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导论
一、课程性质:政治课/历史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尽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从其科学体系来说,它首先是一门历史课。既然是一门历史课,它首先必须遵循历史科学的一般规律。
1. 疑惑之一:“政治课”抑或“历史课”?
---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
--- 对“历史”、“历史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新中国成立后, 执政党致力于将其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树立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而生,并逐步确立起较完备的课程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历史事实的说服力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的本质要求?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
我们所讲的历史,主要是第二层含义上的历史,即史学,并非一般的“过去的事实”,历史是对过去史实的解读,因此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彩。
历史到我们手中,已不是原始的、血淋淋的事实,而是文本的产品,根据意志(为真理)与企图(为权力)以编织成的叙事。
历史是一堆糊涂账,惟有在史学家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这一意义上,它才成了可以理解的。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科学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存真、求实,就是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治 学 不 为 媚 时 语,
独 寻 真 知 启 后 人。
做到历史的“真实”又是何其难! “一个政权完全不侵犯历史的神圣与尊严,是一种不敢奢望的境界,人类历史的真实性与价值,全靠史学家的纯真的精神来维系。 ”
2. 疑惑之二:历史学的“求真”是否能和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结合起来?     
    站在党的立场写历史和站在科学立场写历史应该是统一的。党的立场同尊重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真理的科学立场从根本上说是完全一致的。
“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没有政治科学的历史科学无果,没有历史科学的政治科学无根。 ”
二、为什么学习本课程:“有用”/“无用”
1. 历史根基
历史教育的传统: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司马迁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韩  愈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财务经理岗位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育的偏见
由于“左”的干扰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简单化、片面化(如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等)。
2. 现实状况
多元历史思潮的影响:纠正一些长期形成的历史偏见,培养科学历史观的需要。
假设历史,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文章;戏说、恶搞历史。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人格缺失,越来越凸显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障碍。
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前人的人生成败、得失、悲喜际遇,从而提供借鉴,提供参照,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魄力。
    ·大学的任务是学习,学习什么?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没有边界的。
既学习知识,又学习技能;
既学习自然科学,又学习人文科学;
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
既讨教于专家,又问计于民众;考拉是谁的女儿
既研究本国实践,又借鉴外国经验。
既学习历史,又学习现实;
·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大学期间学习的主要目的。
●民族精神传承的需要我心中的党员手抄报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张岱年
历史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知晓我们的历史以及它所拥有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民族精神。
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尔赛宫。“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从而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牧野先生你说对吗?”牧野当然不能否认。顾维钧继续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历史在这一刻定格,千里之外的巴黎和会上两千年前的孔子却发出了穿越时空隧道的力量。
在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感悟民族精神形成和升华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责任感。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和的“探索”,这些富于开拓精神的行为都折射出深沉的爱国之情。
“治学先要治史,无论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看一部关于历史简明而可靠的书。读史可以知今,治史有助于研究现状……,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
“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
●其它一些现实原因,如学位、考研、就业等。
张紫妍案延长5年小结:历史作为一门学问,其用处是多方面的,其“最紧要的用处,是用他来助我们人生的修养”,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历史的“有用”,有待从大处、深处、远处去看。
国  运  昌  盛,文  运  必  兴。
三、如何学习本课程
1. 方法的探索
史观: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以及其它史观,对每种史观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分析方法:坚持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近来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
国的基本国情,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举例:相对论“遭遇”中国政治;蒋介石研究;费正清看中国。
多学科: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来看,可以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科方法去观察和反思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问题。
举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即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选择、文化接受等。
多视角:以世界的眼光,把中国近现代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范围内来考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来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实际,又要关注当前的现实,把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同当前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有重点:在对近现代史有比较系统性、完整性了解的同时,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对某些重大问题、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资料:多方面搜寻近现代方面的资料,开拓视野。
举例:一手资料,如:有关资料汇编、文献选集、历史文件、口述资料、回忆录、历史文献纪录片、历史遗迹和场景。二手资料,如海内外有关的学术著作、论文。
自学:一个没有自学精神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自学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读书的能力。
3. 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
整体性和专题性的统一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知识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四、课程的任务、基本框架和主题
1. 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 基本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研究:中国从第一次战争到现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历程与规律。共分上、中、下三编十章。含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和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两大部分。
安家电视剧演员表上编
1840~1919:风云变幻八十年(救亡图存)
从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众为救亡图
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遍
1919~1949:天翻地覆三十年(走向解放)
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手机上不了百度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编
1949~21世纪初:走向辉煌的六十年(奔向富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主题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激烈变动的时期,出现“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讲 天朝的崩溃——传统到近代的风云变幻
一、中国传统社会之图景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
高度发达的建筑艺术、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精致优美的青铜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 绘画艺术 戏曲艺术)、繁荣的思想文化(诸子百家)
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1、封建社会的经济状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