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0-08-09
作者简介:王琴(1973—
王 琴
(惠州大学理工学院 惠州 516015)
【摘 要】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应当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中
的“绿”经验和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仍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关键词】 风水学;建筑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G 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107(2001)01-0085-04
郑爽的家庭背景引 言
发展建设健康建筑,改善人类聚居环境质量,是建筑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热门话题。良好的居住室内外环境质量取决于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建筑物本身,二是良好的居住室外物理环境。在探讨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手段改善人类聚居环境的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时,使人联想到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两者在改善人类聚居环境的某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人试图探讨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方面的影响及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堪舆学”。千百年来,中国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其影响。例如,明代国都所在地燕山,坐落在昆仑山脉的中段,“青龙”泰山居左,“白虎”华山居右,而嵩山则成为起支撑作用的保护山脉。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也完全按照风水原理建造:皇宫南北向对称,大门朝南。整个紫禁城有一条护城河环绕,使流水
经过主门和入口,象征着财源滚滚。此外,为求得良风好水,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以及皇宫的其他建筑都背靠一座假山,这种背景意味着护卫,特别是有助于防风御寒。
所谓风水,最早史书记载的见于晋代,“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聂鑫老公
水”(郭璞《葬书》
)。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也即是说,风水是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风水学中的生气即指“生气方盛,阳气发泄”
(《吕氏春秋・季春》),风水学认为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元素。
一、风水学的基本内容
1、气
“气”的学说是古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气”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
5
8第21卷第1期2001年3月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H UIZH OU UNI VERSITY
V ol 1211N o 11
Mar 12001
一。
“气”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通常表述为:“云,山川气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山水者,阴阳之气也”(青囊海角经);“食为味,味为气”(《大戴礼・四代》)。二是“气”的性态,如
表述的有:“负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高见南《相宅・经纂》);“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三是有关“气”的功能与作用,如:“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沉而缓;天气熙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吉气,尤欲上乘天之旺气也。”(相宅・经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先生葬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风水学有关气的构成中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是寻生气。
qq密码 修改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相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神及人,是以铜山而崩,灵钟东兴,木华于春,粟牙于空。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固地之势;其聚也,固势之止。丘陇之骨,冈埠之支,气之所随。经云:气之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天地万物间的交互感应,也都被认为是“气”的作用,在居住中,自然、建筑、人生都会交互影响,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等,都有不同的作用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违背了其中的道理,破坏了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的和谐对应,就难于安身立命,更无幸福吉祥的人生。所以,风水学及其实践,孜孜以求宅居环境应处于合宜的“气”中,取得与自然及人伦社会的协同和协调,形成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2、龙脉 阳宅 明堂
龙脉实际是指山川,山川的走势绵延盘亘,如龙伏,如龙舞,故名之为龙脉。风水学认为龙脉之源是昆仑。“生气“总是顺着龙脉运行的,因此,观龙脉即是指观山脉的走势、顺逆、聚散、气止、支干、高低、飞潜等等,并籍此意喻人的祸灾福吉。
生者所居为阳宅,根据气说,阳宅需要有生气,家庭才能旺象,因此,需要纳气,一方面吸收地下生气,另一方面从大门召气。于是,就得选好地址和房门朝向。孟子说:“居可移气,养可移体,大哉居室”;《黄帝宅经》云:“地善,苗旺盛;宅居,人兴隆。”因此,风水学很看中住宅地的选择,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大自然的融洽关系,表现在重视山与水的组合。风水学认为上等之地为东面有河流,西面有大道,南面有平地,北面有丘陵,以此达到被称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相应的妙境。在建筑物的布置方面,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如座北朝南,面迎阳光;背依大山或丘陵,左右两侧有小丘陵;靠近河流和水塘但忌讳背水等。
风水学把明堂作为穴前之地。明堂有内外之别,凡山势缓和,平平结穴,龙虎山环抱,案山当前,就称为内明堂。内明堂之外的为外明堂。明堂之中是平地,四周有山,这些山是左称“青龙”,右称“白虎”,又有捍门、华表、辅弼等山。
此外,风水学中,还有诸如点穴、砂环、水抱、阴宅、四象、选时、倒杖等等,
68
第21卷 王 琴 谈风水学对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影响
此不一一解释。
风水学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能力还比较低的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的粗浅和局限,是在对自然界简单的因果关系直观感知经验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它在低层次综合了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道德伦理以及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于一体,因此,风水学说相当程度带有唯心的彩,带有一种神秘彩的迷信成分。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及大规模建设组布局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成就,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建筑学界的许多学者对于风水学持着不同的见解,主要的倾向是认为不能把风水学简单地等同于迷信,其理论有许多值得借鉴,应
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新西兰学者伊弘基曾发表评论:“风水是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的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中国学者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的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风水学可理解为“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马诺是谁正确地认识风水学说,对于破除迷信,发扬中国传统勘舆学的哲学思想,指导今日人类聚居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的影响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生态学思想
1、人地协和。在西方近代,人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对峙、斗争是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之一,它历史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不象农业社会那样依从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业变革自然、征服自然、破损自然、毁坏生态,表现出“人地对抗”和“冲突”的关系。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及
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还存在。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中国堪舆学家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来保护山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2、环境保护。风水是一门有关人和周围环境关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作为学问体系,风水学通过风水先生及其活动教导世人应该怎么办;作为信仰体系,风水学通过民俗禁忌的形式教导人们不应该怎么办。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作为信仰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不该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不该如何开挖采掘,以护形势。“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
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要求人们“顺其自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之中。尽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先哲们依然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在人类通过大规模建设活动使得地表性态改变的能力极强的今天,更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近年全球范围的绿革命运动,建筑学领域的
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生态建设,绿建筑研究活动等,从其基本出发点来说,是与传统的生态学思想相吻合的。
(二)“绿”建筑规划设计。
78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1、“绿”建筑的研究对象,是由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于人和建筑环境并重的人工生态系统而言,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但是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下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前提,而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对人类来说更具有心理的审美愉悦的功能作用,构成人类精神需求的风景环境,从而成为建筑环境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文化资源”。因此,“绿”建筑规划的设计取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为目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在仿效自然生态系统而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的时候,应实现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生态建筑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一方面,利用技术,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监测与分析,从而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全面深入了解,并利用之影响建筑设计,减少对人工调节的依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技术,满足生态建筑,如地下空间开发、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水能利用等。
2、建筑物理环境设计方面,采用“绿”的规划设计方法。如:北方四合院平面尺度较大,四周围墙紧闭,对在寒冷的冬季能获取较多的太阳辐射热量,以免院内及室内“阴”气过盛;而南方四合院平面尺度较纵向尺度大,顶部仅留小尺度天井口,以求在炎热的夏季降低辐射热,增大纵向自然对流;天井下部地面设置水池,蓄水花坛等,增强水份蒸发,进行吸热,可免院内“阳”气过盛等等。这些手段把建筑作为自然生态循环链中的一环,通过其自身的自净机能,使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限定在环境
容量范围之内。又如,以东江流域为主要服务半径的培养人才的摇篮的惠州大学新校区的选址及其建筑布局,符合利于生态环境的“绿”格局,是所谓“藏风聚气者兹地有之”,简要分析而言,基址“负阴抱阳”即背山面水,背有山峰为屏障可挡冬日寒流,面水可迎夏日南来凉风,土地湿润丰饶;左右有次峰称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砂山,山上植被丰富,草木茂盛,云气郁积;弯曲的水流对面有近山称“案山”,远处亦有山称“朝山”;整个校区地势平坦且有一定坡度,自然环境呈山水环抱的较为封闭的空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建筑布局依山傍水,坐落有致,同时强调绿化,人文景观与环境较为协调,即保证日照的充分,又和周围的自然融合一体,呈现着理想的藏风聚气的基本格局。
风水学中的“相宅”、“相地”法,虽然凭借的是经验加悟性,方法繁琐,操作复杂,但可将规划选址这种庞杂的系统工程设计由一人独立完成,反映了中国古代风水学科学思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专业分
工细致的现代规划设计,虽然每一个子系统研究极其深入,但在专业工种协调,综合应用于具体工程项目时,往往难以统筹兼顾,缺乏整体性。
结束语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应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中的“绿”经验和精华,分析研究它的思想内容和它考虑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借鉴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结合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仍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当代建筑学人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肖力华】
(下转第101页)
88
第21卷 王 琴 谈风水学对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影响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The La w Thinking of Legal Aid in H uizhou
LI Chai-rui CHE N X iao-hua
(Economics and Business C ollege of Huizhou University,
Center of Legal Aid in Huizhou,Huizhou,516001)
Abstract A legal aid system is an initiative cause in China.By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legal aid in Huizhou,the author just wants to probe into a practical method which not only suits for the national condition but als o for legal aid.
K ey w ords Legal aid;Practical method;Thinking
(上接第88页)
参考文献:
[1]王其亨1风水理论研究[M]1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1
[2]妙摩慧度1中国风水术[M]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1
[3]高友谦1中国风水[M]1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21
[4]程建军,孔尚林1风水与建筑[M]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
[5]刘加平1古今建筑环境设计观的比较[J]1建筑学报,1996,(5)1
[6]何晓昕1风水探源[M]1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1
【责任编辑:肖力华】
李现照片On the lnfluenc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Fengshui Theory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W ANG Qin
(Science&T echnology C ollege of 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516015)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our inhabitation suitable for continuous development,it is im portant for us to explore the valuable“green”experience and s ou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ral design theory.
K ey w ords Feng shui theory;architectural design
1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