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24分)
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小题2分,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爱莲湖的湖水明jìng( )如镜。湖边一片嫩嫩的小草在春雨的滋润( )下,绿油油的惹人怜爱。但湖边也还覆( )盖着枯黄的杂草,扒开shuāi( )草枯叶,发现小草已经钻出地表,向上探出头来。春天,万物复苏,生命鲜活明媚起来,湖边那一排排稀稀疏疏的杨柳也开始有了绿意。湖面水波粼粼,犹如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一片浩浩汤汤的土地上。
1、下列给文段加点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净 yùn fǔ 哀 B.静 yùn fù 衰 C.净 rùn fù 衰 D.静 rùn fǔ 哀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万物复苏 B.稀稀疏疏 C.水波粼粼 D.浩浩汤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在全市开展“法治进校园,培苗护成长”活动,使我市青少年法治意识得以提升。
B.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兴起了儿童厨具购买热潮,一些网店里,有的儿童厨具甚至月销量超过4万件左右。
C.5月27日,“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演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不可少的。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立夏有三候,初候____;二候____;三候____。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②王瓜生③蝼蝈鸣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国家专项计划招生5、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头看看海鸥①潜水鸟②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③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④“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丁真是谁①,②,③,④:⑤。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赋”“比”“兴”。
B.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二、现代文阅读(一)(7-9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①2022年5月5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⑧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5日)
7、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立夏”的由来。
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卢庚戌的妻子C.影响立夏的因素。
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
B.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
D.夏季有6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
9、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即平均气温连续 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第②凤凰卫视主持人沈星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题2分,共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补水眼霜排行榜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启示。(3分)
(二)古诗词鉴赏。(4分)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北影张雅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2分)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2分)
四、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按要求填空。
(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