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的本质是劳动和分工。人类为了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才产生了对于经济财富的需求;而为了实现这种需求,人们才把各种类型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作为创造财富最为主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在创造客观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方式──就业。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乎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共同努力。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1.称谓礼仪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几年来日益凸显,“就业难”的观念成了压在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一块石头,经过社会媒体、舆论的传播,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就业难到底有多难,主要表现指标
如何反映?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给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有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幅达22%左右。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飞机放油。这是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本描述。在同期进行的新浪网调查中,上述几项数据的数值也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看出,在5月底应届大学生即将离校时,只有半数的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就业去处,或者通俗地说“到工作了”。
可以预料,这些没有到工作的学生将很难到工作。据教育部统计,近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34万人,200237万人,200352万人,2004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机动车违法查询116万人,2007非牛顿流体怎么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到今年9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同期,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有所下降。2001年共有普
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达峰值
“中国的就业压力可能会在今明两年达到最大值,此后将逐步缓解。”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项目研究,中方已经结题的部分作出了上述结论。
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06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逾2500万人,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笑话大全哄女朋友开心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仍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今年增加50多万。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
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大学生就业中的一些新的动向值得重视
一是,大学生就业在性别因素、地域因素、专业因素等方面,有较明显差异。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1.08%,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在地域方面,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在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2.43%47.88%43.39%41.73%。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专业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有一定影响。按照调查中划分的学科分类,“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居于前三位的是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乔任梁死亡图片),与排在最后的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差异较大。
二是,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需要特别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二、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1.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很高,就业的高压态势会长期存在,但就人才供求关系的总量和基本格局而言,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仍然是短缺和不足的,大学生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得可怜。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这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发挥的
天地。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80%以上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0.97%为文盲或半文盲,接受过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者占11.95%,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仅占3.81%。在 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为18%,其中高等教育程度的占5.2%,而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美国为39%,日本为33%。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的比重仅占1.38%。我国教育程度最高的体——专业技术人员,200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05年,总体约为大专一年级的水平,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67.6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1%。这一状态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也使我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以2003年为例,全国有95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吸纳212万毕业生似乎不应成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