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焦遣亡至鱼!璺生筮璺翅
蝗灾与戏剧术
彭恒礼
[摘要]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古人应对蝗灾除了人工扑杀,禳蝗演剧是主要方式之一,禳蝗演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地方戏,而且为清中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提供庇护,使得地方戏曲得以度过严苛的禁戏
阶段,而且推动民间戏曲走向成熟,为晚清戏曲繁荣创造条件。
[关键词]蝗灾仪式戏曲
[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一0890(2014)04—017—05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明代农学家徐光应对方式与戏剧关系极为密切。禳蝗必然要求神,启将其列为造成饥馑的三大天灾之一,认为与水、宋元以后古人讨神佛欢心的最常见方式就是演剧。旱灾比,蝗灾“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④。中国文献记载表明,不仅是古代,即使在近代演古代以农耕为主。人工种植稼禾是食物的主要来剧禳蝗的做法也相当流行。如1928年江苏蝗灾,源。蝗灾为害的对象就是农作物,故蝗灾对农业省府向各县派捕蝗员督促捕蝗。捕蝗员报告:“各社会的经济和人El威胁很大,格外
受重视。关于县农民迷信已极。有坐视袖手者,有相戒勿打者,蝗灾的记录很早就有。殷墟的卜辞中,就有“蝗”有目为神虫者,有护卫蝗老爷者,有焚香者,有
陈嘉新老婆字。②公认最早的蝗灾记录在春秋时期。我国是蝗演剧者,种种荒唐,不胜枚举。”@可见演剧禳蝗的灾多发国家。据昆虫学家陈家祥先生统计,公元做法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依然存在。民国时期,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我国共发生蝗灾796次,江苏是政治经济文教事业相对比较发达的省域,平均每五年发生两次。④因为灾害频发,危害巨大,尚且存在演剧禳蝗现象,更何况其他地区?演剧对蝗灾的研究历来是历史、生物和地理学等关注禳蝗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戏剧产生过怎样的影响,的热点。从文学艺术角度探讨蝗灾与中国传统戏这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剧的关系,则不多见。
蝗灾与戏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
由于蝗灾为害剧烈,古人调动一切手段应对,主
要采用两种方式:灭蝗和禳蝗。灭蝗,就是在政从文献记载看,演剧禳蝗的做法主要流行在府或自发组织下,对蝗进行扑杀,抑制灾害。禳清代。如同治八年《续修慈利县志》记云:蝗,是指古人利用巫术和祈求神灵等祈禳手段应今人之於蝗,但畏惧束手设醮演剧,对对蝗灾,达到抑制和避免的目的。从文献的记而不知反身修德,殄灭祛除之法。⑤ 载看,两种方式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禳蝗这种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卷十“岁时”记云:
李湘的女儿[作者简介]彭恒礼(1972一),男,河南洛阳人,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典戏曲的民俗表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BWZ061)阶段性成果之一。
①(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9页。
②参见范毓周:《殷代的蝗灾》,《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③参见吴福桢:《中国的飞蝗》,上海: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版,第2页。
④江苏省政府编:《农矿公报》1928年第3期,第11页。
⑤同治《续修慈利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第1205页。
笙篱半本后去矣,已而,果然。如是者匣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龙王、天师、太白金月。①星、白猿精、沙僧、阎罗王、判官、城隍、鬼使、从这段记载看,江南地区在驱蝗时主要演鬼卒等,神灵扎堆。在八蜡庙前演出该剧,既表《目连救母》传奇。目连救母故事源自佛经,唐代示对八蜡和刘猛将军的尊重,同时有暗含“请众以变文的形式在各地传播,宋代开始出现以目连神佛监督”,即希望驱蝗
神在神佛面前好好表现,救母为题材的戏剧。元杂剧、明传奇中均有《目全力驱蝗保苗。连救母》。宋元时期的《目连救母》早已失传,明第三,与戏剧的文化内涵有关。目连多次救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又称万历本《目连救母不成,最后听从佛祖建议,办盂兰盆会,母亲
母》)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目连戏剧本,明清两
方得救。“盂兰盆”出自梵语,译成汉语就是“解
代长演不衰。考虑到禳蝗的戏剧演出发生在清代,
倒悬之苦”。汉语常常将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比作且材料称该剧为“传奇”,应当指的就是郑之珍创
“救民于倒悬”,而驱走蝗虫,让民众免受饥饿之作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苦。就是救民于倒悬。这可能也是演出此剧的重清代驱蝗为何要演出《目连救母》呢?这是
要原因。
个问题。《目连救母》传奇中并无与驱蝗的情节和
人物,目连在民间也没有驱蝗神的功能。由此看
来,理由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戏剧《目连
救母》具有禳灾的仪式功
能。万历本《目连救母》传奇是台连本大戏,共无论是宋代的《目连救母》还是明清的《目一百零四出。要从头到尾演一遍,至少需要三天。连救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某种仪式性。各种角人物、砌末道具数量也很可观。清董含宋代的《目连救母》,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莼乡簧笔》记云,康熙二十二年,为庆贺四海荡期间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载:平,康熙帝“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架高台,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马。”④演一出戏要花费千两纹银,可见其耗费之增。②高,绝非一般普通戏班所能承受。
从七夕到七月半,正好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江南地区自古富庶,戏剧文化发达,有比较
七月半,是民间超度亡灵的日子。这时候演出
成规模的戏班,这是当地能够演出《目连救母》《目连救母》,显然是因为该戏剧的主题就是目连传奇的重要原因。在戏剧班社规模较小的地区,
超度亡母脱离十八层苦海地狱,升入极乐世界的
要想演出全本《目连救母》绝非易事。但是民间
故事。恰好符合七月半鬼节的文化诉求。演出强
自有解决办法,如将演出全本戏剧改为演出其中调的是该剧的仪式性功能——超度亡灵。
的某一出或几出,以局部代整体;或者另择地方清代也是如此。清昭桩《啸亭续录》记云:
小戏剧目与《目连救母》中的某些折子戏串演。
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故事,析为十
都是常见现象。如此一来,对清代中期的戏剧演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
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鬼魅杂处,以代古人傩祓之意。③
可见清代在年底演出目连救母故事,目的也影响一,地方戏得到丰富和发展。清代地方是为了让其发挥驱傩和祓禊的功能。古人看来,小戏原本剧目有限,现在与多达一百零四出的水旱蝗是灾,鬼魂作祟也是灾,既然《目连救母》《目连救母》一同演出,大戏中的某些折子戏,如可以驱鬼,自然也就
可以驱蝗。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卜行路》、《思凡》、《骂鸡》、《刘氏辱尼》、《目连救母》是我国最早的“救灾剧”。《过滑油山》、《男吊》、《女吊》等就通过这种方第二,《目连救母》这出戏是典型的神佛戏。式进人地方戏系统,使地方戏的剧目得到丰富和剧中涉及人间、地域、天庭,神佛有如来、观世发展。在角行当和表演艺术等方面也有所提高。
(清)章楹:《谔崖脞说》,十万卷楼本。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
王宝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2页。 (清)昭裢《啸亭续录》。
(清)董含《莼乡赘笔》。
19
影响二,为清代中期的民间戏剧提供了生存当时演剧禁令中的“特区”,获得了“豁免权”。空间。清代中央政府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即使有禁令,也形同虚设。清王瑞履撰《重论文班进京之前,对民间戏剧一直持打压态度。无论斋笔录》卷一云:京师还是各地,民间戏剧被严格限制。尤其是到吾郡暑月岁演《目连救母》,记跳舞
雍正年间,对民间戏曲的禁令更加严厉。如雍正神鬼,穷形尽相,铁岭李西园太守闻而
泰勒斯威夫特男友二年下诏禁止丧殡演戏。①雍正三年禁止盛京演恶之,勒石示禁通衢,迄今岁六十年,
戏。②雍正六年禁止民间为迎神赛会演戏。③雍正风仍未革。⑦ 十三年再次禁止丧殡演戏。③等等。在这样的高压尽管地方官“勒石示禁”,但当地演剧没受丝态势下,民间戏班生存成了问题。清代中期的民毫影响。这样就在民间演戏禁令最严的时期为民间戏班是如何熬过这场“严冬”的呢?禳蝗演剧间戏曲的发展赢得了出路,使其能够生存和延续。为民间戏班提供了机会。禳蝗演剧与其他普通迎影响三,禳蝗演剧推动民间戏曲发展到更高神赛会有明显不同:层次和阶段。
第一,祭祀驱蝗神的仪式不是民间行为,而清代是蝗灾的高发期,禳蝗演剧也就普遍而是国家正祀。
频繁。长期的戏剧演出实践让老百姓逐渐接受并据《清史稿》载:
熟知了这一特殊演剧形式,甚至有了专门的戏剧世宗朝,各省祀猛将军元刘承忠。
类名称——“青苗戏”。如乾隆《句容县志》卷一
先是,直隶总督李维钧奏:“蝗灾,士人
载:
祷猛将军庙,患辄除。”于是下各省立庙
演剧祖田,谓之“青苗戏”,又谓之祀。⑤
“平安戏”,弭虫灾也。⑧
清世宗即雍正皇帝,可见雍正在位期间非常
道光《宁陕厅志》“岁时”载:
重视祭祀八蜡和刘猛将军,列人官方正祀。《钦定
是月唱青苗小戏,祀土神以禳虫
大清会典事例·礼部》亦记云:
蝗。⑨
雍正二年。勃各直省建刘猛将军
光绪《湄潭县志》卷二云:庙。⑥
下令各省建蝗神庙和祭祀蝗神是来自雍正皇
五六月民间醵钱演青苗戏,以禳灾
帝的命令,这就意味着各地祭祀驱蝗神的活动获疫。⑩ 得了合法性,与通常被视为“淫
祀”民间迎神赛民国《建平县志》卷四“政事”云:
会
划清界限,撇清干系。有演唱影戏以酬神,亦有唱青苗戏第二,禳蝗演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粮食丰收至数日者。盖丰年有兆而农民报赛之意
和皇权巩固。也。⑩
粮食是国家命脉,也是皇权稳固的基础。因为什么叫“青苗戏”?从字面意思看,应该是此凡是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的措施与皇权的根本利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蝗虫不伤害青苗。但实际上与益都是一致的。禳蝗演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祭祀驱蝗神的仪式有关。《清嘉录》卷一云:粮食安全。禁止禳蝗演剧不仅违背百姓意愿,而田夫耕耘甫毕,各醵钱以赛猛将之且也很难得到皇权支持。因此,禳蝗演剧就成为神。舁神于场,击牲设醴,鼓乐以酬,
参见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l
页。参见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3l页。参见王利器辑:《元明清三
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37页。参见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40
页。(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八十四。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四五。(清)王瑞履撰《重论文斋笔录》,十万卷楼本。
乾隆《句容县志》,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初集,据原本扫描,第54
页。
道光《宁陕厅志》,道光九年刻本。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初集,据原本扫描,第68
页。光绪《湄潭县志》,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初集,据原本扫描,第143页。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民国《建平县志》,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初集,据原本扫描,第646—647页。
2
四野遍插五纸旗,谓如是则飞蝗不为虫,饭豆绿豆虫,甘蔗生姜虫,萝卜青灾,谓之“烧青苗”。(1)菜虫各种虫蝗我收尽,不留虫蝗来可见青
羊毛卷苗戏的得名于民间祭祀驱蝗神的“烧害人(锣鼓“身段”)请了神要送青
苗”仪式。因为在“烧青苗”仪式上演出戏剧,神,倘若不送神,空劳种田庄稼人。哪
故称“青苗戏”。个会造船?张良鲁班会造船。造只瘟船“青苗戏”的分类标准是按照演剧的用途来三丈三;前头安个张梢子,后头安个柳
分。这与传统划分的标准不同。它不是按照声腔梢娘,前有二十四把划船手,后有四十系统分的,因为它是跨声腔的,任何声腔剧种只八把大蒿竿;蒿竿一指船船靠岸,就在要在烧青苗仪式上演出,就可视为“青苗戏”。它此地把船拴;瘟船上面搭跳板,收起虫也不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因为蝗神信仰是跨地域蝗下广寒。③ 的,为驱蝗神演出的戏剧自然也是跨地域的。理这出戏从“请神”开始,到“送神”结束,论上讲凡是有“烧青苗”仪式的地方可能都有是一个完整的仪式过程。这一剧目的诞生,应该“青苗戏”。源自当地驱赶蝗虫的仪式活动。根据文献记载,当年陈正祥先生根据蝗神庙的分布研究中国当发生蝗灾时,当地要起醮逐虫,俗称“打虫蝗蝗灾分布区域问题。如果这一思路成立,同样可醮”。开坛之日,巫师登台作法,祈请天兵天将协以根据蝗神庙的分布来确定“青苗戏”的大致演助乡民驱灭蝗虫。法事毕,法师登上坛台作扫坛出范围。由陈正祥绘制的蝗神庙分布图可知,蝗法事,叩谢上天派天兵天将相助,使得驱蝗神醮神庙最多的省份是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其大功告成。④上面这出《收虫》的戏和“打蝗虫次是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②这醮”的仪式过程简直
一模一样。显然是从驱蝗仪些地方恰恰都是传统戏剧分布密集的地域。陕西式中发展变化而来,是驱蝗仪式直接发展为戏剧是西秦腔的发源地,浙江是海盐腔和余姚腔的发的典型一例。源地,江苏是昆山腔的大本营,湖北的汉调,安古代借助国家正祀之机,行民间演剧之实的徽的徽调,同为京剧之源。两省还贡献了黄梅戏。并非只有青苗戏。由于我国疆域辽阔,灾害频发,其他如山西的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山东的吕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的尚有应对水旱灾害的海神剧、柳琴戏、五音戏、茂腔,云南的花灯戏、滇戏、求雨戏,应对瘟疫的傩戏、驱瘟戏,受到皇剧等。这些民间戏曲形式,大都曾作为“青苗戏”权和主流意识形态力捧的关公戏、天妃戏等。这参加当地祭祀驱蝗神的仪式,其兴旺发达皆在清些民间演剧在清代中期的夹缝中顽强滋长,为中中后期,青苗戏对各主要声腔剧种的推动作用的国戏剧培养了演剧人才,丰富了剧目,培育了市可见一斑。场。一旦禁令松动,立刻遍地开花,共同促成了除了创造出“青苗戏”这一独特戏剧类型。清代晚期中国戏剧的大繁荣局面的形成。灾害往禳蝗演剧还创造出某些剧目。如四川的青苗戏中往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沉痛的记忆,但是,“国家不有一出《收虫》,是一出独角戏。剧演得是一个端幸诗家幸”,无形中也为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公跳神(四川当地对巫师的称呼)帮助民间驱赶道路。
蝗虫的情景。内容大略如下:
(锣鼓“身段”)说请神,就请神,
请得公朝去投文;龙王殿前走一巡,弟[责任编辑]戚世隽子今朝收蝗螟;粘谷糯谷虫,高粱黄豆
①(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页。
②参见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52—53页。
③严福昌主编:《四川灯戏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365页。
④严福昌主编:《四川傩戏志》,第353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