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关羽
刘洪强
【摘 要】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关羽的胡子装在锦囊之中,他的旧衣罩在新衣之外,他的“忠”“义”都是装在套子里.关羽的美髯表现了他的自恋.关羽是一个中国式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期刊名称】阿sa和郑中基离婚《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4
【总页数】5页(P17-21)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套中人
熊乃瑾演过的电视剧【作 者】刘洪强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41
体育功能关羽在正史、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的涵义与影响均不一样,这里讨论的是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在小说中关羽智勇双全,毛宗岗称其为“义绝”,鲁迅先生认为《三国演义》中“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1](P136)这些都是中肯之词。仁义礼智信,关羽差不多占全了。确实如此,关羽在小说中被塑造得凛凛有生气,在性格上是一个圆形人物。
然而关羽也有缺点,他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这些对于读者而言,也并不陌生。对于关羽为何有如此的弱点,不少人进行过讨论,这些讨论不乏精彩之处。但是较少有人分析关羽作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性格特征。
《装在套子里的人》(也译为《套中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是担心出乱子,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才好”,就是晴天他也要拿着雨伞,他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套子里:
他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装在套子里,怀表也总是装在一个灰的鹿皮套子里,遇到他拿出小折刀来削铅笔,就连那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穿绒衣,用棉花堵上耳朵,他一坐上出租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2](P159-160)
作品问世以后,别里科夫成为一个文学典型,那为什么说关羽也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呢?有两点可以证明。
《三国志通俗演义》之“玄德匹马奔冀州”: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操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赐之。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故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操曰:“吾为汉相,岂无一锦袍与云长?何以旧袍蔽之?不亦俭乎?”公曰:“旧袍乃刘皇叔所赐,常穿上如见兄颜,岂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之旧赐乎?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虽然操口称其义,心中不悦。[3](P243)
“云长策马刺颜良”:
公酒后,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裹之,恐其断也。如接见宾客,则旋解之。”操取纱锦二疋作囊,与关公包髯。
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朝廷皆呼为“美髯公”。[3](P244)
这两段描述,毛本《三国演义》与此小异。关羽穿刘备所赐战袍,把自己用“旧战袍”包裹起来,胡须上套上一个锦囊,用“锦囊”把自己的胡须包裹起来,这完全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不但关羽的形体装在套子里,而且他的精神也装在套子里。
关羽忠义无双,这“忠”“义”其实就是关羽的套子,这两个套子就把他牢牢地套住了。“忠义”是好事,这是值得赞扬的地方,但是这“忠义”与关羽性格中的“傲”结合在一起就往往容易坏事。关羽不是帅才,他第一次出场时就说“因本处豪霸倚势凌人,关某杀之,逃难江湖
五六年矣”[3](P5)。我们赞叹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同时,也觉得这实在是应该由《水浒传》中的孔明、孔亮、解珍、解宝之流来做的事情。关羽缺乏“韩信胯下忍辱”的气度与“张良圯下进履”的修养。
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4](P103)以此来衡量关羽,他差之远矣。
(一)“忠”的套子
关羽的“忠”当然是指其忠于“汉室”。他在投降曹操时,说“降汉不降曹”。
汉献帝在许田打猎时,曹操用献帝的弓箭射中了一只鹿,众人均以为是献帝所射,高呼“万岁”,曹操竟然纵马到献帝前接受大家的祝贺。这时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刘备制止了他。事后刘备说“吾观弟怒急止之,何也?乃见操心腹之贼,牙爪数多,倘失大事,而未成功,有伤天子”,[3](P199)毛宗岗回首评道:“杀之而祸及君父,则不为功之首而反为罪之魁矣。可不慎哉!”[6](P232)又在夹批道:“云长耐不得,玄德偏耐得。”[6](P237)
事过多年,在《刘玄德败走夏口》时,关羽还旧事重提,“曩日猎于许田时,若从吾意,可无今日之患。”史官评曰“操虽可杀,自身亦不能免祸”。[3](P416)这里的关羽只是一武夫而已。他做事不计后果,当庞统战死,孔明到涪城辅佐刘备,而把荆州交给关羽负责时,关羽说“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听到“死”字,非常不高兴[3](P607)。关羽所作所为非常符合《红楼梦》中贾宝玉批评的“文死谏,武死战”[5](P479)。
(二)“义”的套子
再说关羽的“义”。他口口声声不离兄长,如曹操送他赤兔马,他非常高兴,原因是他骑上赤兔马后,能够快速地到自己的兄长。这点让曹操不舒服,我读到这里时也感觉有点“假撇清”。为了突出关羽的义,毛本不惜增加了一个情节:
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6](P300)
这个情节在嘉靖本中是没有的,用在这里也确实可以彰显关公之气节。毛本评:“操以三事中第二事试之,而公男女之辨凛然不乱。”[6](P300)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张巡让其归附曹操,也就是关羽所说的“降汉不降曹”时,他对张辽说:“容我入城见嫂嫂告之,即来降也。”[3](P241)对嫂子们说:“不曾得嫂嫂言语,未敢擅便。”[3](P241)关羽在对待两位嫂子上面,可谓礼节到矣。三天一次到嫂子处问安,嫂子说没事后,“关公方敢退回”;当有一天“两夫人哭倒在地”时,“云长急整衣跪于门外”。[3](P242-243)姥姥今晚都是你的
作为一员大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火烧眉毛之际还要去问两位嫂嫂,更何况两位嫂嫂并不懂兵法及形势呢?这肯定不是关羽有心虚伪,但他这样做真的是很诚挚的矫情了。
在这里,关羽的做法显然已经超出了小叔子应该尊重嫂子的正常礼仪范围。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话也可改成“欲显关羽之节义而似伪”。关羽实在不需要这样“多礼”。
(三)“忠义”套子的分析
须知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任你是铁打的汉子,晚上不睡觉也会精力受损,这对一个战将来说更是极为不利的。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而杀敌卫国,难道关羽就不能在嫂子的房间坦然入睡?《世说新语·任诞》讲了一个故事:
阮公邻家妇有美,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7](P393)
阮籍任性而行,何其潇洒!关羽与刘备生死之交,难道还担心刘备怀疑他有什么苟且行为吗?连一个邻家妇的丈夫都不会对睡在妇侧的阮籍吃醋,难道刘备在这件事上会胡思乱想吗?难道刘备还不如邻女的丈夫吗?还有《红楼梦》中第五回也讲到贾宝玉可以在侄媳妇秦可卿房间里睡觉,虽然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5](P70)但是宝玉还是睡在秦氏的房间中了。两相比较,关羽不及宝玉之纯真,因为宝玉是不会想到这些封建教条戒律的。
其实叔嫂这种情况,《孟子》早就给出了答案: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麦兜网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按照《孟子》的理论,特殊情况下,关羽与嫂子睡在一个房间是可以的。
但是在关羽的心中装有一“潜在的观众”,他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会被观察、被关注,因此所有的事情都会做得冠冕堂皇。说到底他心中有个“怕”字——怕自己光辉的形象遭到损害,绝对不是怕自己把持不住。
个人简历怎么做在对待嫂子这一问题上,他的弟弟益德倒是豁达、坦率得多。益德虽然把小沛弄丢了,甚至连嫂子也陷入吕布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过于耿耿于怀,其实连刘备也不当一回事,他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而尚有更换;使手足若废,安能再续乎?”[3](P142)而关羽连连问了张飞两次:“嫂嫂在哪”。《世说新语·任诞》还讲了一个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