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西北旱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6省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后备区和畜产品的重要产区。为指导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适度挖掘该区域发展潜力,促进增产增收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特编制本规划。
一、重大意义
(一)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西北旱区资源储备开发空间广,农业发展潜力大。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立足现有水土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好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农业产能建设,保证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二)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绿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西北旱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
发展,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对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健康保养(三)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西北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农牧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77%。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挥地方特资源优势,对于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打赢西北旱区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确保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汤芳写真西北旱区边境线长,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业是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农牧民安居乐业,对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五)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牧业历史悠久,民族乡土气息浓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汲取传统农耕精华,对于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农业,发扬拓展农耕文化意义重大。
、发展形势
(一)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特点
西北旱区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独特,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水土资源不匹配。西北旱区国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1%,耕地面积3.67亿亩、占全国的18.1%。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2400-3200小时,大于10°C的年积温2200-4000°C。水资源总量2482.4亿立方米、占全国10.6%,但亩均水资源量只有7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9%,蒸发量大,时空分布不均衡。受水资源约束,适宜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有限,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是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西北旱区自然条件多样,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不同地形,包括草原、农田、荒漠、森林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呈现灌溉农业区、旱作农业区、草原牧区、沙漠戈壁区等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西北旱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脆弱,风蚀、水蚀严重,水土流失
面积2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9.41%,盐碱土地1.5亿亩,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82.31%
三是草地面积大,但产量低。西北旱区大多以草地植被为主,草地面积23.9亿亩,是全国最大的农牧交错区。西北旱区的草原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荒漠类等为主,多处于六、七、八级,干草产量平均在1000千克/公顷以下,载畜能力不高。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和绿洲边缘人口增长快的区域,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草地资源退化问题严重。
(二)主要成就
一是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快速增长。2014年,西北旱区粮食总产量6381.55万吨,比2004年增长34.76% ,高出全国5.46个百分点;肉类621.74万吨,增长20.69%,高出全国0.52个百分点;奶类1257.83万吨,增长59.2%;特别是薯类,在全国产量减少的趋势下,产量640.31万吨,增长17.91%冯唐个人资料简介
二是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地膜覆盖保墒、塘窖集雨补灌、扬水压砂补灌、坐水点种等
旱作节水技术模式逐渐成熟,膜下滴灌、智能微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双垄沟播、科学密植、压夏扩秋等农机农艺结合跟进,果-畜-沼、粮-畜-沼-肥、粮-畜-肥、草-畜-肥等循环农牧业模式逐步建立,农业种养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膏硫磺、过磷钙化学改良、植物改良土壤盐渍治理技术广泛应用,土壤沙化、荒漠化治理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实施,划区轮牧、禁牧、舍饲养殖、人工种草等措施不断跟进,西北旱区生态恶化的总体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出现好转。
四是特农牧产业发展迅速。西北旱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一批优势特主导产业。内蒙古羊肉和奶、新疆棉花和林果、陕西苹果、甘肃马铃薯、青海耗牛藏羊、山西小杂粮、宁夏枸杞和滩羊等特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60%,宁夏枸杞占50%、陕西苹果占25%,内蒙古羊肉、牛奶均占22%,为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农牧业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引入,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统一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农民合作社达26.3万家,比2010年增加19.5万家,增长28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218家,比2004年增加121家,增长125%。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新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位居全国前列。
(三)面临挑战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西北旱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局部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地下水超采严重,流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塔里木河、石羊河、黑河等河流不同程度出现断流。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程的前提下,农业用水总量难以增加,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二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尽管西北地域广袤、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功能日益退化。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盐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50%上升到当前的69%。一些坡耕地、沟地仍然处于边开垦边弃耕状态,
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
三是农业结构性问题突出。西北旱区农牧发展结合不紧密,种养业间循环链条没有形成,牧区农区畜牧业发展协调不够,牧繁农育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机结合的“三元”结构尚未建立。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
四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北旱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8.6%,远低于全国44%的水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率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率低,农业抗旱抗灾能力脆弱。如陕西关中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37.7%,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人工种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建设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五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地膜覆盖技术带来“白革命”的同时,也造成了“白污染”。西北旱区地膜使用量144.1万吨,占全国34.5%,回收利用率不高,在地膜使用量最大的新疆,农膜回收率仅60%左右,地膜污染日趋严重,残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质
量下降。同时,大量秸秆和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均不足70%,成为农业环境治理的难题。
六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自1961年以来,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平均每10年增温0.27℃,是我国增温明显的地区之一。气候变暖引起旱灾、洪涝加剧,农业病虫害加重,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提高。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改善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绿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好妹妹乐队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各类开发活动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明确开发上限和保护底线,严格限制开发新的耕地,陈美嘉婐照严禁超采地下水,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坚持科技与改革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引领,用改革推动经营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优化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加快形成农业发展新方式,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农牧业科学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局部与全局统筹。跳出西北谋划西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西北生态屏障功能,统筹区域发展,实现跨区优势互补,走区域大平衡之路。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市场与政府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作用,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粮草兼顾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机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地膜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农牧业结构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和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梯田改造和坡耕地治理,推广等高种植、垄沟聚雨、深松蓄水技术,营造土壤水库。选育节水抗旱品种,配套栽培耕作,应用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三千鸦杀结局是好的吗推广地膜、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等技术。完善集雨农业蓄水技术体系,建设集雨窖、蓄水池等微小水源工程,发展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推进“两减两扩”,即适度调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和牧草种植面积新疆低产棉田和非法开垦荒地实施退地减水,到2020年退地减水700万亩,退减棉田用于发展牧草、青贮玉米、牧草等,其余退减耕地用于封育和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