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
陈俊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京211大学有哪几所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1 前言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而早在1992年,我国著名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的生态城市概念。
发展与环境是人类的两大主题,特别是世纪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此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迫切任务。无论是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是2010年初的达沃斯经济年会,世界各国各地区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已达成普遍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
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体系
    3.1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1.1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2 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3.1.3 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未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2 生态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3.2.1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在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完改造未人工河道,并尊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2.2 绿化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物,尤其是绿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资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版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
电脑护眼设置
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2.3 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4 系统垃圾清理>李光洁老婆疑怀孕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化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积极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一地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
5 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5.1 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目前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5.2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1、降低资源的消耗率;2、推行清洁能源、加大材料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
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3 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有评论说,“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6 结束语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吉林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
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世界上有多少个星座、山水城市绿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