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 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政治人物 | 辅佐的主张或举措 | 诸侯国 |
子产 | 郑国 |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
李惺 | 魏国 |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
吴起 | 楚国 | 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 |
商鞅 | 秦国 |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
A. 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 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 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 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2.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环卫工人的一天
3. 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道”。道制是秦汉政府适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道制
A.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 防止了少数民族的起义和叛乱
C. 有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
D. 推动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4. “谥号”是指古人去世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下表是北魏皇帝谥号表。据此表可知北魏
谥号 | 姓名 | 位时间 |
孝文帝 | 拓跋宏 | 471—499 |
孝明帝 | 元诩 | 516—528; |
孝庄帝 | 元子攸 | 528—531 |
孝武帝 | 元修 | 532—534 |
A. 社会稳定 B. 尊儒崇礼 C. 严谨治国 D. 政治清明
5. 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 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 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 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 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6. 宋人在探讨唐朝乱亡之因时,由最初的方镇、宦官奸臣、女后等外部因素,逐步过渡到“君主之不明”等个人因素,再到伦理纲常、心性、风俗等伦理道德层面。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人
A. 深受理学价值观的影响 B. 主张对君主的权力加以抑制
C. 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D. 全面分析了唐朝灭亡的原因
7. 19世纪末,严复、康有为等人依据公羊三世说把中国历史划分为“衰世”“乱世”“治世”三个阶段,“衰世”是政教倾颓的阶段,“乱世”是战争频繁、政局变化的时代,“治世”是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通过历史进化观指出当时的中国处于“衰世”。严复、康有为等人提出这一学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宣传西方进化论思想 B. 恢复古代哲学的地位
C. 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D. 启发统治者认清时局
8. 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的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
A. 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B. 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 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 D. 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9. 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县别 | 庆阳 | 合水 | 镇原 | 清涧蚕丝被的好处 | 绥德 | ||||||
机关 | 议员 | 委员 | 议员 | 委员 尼格买提主持人个人资料 | 议员 | 委员 | 议员 | 委员 | 议员 | 委员 | |
党派 | 共产党 | 23 | 3 | 20 | 3 | 20 | 3 | 54 | 7 | 54 | 5 |
国民党 | 17 | 3 | 家长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14 | 3 | 17 | — | 33 | 3 | 50 | 7 | |
无党派 | 24 | 3 | 27 | 5 | 12 | 6 | 67 | 1 | 102 | 1 | |
A. 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 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10. 新中国成立前后,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负责肃清残敌,维护社会秩序,接管一切公共机关、产业与物资、迅速组织恢复生产等工作。到1953年底,军管会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使人民参政议政。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 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B. 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全新阶段
C. 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 D. 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11. 作为“发财致富”符号的“万元户”,在1980年还是特例,只有短短三四年,到了1984年就迅速到达峰值,仅仅《人民日报》年使用量就达113词次,平均每三天就会有1词次,是前年的4倍。这反映出
A. 党报成为政策宣传的主阵地 B. 体制变革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C. 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D. 国企全面改革改善了职工生活
12. 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家庭生活把个人束缚在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而城邦的公共空间如宗教场所、生活场所、运动场所以及法律则是将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虽然后者也将个人带入了城邦新的束缚。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的发展受制于个人空间 B. 城邦民主依赖于公共空间
C. 城邦制度促进个人的发展 D. 雅典公民更关注家庭生活
13.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一书中提到:科尔比修道院不仅有普通耕地,还有专门的
菜园,葡萄园、鱼池。它种植各种蔬菜,水果,甚至还有专门种植药用植物的园子。科尔比还有大规模的畜牧业,饲养鹅和母鸡,为了加工制作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还有多种手工业工人。材料中描绘的经济形态属于
A. 封建个体小农经济 B.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经济
C. 典型封建庄园经济 D.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商品经济
14. 罗马帝国将罗马公民或退役土兵安置在某些战略要地并建立城市,这使得科林斯、迦太基这些曾被罗马人摧毁的城市,作为退役士兵的殖民地,再度繁荣起来。这一举措
A. 赋予地方高度的自治管理的权利 B. 推动了罗马公民权的自由开放
C. 传播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D. 以监督被征服地区为核心目的
15. 1513年,德意志科隆市民向市政厅提出154项要求书,包括要求限制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如:主教、修道院长的亲属不得任市政厅官员,神职人员犯法与平民同罪,神职人员必须纳税,神职人员不得借宗教活动向教徒索费等。这些要求反映了市民
A. 废除宗教信仰的诉求 B. 改革教会的强烈愿望
手的成语C. 建立新型政治的追求 D. 发展民族经济的主张
16. 20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提交给议会的议案很难被修正或否决,尤其是1909 年的法令授权那些从政府领取高薪的下院议长可以自行挑选议案交付审议或搁置,这就使政府议案通过率高达99%。为此,反对党称议会为“内阁专用议事厅”。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内阁的控制力明显增强 B. 议会的立法权名存实亡
C. 权力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D. 专制主义破坏民主机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
、《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
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法制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法制观对后世法制建设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
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特点。
19.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