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考点链接]
国家的宏观调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民众是实践的主体;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热点综述]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
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3、循环经济: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亲家”。
[分析导航]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李小璐的胸>张歆艺最新电视剧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政治学科角度思考
(1)经济常识: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
要求。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③要实现科学发展就是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强调“五个统筹”,就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也是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紧密相联的。
④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⑤科学发展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体现了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2)哲学常识: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作用体现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
认识(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在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就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体现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⑤人民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众观点,坚持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3)政治常识:①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组织领导经济建设、搞好社会公共服务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国家职能。
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要求。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快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吕佳容(二)可持续发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含资源)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含人口)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重要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作出的战略选择。
⊙从政治学科角度思考
(1)经济常识: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介入环保领域,使环保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
家应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效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持续发展。
(2)哲学常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走过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给人类造成威胁的弯路中得出的正确选择。这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该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正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③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含资源)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含人口)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具体体现,它正确处
理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相结合,坚持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统一。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即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总结,也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观念飞跃发展的成果。这一战略的实施,也必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政治常识: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履行组织经济建设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②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与其他学科知识的链接
(1)历史学科:①结合古今中外经济落后地区“大开发”的经验与教训,说明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性。
②结合史实,分析中外历史上处理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
③运用史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地理学科:①分析某些自然灾害的成因,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②分析我国一些重要的生态保护工程的作用,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③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说明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的主要途径。
(三)循环经济: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亲家”
循环经济是指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亲家”。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从政治学科角度思考
(1)经济常识:①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体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迫切呼唤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以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②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强化政策导向,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2)哲学常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因一定条件而发生和变化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循环、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人的经济活动要不造成危害,就得模拟这种循环机制,使废物重新投入生产
利用,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哲理。
③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为“亲家”,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④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重点体现了这一点。
⑤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由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过程体现了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政治常识:①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组织经济建设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流行签名
[典型题例]
2004年7月11日是第15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2004年世界人口日主题确定为“纪念国际人
口与发展大会10周年——遵守承诺”。人口经济学专家指出,在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逐步实现从人口数量控制为重心,向人口结构优化为重心的重大转变。据此回答1—3题。
1、人口经济学专家所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矛盾着的事物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
C、分清主流和支流
D、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
2、通过优化人口结构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
抚州采茶戏A、物质决定意识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D、改变事物的内部结构可以引起质变
3、大量的事实表明,一国的人口数量越大、结构越不合理、素质越低,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这说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B、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答案]1、B;  2、D;  3、B。
[简要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这是以“世界人口日”为背景设计的一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矛盾特殊性、量变与质变、联系等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1题应选B,A、C肢尽管表述正确,但都不是人口经济学专家所述观点的哲学依据,D肢表述不准确,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第2题应选D,A 肢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B、C肢表述均不够准确。第3题应选B,A、C肢表述错误,D肢并不是题干所说明的。
[想一想]根据我国的人口国情,你认为我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政策?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请试着写出来。。
2004年6月17日是第1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据此回答4—5题。
4、土地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区域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近1/3,并仍以每年246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这表明()
A、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B、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C、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D、只要搞好环境,就能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5、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人沙博斗史告诉人们,防治荒漠化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实践决定认识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富士康有多少员工C、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D、要重视量的积累
[参考答案]  4、AB;5、ABD。
[简要分析]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一个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此题围绕这一热点问题立意命题。第4题应选AB,C、D肢表述错误。第5题应选ABD,C肢并非题干所表明的哲学道理。
[变一变]如果把题目设计为“试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角度,分别提出解决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你将怎样组织答案?。
6、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东省政府已把该省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由14%下调到9%,把本用于经济增长提速的人力、物力、财力硬“挤”出一部分来用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努力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手段引导投资流向,着重发展污染少、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业。针对开发区过多过滥的情况,撤销开发区105个,退回耕地12万亩,已使3万亩土地得以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