题和两人所处的时代具体要求做出回答而形成他们的伟大,这就决定了两人的思想具有差异性。孔孟二人对义利观方面的不同主张有以下两点:
(一)孔子与孟子论"义"的角度不同1.孔子从君子的道德品质论“义”
孔孟都重义,只不过孔子论义时更多的是着眼于君子的道德品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认为对君子而言,只要符合义便可遵从;闻义而能即从,则能提升人的道德品位。
朱桢老婆
2.孟子从“仁”和“人”方面论“义”
在孟子的学说体系中,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主要从人的本心、人的本性来论述“义”,以阐发他的“义”学说。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从人之本心论“义”。在本质上,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义”是人心的四大善端之一,"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把“义”作为羞恶之心,是每个人都固有的。
(2)从人兽有别论“义”。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那是因为人有义,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在义利、生死之间参照社会价值的判断做出舍生取义的抉
择,这是动物与人相区别的地方。
(二)孔子与孟子重利轻义的程度不同1.孔子持以义导利的观点
孔子曾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他并不否认利的合理性,因为他提出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主张。孔子认为人不能不重义,也不能离开利,在一般的情况下,二者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从中可以看出,他持以义导利、以利佐义的主张,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孟子持“义利对立”的观点
在孟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由孔子的“子罕言利”,到反对言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孟子以"义"排他,把道义和功利看成是对立。孟子以"义"排他的观点,可以从以下论述看出,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还对谈利嗤之以鼻,对梁惠王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郁冬近况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往争利,而国危矣。”又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这是说追求利,人们之间势必争夺,直至国危君亡而已。在他看来,仁义和利益是不能并存的,因为君臣父子兄弟如果“去仁义,怀利以相接,"LAD就会亡天下;甚至在个人的生与义取舍下,也只能舍弃生命,遵守道义。
(2)孟子提出了心性与欲的关系,这是他比孔子的进步之处。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里虽然提到了欲,但实际上只说到了义利关系,并没有把欲与利清楚地分开。而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说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要求是"心之所同然",是人固有的善性。在这个基础上,除了义利关系之外,孟子又提出了心性与欲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