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生存现状考察 ——以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村射箭习俗变异为例
丁玲辉①毕卫忠②
【摘 要】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珞巴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的传统体育文化,射箭是珞巴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文章在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米林县琼林乡才召村射箭个案的变异进行了研究,在城镇化,封山禁猎和旅游开发背景中的才召村,代表珞巴族狩猎文化的射箭竞技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遭遇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诸多问题,在我国少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典型性。
乔任梁追悼会【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8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关键词】珞巴族;传统体育;射箭;变异
兵崎步珞巴是对居住在珞瑜及其邻近的广大地域族的习惯称呼,即因居住的地域而得名,意为“南方人”。按照2010年西藏人口普查,目前在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人口仅3489人,是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主要集中分布在藏南的珞瑜地区(意为南方之地,指喜巴拉雅山脉东段南侧的丛林地区)及与之北缘毗连地区,包括林芝的察隅、墨脱、米林、朗县和山南的隆子县。[1]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印占区)生活着数十万珞巴人,英印等外国学者称为“阿巴达尼人”。[2]虽然珞巴族属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但自古以来就与藏民族一道坚守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珞巴族文化。珞巴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容,其中射箭、刀术、攀高、溜索、跳竿等,有着喜马拉雅文化特。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城镇化建设,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代表珞巴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到了无人继承的境地。对此,为了解珞巴族传统体育的现状,2013年7月27日至31日,课题组深入米林县南伊沟琼林乡珞巴族聚居地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方法,调查珞巴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情况、生存现状、消失
张翰绯闻的原因等。本文拟通过研究才召珞巴村射箭习俗的变异,对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才召村概况
才召全称叫“拉嘎才召”,拉嘎意为山腰上的台子,才召意思是河滩。才召村是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行政村之一,地处西藏林芝米林县的南伊沟,距县城2.5千米,全村36户,168人。我们调研的米林县有珞巴族1300多人,占珞巴人口总数的40%,主要是从珞瑜地区迁徙而来和1962年对印反击战后随部队回撤内迁的博嘎尔人,散居于八个乡镇中的22个行政村。南伊珞巴民族乡是我国境内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总人口357人,约占全县珞巴族总人口的32%。[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南伊珞巴民族乡及才召村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道路。
古诗江南春的意思
在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猎之前,包括才召村在内的米林县珞巴族以部落形式散居在深山峡谷之中。由于交通不便,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极为困难,与外部联系也困难,[4]20世纪60年代以前博嘎尔部落的生产方式仍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5]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以狩猎为生,然后拿猎物皮毛下山换取粮食。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保持着纯朴的原始理性的古老文化。1985年,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号召,才召珞巴族从南伊乡拉嘎沟搬迁下山,住房由国家拨款统一修建。该村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修建了36栋具有珞巴民族
特的民房,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其他生活与生产设施也较齐全。才召村环境优美,整个村庄座落在碧绿山林的怀抱中、美丽的南伊沟畔。村口左侧一条水泥路面的村道笔直地伸向山谷,村道两侧穿村而过的宽阔沟渠清流潺潺,垂荫绿柳和枝叶婆娑的桃树、杏树,在充满珞巴民族风情的崭新木屋旁接踵而立。定居后才召珞巴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乘着定居工程的东风,从居住在用牛粪糊缝隙的简陋的山寨木屋,到住上外木墙内砖混的乡间别墅式村舍,还可以办家庭旅馆开展旅游,经营农家乐接待游客;从刻木结绳记事,采用20进制计数,到走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逐步普及;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耕种、温室大棚培育和经营观光农业;从跋涉山林行猎,到现在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研究者通过对才召村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考察发现,虽然才召村珞巴族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生活带来得便利,但仍保留着典型的珞巴族传统文化形态。
二、源于珞巴族狩猎技能的射箭
珞巴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于狩猎生产活动中。才召村属于珞巴族的博嘎尔部落,从南伊乡拉嘎沟搬迁以前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以狩猎为生,而射箭在珞巴族狩猎生活中又最为
重要。后来为提高狩猎的技能,人们常练习射箭技术,久而久之,射箭成为了珞巴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才召村一带山高林密,禽兽集,是珞巴人从事狩猎活动的广阔天地,珞巴族的博嘎尔部落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固定的狩猎领地。历史上,由于珞巴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生产工具简单粗陋,粮食产量很低,不足以维持生存,行猎是珞巴族博嘎尔人除务农外最为主要的生计与经济活动。狩猎是博嘎尔人的一项“绝活”,博嘎尔人行猎的方式主要有: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郭蒙”(地弩)、“额仍”(陷阱)、“哦德”(石压子)、“坝基戈”(藤制绳套),“东姆碟”(捕猎狗熊的装置)、“绕姆额的”(捕猎水獭的装置)、“巴基格”(捕猎獐子的装置)、“刚”(捕松鼠用具)、“过萨”(捕鸟竹制器具)、“玛仍”(捕鼠装置)、“当及格”(捕鸟装置)……弓箭是博嘎尔人行猎的主要方式。弓箭叫“衣给布”,其中弓是用喜马拉雅南麓热带地区特有的毛竹制成,强硬而富有弹性。珞巴箭称“兀不”,分三种,即“魔帝”(毒箭)、“给莫”(铁头箭)、“大埔”(木头箭)。在珞瑜地区的珞巴族男性,大多身背长弓、头戴“冬巴达贡”(熊皮盔帽),身穿“纳木”(山羊毛织成氆氇长袍和套头坎肩),背披“索冬”(野牛皮制成的披篷),帽腰配“达因杰热”(缀满一排排海贝的兽皮腰带),
斜挎“要夏”(长刀),腰悬“衣给布”(弓箭和箭筒)、“窝腰”(短刀)、“索布萨”(腰刀)、“约基”(小刀),这就是彪悍英武、英姿飒飒、威风凛凛的珞巴族猎手的打扮。当男子外出狩猎、劳作,如遇过河需要用携带的弓箭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搭建溜索。弓箭既是狩猎工具,也是防身武器,每个成年男子都有自己心爱的弓箭,乐于别人夸奖弓箭制作得上乘,弓箭不离身。做弓要秘密地进行,并且忌讳不少。猎人们既是打猎的能手,也是制作弓箭的专家。因此,要成为出的猎手,珞巴族男子从儿童时起经常跟随成年人到山间森林狩猎,练习射猎,学习狩猎的技能与技巧。
啤酒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