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摘要  深圳富二代陈俊宇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内涵是什么?中国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内在的矛盾剖析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生产力就是袁巴元“人们基于对人和自然的生产力辩证统一矛盾的科学认识.在积极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科学配置自然资源而持续地创造物质、生态财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是运用科学和技术、合理利用自然和人类资源、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需求的社会生产的一种能力这一新的命题。该命题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一致.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理论精髓,也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为下一代谋福祉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以及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西方学术界酝酿出来的,是西方政治界首先加以肯定的。1972年,当西方社会还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著名的“罗马俱乐部"(Roman club)集许多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企业管理家、社会活动家的努力,探讨人类发展的困境,写出《增长的极限》一书。书中向世人警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发展终将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这是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无节制经济增长的破坏,进而遭受其制约的反思.也正是在本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这个问题。而“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89年5月第十五届联合国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发展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
五一假期朋友圈文案简短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是西方政治界首先加以肯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西方学术界和政治界,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成果。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同志指出的:“绝不能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2。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文明(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为何能够保持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持续发展并创造辉煌的文明成就?人们多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儒家文化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发展问题进行诠释,获得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认识成果。文明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文明,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卤牛肉
源密切关联。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armonizing human and nature),主张仁民爱物,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既肯定在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有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强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进行开发利用。荀子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王制》)显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作为家园财富,是“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管是主张仁民爱物,保护环境,还是反复强调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百姓“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落脚点还是民生,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礼记。曲礼》认为:“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地有余而不足,君可耻也。”(《杂记》)
但是,利用而不是滥用,这是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基点。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不取而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主术训》)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时的开发利用,反对不合时宜地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利
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山野薮泽是富国富民的保证。《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将山泽防火、草木生殖置于富国之道的首位.《逸周书.文传解》中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管仲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八观》)孟子把是否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升到了“王道”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鲜明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对动植物的捕获狩猎砍伐作出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在此过程中又采取了取大留小、用壮护幼的方法,以保证幼小动植物的生长。夏历的春三月和夏三月正是树木生长、鸟兽鱼鳖孕育生长的大好时机,所以古人严禁在这一时期内田猎鸟兽、网鱼鱼鳖。《礼记.月令》记述上半年孟春正月到季春六月均有保护林木鸟兽鱼鳖等生物资源的禁令。从孟春“禁止伐森,毋覆巢.。....",到仲春“毋竭川泽,毋漉陂坡,毋焚山林”,再到季夏“树木方盛,命虞人人山行木,毋有斩伐。"从《礼记.月令》看,几乎每个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明文规定。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很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正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美丽中国》(Wild China)中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的国家!"
3。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拓展和总体内涵
现代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刚刚提出时的生态(Zoology)领域,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经济、社会、科技、资源和政治等诸多方面。
例如: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并且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在科技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Zero Discharge)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等等。
而可持续发展在政治方面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此方面,它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内涵为:
⑴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区别,发展史集社会、科学、文化、环境等多项因
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⑵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又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⑷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远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近几年,我国限制稀土的出口,对其进行合理开发的监管,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贯彻。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串签麻辣烫
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安全手抄报资料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5。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面对当前世界严峻的环境形势(不论生态、经济还是政治),许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可持续发展是否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已?
我认为不是。虽然当今自然、社会与人类的矛盾空前,并且有些问题我们解决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如:中国实施的浩大“治沙工程”,中国通过大量种植人工林,来改变低植被地区的生态环境,树木好不容易种植上去了,生态环境却比原来更恶劣
了,原因就是我们种植的植被过于单一,造成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受巨大挑战.),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像上述的例子我们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植被种类,通过基因工程来培育更多的当地植被,以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我们不能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任务艰巨而不去做,这样只会给后代造成更大的危害.在中国古代,我们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现代为什么就不可能呢!下面我举一个对宁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