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对台湾问题的阐述集中反映了各个时期中共对台政策的凝结和创新。通过对六次党代会报告的具体考察发现,30年来中共对台政策实现了“一个中国”原则由传统表述向新内涵阐释、由突出“和平统一”的目的性到突出“和平发展”主题的过程性,以及由“两个寄希望于”到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转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政策;坚持目的性与过程性相结合,重视目的性,突出过程性;坚持务虚性与务实性相结合,重视务虚性,突出务实性。这三个结合是新时期中共对台政策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新时期;党代会报告;台湾问题;经验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六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各个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凝结和创新。通过对六次党代会报告的具体考察,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及走向,对于当前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对台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六次党代会报告关于对台政策的主要
内容
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有5处论及台湾问题,12次提到“台湾”一词。报告指出:“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希望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督促国民党当局,……及早举行国共两党的谈判,共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1]此次报告对台政策的最鲜明特点是,放弃了党的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政治报告中一直使用的“解放台湾”的政治口号,明确提出及早举行国共两党的谈判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的重要途径的主张,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新思维。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中英、中葡已就解决
从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
看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及经验
沈萍1王磊2
(1.2.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收稿日期:2010-11-17
作者简介:沈萍(1987-),安徽泾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王磊(1987-),安徽濉溪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物流管理总结统战论坛
香港和澳门问题达成协议。我们还要按照这个原则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2]此次报告共有两处论及台湾问题,虽然文字不多,“台湾”一词也仅出现两次,但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历史性的飞跃。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通过了所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对台湾问题作了多次表述:“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3]这次大会对台政策的历史意义在于,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阐释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是世纪末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
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在对台问题上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4]此次大会对台政策的突出特点是,首次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作为新时期中共指导思想——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述,并完整地阐释了其科学含义。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通过了所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这次报告中,“台湾”一词出现27次,为历次党代会报告之最。报告以独立的篇章,即第八部分《“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专门论述台湾问题。这次报告在重申“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表达了世纪之初中共希望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大诚意:“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5]
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是中共对台政策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一次大会。大会通过了所作《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经验,再次强调了中共对台政策的一贯立场,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
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时深刻阐明了当前中共对台政策的新主张,“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框架,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6]。
二、六次党代会报告对台政策演变的主要
表现
1.完成了“一个中国”原则由传统表述向新内涵阐释的重要转变
值得看的好书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共对台政策的根本立场。但这并不等于说该原则的内涵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文化大革命”结束30多年来,为缩小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争执和分歧,中共实现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由传统表述向新内涵阐释的重要转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针对反共立场依然坚决的台湾当局,党的十二大指出,一个中国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7]。90年代中后期,随着李登辉分裂主义观点和立场的风靡,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继续强调,“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动档汽车正确的起步和停车步骤
[8],“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允许任何势
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9]。
进入新世纪,为缓和,最大限度地争取岛内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党的十六大展示了新世纪的新思维。一个中国被逐步解释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0]不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以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传统说法。从表述上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与之前并无太大变化,但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调整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就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台湾与大陆置于平等的地位,凸显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反映了中共对现状及岛内民意的深刻体察,表达了大陆的诚意,为改变双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两极对抗,在异中求同、扩大共识的轨道上推动发展创造了条件。
针对陈水扁当局提出“台湾主体意识论”,加紧推动公投、“制宪”的“台湾法理独立”活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坚定地将“一个中国”原则放在处理首位的同时,继续丰富和发展“一个中国”的内涵。十七大指出: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我们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11]这些新的阐释,在强调两岸
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的同时,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主权领土范围与人民权利融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地理概念与政治概念。[12]
纵观六次党代会报告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阐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共对台政策实现了由突出领土归属向强调主权与人民权利并举的重大转变,深刻体现了中共执政理念的务实性和人本性,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对话与进步空间。
2.实现了由突出“和平统一”的目的性到突出“和平发展”主题过程性的深刻转变改革开放前,中共对台政策的主流是武力解放台湾。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进行,以和平方式解决统一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十二大报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的字眼,表明“和平统一”作为新时期对台工作基本方针的正式确立。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适时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十三大将此构想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固定下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继续强调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众所周知,实现祖国统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少从目前发展以及国际大背景来看,两岸统一不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和平统一”是这一历史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这一结果短期内又无法实现,一方面让大陆同胞感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另一方面又会让台湾同胞产生“两岸统一”近在咫尺的错觉,这对大陆人心的凝聚以及台湾的民心稳定均无益处;而“和平发展”强调的是统一的过程性,首先
明确两岸和平发展的状态,再通过和平发展过程的步步推进,最终达到“和平统一”的目的。因此,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正式作出了“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论断,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框架,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13]。
桃源奇迹作出“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的重要论断,是中共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对台关系主题由突出“和平统一”的目的性到突出“和平发展”的过程性的转变,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共对及其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解决台湾问题规律性的科学把握。
3.实现了由“两个寄希望于”到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转变
如上所述,上世纪80年代国民党把持着台湾
政权,虽说蒋氏父子不认同共产党的统治,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大陆的立场是一致的。因此,中共十二大提出:“我们希望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督促国民党当局……共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14]应该说,当时条件下提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蛋挞液
自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并以实际行动分裂祖国。此时“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显然不可能。因此,根据这一重要变化,中共十五大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除了极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人以外,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与和平统一的意见”[15],实现了两个“寄希望于”的内涵转变。党的十六大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新思维。报告强调,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16]。
由“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同胞”,再到“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有利于增强台湾同胞对“共同家园”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而且能够强化两岸同胞休戚与共的亲情感,从而为共同反对“台独”、推动发展增加共识。
三、新时期中共对台政策的经验分析
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政策
从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党代会报告对台政策的主要演变中,尤其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新旧阐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共对台政策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在不放弃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即“大陆与台湾
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灵活制定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照顾台湾同胞的利益,这是30多年来中共对台政策的根本经验总结。原则性指导灵活性,灵活性服务于原则性,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制定政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此经验仍是指导发展的根本原则。正如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向前迈进。”[17]
2.坚持目的性与过程性相结合,重视目的性,突出过程性
众所周知,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共对台的根本原则。同时,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两岸统一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对台政策的目的性与过程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凡是两者关系处理得当的时候,也是发展迅速的时候;相反,凡是两者关系处理不好的时候,往往也是紧张的时期。30年对台实践充分说明,当前对台政策必须坚持目的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重视目的性的基础上突出两岸统一的过程性和长期性。这是由发展的客观形势决定的。首先,大陆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祖国统一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其次,争取台湾同胞“人
心回归”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最后,反“台独”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大陆与台湾关系发展的长期性,而当前大陆对台工作当务之急是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
3.坚持务虚性与务实性相结合,重视务虚性,
突出务实性
纵观60余年对台政策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对台经验,中共对台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践上最大的成绩则是打破了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的状态,并逐渐形成了互补互利的格局。坚持务虚性与务实性相结合是新时期中共对台政策的重要经验,当前应在继续坚持这一重要原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台政策的务实性。
首先,针对台湾问题的特殊性,继续充实与完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论内涵。众所周知,虽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同志为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并且得到香港、澳门实践的成功检验,但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毕竟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恢复行使主权;一个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仅仅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复归统一。所以,笔者认为,目前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论阐释可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并不能说一定完全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因此在理论上,我们必须根据台湾问题的特殊性,继续充实与完善“和
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内涵,使其更有针对性。
其次,更加突出与台湾关系的务实性。具体来说,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第一,着重在提升大陆实力上下工夫。解决台湾问题,说到底,根本上依赖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建设的高度发展。其次,着重在扩大两岸互动交流上下工夫。互动交流是两岸消除误解、取得共识的最佳途径。一定程度上说,两岸间的长期对立缘于信息的闭塞、对对方的不了解。第三,着重在扩大台湾同胞实惠上下工夫。如果不能给予台湾同胞实实在在的实惠,持续深入发展也只能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参考文献
[1][7][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8,42,5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13,46.
s20赛季什么时候结束[4][9][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0,40,41.
[5][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34.
[6][11][13][16].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2]胡公展.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17].携手推动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新华每日电讯,2009-01-01.
(责任编辑赵晓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