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原著的成功改编
[摘要]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不仅仅要保持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个导演对原著主题的理解和阐述。李安导演将一部公认为“最难影像化”的文学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成电影,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原著中有着大量的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如何运用镜头语言来体现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是改编的难点,李安运用成熟的现代电影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壮观、无人能及的冒险之旅,将观众带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旅程。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改编电影;文学语言;影视语言
安徽疫情啥时候能结束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巨大的成功,先后获得德国图书奖、英国布克奖等多项文学大奖。文学上的成功也让其影视改编提上日程,但是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奇特的历险故事,更加是一个关于人类和宇宙的寓言,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超小说。影片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的故事。小说的机智保证了其活力,恐怖也为其增添了趣味,给电影改编带来了足够的困难。电影剧本的改编工作由大卫・麦基完成,影片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即使是詹姆斯・卡梅隆也对其视觉效果赞不绝口,影片在视觉艺术方面已经突破了传统大片的范畴,3D技术的成熟运用真正地与故事充分融合,真正地从电影的
视觉语言完成了故事的表达,片中那种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电影场景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推进了电影主题的表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文学语言到电影叙事的
尉迟琳嘉挑战主持人转变,为此我们以电影的鉴赏为切入点,探索其对于原著的成功改编。
一、叙事结构的成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很多的传统小说不同,其叙事手法采用了单一的聚焦模式,单一化的视角让小说的代入感非常强。读者是通过严格的第一人称来完成对故事的解构的,再加上小说本身的奇幻特点,让这部小说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小说中的虚虚实实和真真假假也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就小说的整体结构来说,由于叙事结构的跳跃感和断裂感,导致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形式上颇有后现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整体来说有两条叙事线,一个是过去“我”的经历,一个是现在“我”的描述,两个叙事时间线分别有着自己独立的章节,前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宗教描写,反映着Pi在少年时期接受了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同时也为后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后者则体现出经历灾难后的Pi对于信仰的理解。这样的叙事模式有一定的片段感,在进行电影改编的时候必须认识到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毕竟文学作品可以反复地阅读,而电影要保证观众能够通过影院中的观看不至于迷失在稍显混乱的叙事结构中。电影叙事结构的改编基本上保持了这一叙事的风格,在时序安排上不得不加入大量的蒙太奇手法来完成多个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描写,但是为了保证电影叙事的故事性,必
须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因此电影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法,运用了既有故事性又有一定片段性的多线叙事结构。电影开始以Pi的回忆逐步展开故事的引入,并以此为叙事的主要结构,中间穿插了几个Pi现实生活的片段以此来构成本片的主要叙事模式,也确定了影片叙事的人称视角。真实情节和回忆情节共同完成了故事的推进,并以主体的叙事框架捋顺了故事的时间顺序,同时利用作家和成年Pi交流的场景也更加容易被观众理解,能够让观众自由地在影片叙事视角的转变中理解故事的进行。事实上少年Pi的故事本就是两人的交流过程,这同人女是什么意思
一事实和讲述故事的环境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基础。李安利用该框架理顺回忆片段的逻辑关系,并凸显本次见面的重要性――“Pi如何讲述他的故事决定了他能否拯救一个灵魂。”在回忆的片段中,观众很好地充当着第三人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Pi讲述的故事,真实的感受让观众既能够了解故事,同时也保持着一个观众客观的心理,也非常符合电影的叙事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在结尾部分将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彻底颠覆,采取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李安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剧情在片尾完成这一讲述,颠覆效果成功。但电影将原著中少年Pi与日本调查员的最后对话移植到成年Pi 和作家身上,更凸显出成年Pi引导作家思索及参悟的目的,不仅完满地闭合叙事环,更升华了电影主题,引发观众的无限思考。
二、情节设置的成功倪妮 倪大红
最赚钱的行业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时候难免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有必要对原著中的人物、故事以及叙事结构进行一定的筛选和重组,有的电影导演还会在情节以及银幕形象中加入自己的感情,甚至采取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这也让改编保持了一定的自由度。毕竟很多的电影观众并没有阅读过原著小说,针对这些没有阅读经历的人来说,这种改编和思考有利有弊。为了在1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对整个故事的讲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情节和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原著是以宗教为主题的,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描述人性、生存、信仰,再加上叙事结构的散乱导致小说的故事性不强,但是李安却认为小说内在的故事非常清晰,而导演对于原著的理解也非常有助于其故事改编的过程,其情节设置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节重构。重构是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是适应电影表达方式的重要转变,有力地突出了戏剧矛盾、人物刻画,情节重构是体现导演对故事理解的重要方式,帕克首次出现的场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全球禁播mv子,原著中为了叙事的神秘感并没有准确地指出所描述的“他”就是一只孟加拉虎,这种神秘感和后来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关系,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电影中却没有将这种神秘感延续很久,而是通过一个有着明显寓意的场景引出了帕克的形象,老虎吃掉了羊,正如父亲所说的“动物就是动物”。通过给帕克喂食以及父亲的台词,充分地将镜头聚焦到少年Pi的身上,导演有意地突出了Pi与帕克初次见面的场景,通过全景和特写镜头描写了Pi喂食帕克的过程,起到了非常强的气氛渲染作用,给观众描述了一只温和谨慎的老虎以及勇敢的Pi的形象,对于Pi以后长达数月和帕克的共同生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电影在细微之处不断强调Pi的改变:在此事件之后,饰演12岁的Pi的阿尤什・坦东(Ayush Tandon)变成了饰演16岁的Pi的拉・沙玛(Suraj Sharma);Pi所阅读的《地下室手记》和《局外人》也表现出他对存在主义问题的探索和思考。(2)情节的增删。少女阿南蒂就是影片中创造出来的独有人物,她出现在Pi前半部分的回忆中,刻意地增加这一角也体现着导演李安的深意和想法。在幼年时期,少年Pi接受了多种宗教教育的熏陶,而这个少女的美丽和睿智以及优雅的舞姿也让人们联想到印度教中的女神形象,在Pi犯了错误之后,少女体现出了与之年龄不符的成熟和从容,浓郁的宗教彩也让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出一种神秘感,这和小说中极力塑造的神秘感不谋而合。为了使得情节更加清晰简洁,影片必须要对原著进行一种删减,删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体现着导演对于原著的理解,为了保证故事本身的内涵和思想性,必须选取和故事有关的部分情节,而电影很好地完成了对剧本的删减过程,而且也运用了大量的电影手法保证了故事紧张刺激。尽管情节上的删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原著的整体性,但是对情节的删减也能够体现出导演对故事内涵的把握,为了更好地迎合电影的叙事风格,电影中删减掉了大量的对宗教教义以及仪式的阐述,人类对动物的不文明行为,宗教导
师对少年时期Pi的信仰问题的主观引导等情节,转而使用更多有着较强象征性和隐喻性的镜头在影片前半部分进行了大量的铺垫,更加突出了“现代”和“回忆”两个叙事线索之间的差异性。总的来说,情节删减是极为成功的,让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在主题表达方面削弱了宗教主题对人性的批判,更加突出少年Pi的成长。三、视觉艺术的成功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文字实际上是通过对我们的心理暗示和抽象完成主体表达的,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文字的阅读过程也影响着我们其他的感官系统。小说是故事性非常强的文学载体,因此也极大地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过程,而电影通过可视化的语言将文学语言描述的场景以及人物直接展现在屏幕中,给予观众直观的感受,相比于原著来说更加具有写实的风格。而李安运用了现代化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技巧,营造了一种和电影的思想和主题相结合的视觉风格,同时电影优美的音乐、彩运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影片视觉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推动了电影主题――信仰的表达。在影片的开头,运用众多的平移镜头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动物生活,运用了大量的壁画、印度风情的音乐展示了自然的和谐,与即将到来的灾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电影有意地弱化了动物血腥暴力的厮杀以及人类为了生存相互竞争的残酷,始终都保持着一种温和以及富有哲理性的视觉语言,例如在影片的末尾部分,那个女人形状的象征母亲的小岛非常和谐和安宁,但是小岛本身是靠着“安宁”的假象来吸引人们并捕猎来到小岛上的活物的,事实上那个时候的Pi已经处于生命迷离的边缘了,留在小岛上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艰苦的挣扎,放弃生命,影片在这个时候将镜头从严重脱水、干枯瘦弱的Pi身上转化到一个晶莹剔透、安详和谐的小岛上,也说明导演始终采用的是温和的视觉艺术表现。但是温和的语言基调并不意味着其对于现实残酷的表达,事实上故事在最后被完整地剥离开来,特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