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9
联华20
电通3)
艺华1
新华3
天一
1931
程步高张石川
沈西苓
孙瑜蔡楚生吴永刚
费穆、朱石麟罗明佑
1932
孙瑜火山情血野玫瑰
蔡楚生:南国之春
1933
程步高:狂流、春蚕
张石川脂粉市场
郑正秋:妹花
洪深铁板红泪录
香草美人、压迫
卜万苍和女孩子聊天的话题三摩母性之光
孙瑜:天明小玩意
蔡楚生:都会的早晨
费穆:城市之夜
岳枫中国海的怒潮
1934
郑正秋:再生花
坐飞机需要什么证件
程步高:华山艳史
        到西北去
沈西苓:乡愁
女儿经
吴永刚:神女
蔡楚生新女性渔光曲
孙瑜:体育皇后、大路
费穆:人生、香雪海
朱石麟:归来
应云卫桃李劫
卜万苍黄金时代
胡锐:生之哀歌
1935
沈西苓船家女
张石川:劫后桃花
吴永刚:小天使
罗明佑国风天伦
袁牧之:都市风光
许幸之风云儿女
司徒慧敏:自由神
岳枫逃亡
卜万苍:凯歌
史东山:人之初
应云卫:时势英雄
袁从美暴风雨
杨小仲温瑞凡红羊豪侠传
欧阳予倩:新桃花扇
王虎辰:周瑜归天
        霸王别姬
1936
程步高新旧上海
应云卫:生死同心
吴永刚浪淘沙壮志凌云
蔡楚生:迷途的羔羊
费穆:狼山喋血记
孙瑜:到自然去
王次龙:孤城烈女
张睿李晟是情侣吗方沛霖化身姑娘
吴永刚:壮志凌云
史东山长恨歌狂欢之夜
杨小仲: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
张石川:压岁钱
沈西苓十字街头
袁牧之:马路天使
程步高:夜奔
罗明佑:慈母曲
欧阳予倩:如此繁华
蔡楚生:王老五
朱石麟:人海遗珠
沈浮:自由天地
周翼华:前台与后台
联华交响曲艺海风光
马徐维邦夜半歌声
史东山:青年进行曲
时代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国民党对电影的控制:1:抛弃20年代电影管理的部门性和地方性,而使之成为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
                              2:自《检查电影片规则》开始,从1928年到1935年层出不穷的电影法规不断出台,尽可能禁掉对当局不利的剧本和电影。
                              3:提倡“教育电影”,为响应联合国的“国际教育电影协会”而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实则论文国民党政府推行其电影政策的机构,几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4: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如“中央电影摄影场”、“东方影片公司”等;并大力推行符合其意识形态的电影创作,为此不惜用各式各样明暗硬软手段来达到目的,比如1933年“艺华”公司被毁事件。
第一部分:“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或“新兴电影运动”或“左翼电影运动”
1:前声
  1931年,上海成立“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借文表达了左翼文化人士对电影的关注;
  1932年,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提出电影要为被压迫的民众呼喊;
  1932年,“明星”公司首开风气,邀请左翼人士夏衍、郑伯奇等人加入公司,同时成立了由夏衍任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而在这之前
            田汉和阳翰笙也曾先后为“联华”和“艺华”公司提供电影剧本。
2:正式开展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并发表《宣言》,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正式开始。1932年到1933年之间,各电影公司纷纷转变作风,积极拍摄具有社会现实内容和爱国进步意义的影片,并很快形成了一个创作的高潮;除了介绍一批文艺工作者进入电影业,丰富了电影界的进步力量,从而实现了进步电影创作之外,运动的另外一个功绩则
是进步电影理论批评的开展:王尘无、唐纳、凌鹤等影评人以报刊宣进批动,宣传苏联的电影、列宁的电影思想以及普多夫金的电影著作等等。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提出了中国电影应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和大众化方针。
3:左翼电影运动的六年发展(1932—1937)——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2-1933年艺华被毁事件。这一阶段是运动的兴起和高涨阶段,“明星”、“联华”“艺华”升值商业气息最浓重的“天一”也都积极出品进步的电影。但要是以影片上映年份为准的话,这个时期的的左翼电影中比较重要的创作几乎只集中在1933年的“明星”和“联华”两家公司
              “明星”主要出品了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和《时代的儿女》等、郑正秋的《妹花》、洪深的《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和《压迫》等;《狂流》是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
              “联华”的创作则比较条理:田汉编卜万苍执导的《三个摩登女性》和《母性之光》、孙瑜编导的《天明》和《小玩意》、蔡楚生的《都会的早晨》以及费穆的《城市之
夜》,其中绝大部分电影仍是由阮玲玉主演。
第二阶段:1933年艺华事件——1935年一二九运动,也就是整整1934、1935年两年。据李少白说是“曲折发展阶段”,该是旨在强调时代环境的愈来愈困,也就是国民党的越来越严而已(剿共,文化围剿)。但是恰好是,只有在这个1934、1935年的两年时期中,“联华”和只存在在这个时期的“电通”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成就,能够比得上运动第三阶段末尾1937年“明星”和“新华”的成就。
              “联华”在这个时期中,吴永刚的《神女》代表着左翼电影、中国默片艺术甚至中国早期电影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除此之外,孙瑜的《体育皇后》和《大路》、蔡楚生的《新女性》和《渔光曲》也成为了他俩导演生涯的再突破;费穆的《人生》和《香雪海》、罗明佑的《国风》和《天伦》也是优秀的。
                “电通影片公司”于1934年夏天由司徒逸民等人创办于上海,其前身是一家有声电影录音放音设备公司,改组后,夏衍、田汉来主持电影创作,司徒慧敏任摄影场主任,袁牧之、应云卫等任编导。公司坚定地贯彻左翼反帝反封建的制片方针,共摄制1934年的《桃李劫》、1935年的《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四部均享有盛誉的影片,
对反文化围剿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
                此外还有“明星”公司郑正秋的《再生花》(1934)、联合导演的《女儿经》以及沈西苓的《船家女》也是这个时期中重要的。
第三阶段:“国防电影”运动阶段——1936-1937
              由于日本策划了“华北事件”,所以爆发了1935“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导致全国抗日救亡呼声又一次高涨起来;1935年底,周立波提出“国防文学”概念,这时候左翼作家联盟自行解散,周扬希望联合左联之外的作家,成立新的组织,也就是说拉更广的战线,吸收更宽的战友;1935年底,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1936年,“中国文艺家协会”、所谓的“上海电影界救国会”也成立;
之后便是1936年5月正式提出“国防电影”口号,主旨在于发起“一个最大限度的动员文艺上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在这时应该以电影为武器,为抗日服务;但由于客观因素未能很好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对电影界统一抗日战线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国防
电影运动,基本上是“左翼电影运动”的延伸而已,只不过由于国内战势恶化而提出的一个团结的口号,而而影片的创作理念中所谓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不过是“左翼电影运动”流存下来的而已,跟“国防电影”的口号基本无因果关系。而有因果关系的的一点是,“国防电影”给这个左翼进步电影带来了题材上的拓展,寓言客体的丰富。代表影片有:
“联华”:《狼山喋血记》(费穆,1936)、《迷途的羔羊》(蔡楚生,1936)、《王老五》(蔡楚生,1937)、《联华交响曲》(1937);
崔健演唱会“新华”:《壮志凌云》(吴永刚,1936)、《青年进行曲》(史东山,1937);
“明星”:《生死同心》(应云卫,1936)、《夜奔》(程步高,1937)、《压岁钱》(张石川,1937)、《马路天使》(袁牧之,1937)
        《十字街头》(沈西苓,1937) 。
国防电影的特点有:1:寓言式的表达:如费穆的的《狼山喋血记》;2:现实历史题材的描绘;3: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具体的电影创作中,以1936年11月“联华”公司费穆的《狼山喋血记》真正拉开“国防”的热情序幕,以及“新华”公司吴永刚的《凌云壮志》;但是1937年中,“明星”公司一跃成为“国防电影“运动,也就是左翼电影运动末期的主角:张石川的《压岁钱》、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和沈西苓的《十字街头》不仅调调着国防电影业代表着30年代除《神女》之外,左翼电影的最高成就了。特别是后两者。
除此之外,“新华”公司的两部电影,也是当时的著名作品,史东山的《青年进行曲》和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特别是后者,改编自美国1925年经典电影《歌剧魅影》。
第二部分:各个公司的各个导演创作概述
一:“明星公司”的创作:
《再生花》(郑正秋,1934)、《新旧上海》(程步高,1936)、《压岁钱》(张石川,1937)、《十字街头》(沈西苓,1937)、《马路天使》(袁牧之)
1:夏衍和程步高
夏衍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接受党的指派,参加左联的筹备工作和文艺工作。1935奶奶创作报告文学《包身工》,之后并参与组建“艺华”“电通”公司。
1933年的“明星”电影公司中达到产量高潮,担任了其6部重要作品的编剧,其中程步高的有三部,分别是《狂流》、《春蚕》和《前程》,另外有张石川的《脂粉市场》、沈西苓的《上海二十四小时》以及李萍倩的《时代的儿女》;
1934年夏衍实质上只编剧了一部作品——程步高的《同仇》,另外一部《女儿经》则是担任整理工作;
1935年夏衍为另外一个电影公司——电通公司,编剧了两部作品司徒慧敏的《自由神》和许幸之的《风云儿女》;
1937年,夏衍则又返给“明星”公司编剧了张石川的《压岁钱》,又给“联华”编剧了谭友六的《摇钱树》;
40年代是夏衍的编剧低潮期,其在香港主要的作品有:司徒慧敏的《白云故乡》(1940)
、欧阳予倩的《恋爱之道》(1949)以及章泯的《结亲》(1949)四大官窑是哪四个
建国之后的十五年里,五十年代一直到1965年,则是夏衍的又一个重要的创作时期甚至巅峰时期:除了1950年为“昆仑”编剧陈鲤庭的《人民的巨掌》和1964年为香港“凤凰”影业公司编剧了朱石麟的《故园春梦》之外,夏衍在这期间编剧的其他4部作品均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这四部作品是桑弧的《祝福》(1956),和水华的三部作品:1959年的《林家铺子》、1961年的《革命家庭》和1965年的《烈火中永生》。也就是说,在水华的创作生涯的十七年阶段中导演的五部作品中,除了早期1950年的《白毛女》和1954年的《土地》之外,另外三部都是与夏衍共同创作的,水华+夏衍是当时的一对非常重要的创作组合,而后,水华则又导演了一部重要的作品《伤逝》(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