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荣辱观,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2.能力目标: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掌握具体的要求和做法。
【教学重点】怎样做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
【教学难点】理解“止于至善”和“行己有耻”的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国学经典品读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将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国学经典发布至“中学政治课外课”公众平台。
2、学生参看公众平台进行本节课国学经典预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品读“格”
学生品读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自:《己亥杂诗》清 龚自珍
原文: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su),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依靠。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降:降生,降临。
赏析:这是一首出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学生品读二:“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选自:《礼记·缁衣》
原文: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译文:孔子说:“讲话有根据,做事有规矩。所以活着的时候无人能够改变他的志向,死了以后也无人能够剥夺他的美名。
学生品读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师生总结:青春有格,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内心要有坚定的品格修养,有规矩,知荣辱,懂得自我约束,……,这一切都是“青春有格”对我我的要求和希望!
设计意图: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青春的我们行为修养要有格调。
吴樾图片
活动二:品读“行己有耻”
学生品读一:“行己有耻”。
选自:《论语·子路》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教师节朋友圈说说学生品读二:“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学生品读三:“知耻而后勇”。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师生总结: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设计意图:理解“行己有耻”的内涵,掌握具体的要求和做法。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荣辱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活动三:品读“止于至善”。
学生品读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第一章  作者:曾参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学生品读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论语 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注释: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学生品读三:“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秋瓷炫的老公选自《后汉书 杨震列传》作者:范晔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举他为茂才,四次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去看杨震,晚上送金十斤给他。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学生品读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原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学生品读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大学·第一章》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清音浊世录
、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学生品读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原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赏析:《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师生总结: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榜样。榜样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设计意图: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理解“止于至善”的内涵,掌握具体的要求和做法。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活动四:学生诵读本节课经典名句
非诚勿扰 唐静诵读一: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诵读二: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胡可个人资料简介及其
诵读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