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英雄!
高恩妃葬礼                              ——《叶问》原型分析
    摘要:在2009上映的影片中,《叶问》无疑是一部既在评论界叫好,又能在影院中卖座的影片,深入挖掘影片中人物原型蕴涵的象征原型建构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这也就需要我们综合我国乃至世界上的英雄影片加以分析﹑比较。充分挖掘其所包含的相关价值,促进电影研究的发展。
关键字:英雄; 原型; 民族
从电影传入我国后,拍摄本民族自己的英雄电影就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十年的题材空洞时期,江青所提出的电影“三突出”原则,是英雄电影的标准化样式。而跨入21世纪,我国电影乘着世界电影技术大发展的东风,也走上了繁荣的道路,《黄飞鸿》题材的系列影片,《林则徐》﹑《方世玉》﹑《叶问》﹑《霍元甲》﹑《精武门》等一系列影片,都展现了技术进步之后的功夫英雄电影的魅力。另外在英雄电影的范畴中非功夫类英雄在电影票房引力上与功夫片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类电影,现成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可以看到近期上映的两部影片《叶问》和《梅兰芳》。
《叶问》与《梅兰芳》两者当期错开,类型也不尽相同,票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共同做大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蛋糕。其实整个贺岁档我最不喜欢的电影类型就是《梅兰芳》了,对于文绉绉的京剧类型,我打小时候就不怎么看的,只不过对于梅兰芳这一戏曲大家的生平经历有一定的了解,带着敬佩的心情看过影片之后我才发现《梅兰芳》这一影片其实就使文戏版的《叶问》。两部戏都是刻画一个弘扬国粹的民族英雄,《叶问》是武戏,而《梅兰芳》就是文戏。而在对于英雄的具体刻画中,《叶问》的导演就很聪明,没有把叶问成长的历程一股脑的全拍出来,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的叶问就已经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了。而《梅兰芳》不同,什么都想要表现,所以整个故事就硬生生的被切成了好多段。我个人认为对于两者之间票房卖座的差距原因也就在此处,《叶问》上来就是个武林高手,大侠风范,故事的主要戏剧矛盾聚集在了中日战争时期,剧情简单,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哪一点都很吸引观众,故而观众也就很愿意掏钱进影院观看,与之相比,梅兰芳与日军相斡旋的一段戏,在观赏性上就差了很多。
《叶问》影片简介:930年,中国武术之都佛山。这日,武功了得的北方武师金山(樊少皇)率众来佛山踢馆,各大武馆馆主皆成他手下败将之后,他上习得一身武艺却为人低调未设馆授徒的叶问(甄子丹)。在巡警李钊(林家栋)、好友武痴林(行宇)等乡邻
的请求及妻子张永成(熊黛林)的鼓励下,叶问用咏春拳以柔克刚将金山制服,确立在佛山的大师傅地位,李钊更私下将他视作师父。之前叶问挚友周清泉(任达华)有心拉他合开纺织厂,但怕与爱妻及爱子分开的他只在资金上将周支持。
  几年之后,侵华日军将佛山攻占,叶问同幸存下的乡邻一样,被迫携妻儿移居废屋。生计面前,叶问混在人争抢去煤矿做苦力的机会,李钊则成为日军翻译官。日军将领三蒲(池内博之)是名武痴,他以一袋白米作奖赏,派李钊四处搜寻能打国人在打斗场上与日军切磋,多名昔日武馆馆主及武痴林因此惨死。这将叶问击怒,他走入打斗场。
在文学批评中,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过程中,不同的操作各有侧重,体现出不同的指向。列举其中两点:一是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层解读,以求更深刻地把握作品人物的精神本质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对作家的整体风格或某一段时期内具有共同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整体性分析,力求把握作家创作的整体风貌或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①
还是将《叶问》与《梅兰芳》放在一起比较批评,叶问是史有所载的著名武师,平生史实繁多传说纷纭,幸好叶准先生依然健在,《叶问》开拍叶先生在寻根溯源上自有一番功劳。
但叶准又不似梅葆玖固执,梅兰芳先生声名远扬,轻易动它不得。叶问毕竟是武师,可以大打出手击欧日军,梅兰芳先生就戏子遇见虎狼兵,只有哀世情之逼迫隐退江湖了事。
叶问和梅兰芳都应该是大家,梅兰芳演的戏该是艺术,叶问打的咏春拳是武术,艺术和武术一样是有高低的,《叶问》与《梅兰芳》代表的不只是一部武侠片或者艺术片,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中国的武者或者艺术家,他们代表的是更多中国人的气节与中国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则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基底赋予我们的,这种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意识,也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那种自信与高傲的气质,是中国人宝贵的文明思想、文化遗产,是中国人都会传承和颂扬的中国之魂。中国是世界上文化最久远的古国之一,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我们留下了别国无法比拟的人文历史与人文精神,其表达的方式是多样不一,却又多样统一的,而中国的武术与戏曲就是这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影片《叶问》,我们不妨将它放在功夫英雄片的系列长河中比较,而我最看好的就是《黄飞鸿》系列的影片,其次是《精武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主角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以位功夫卓绝,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陈真在影片最后也是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决然毅然的
为了拯救民族而奋斗着,最近听说《叶问》要拍《叶问2》,从这一系列的影片叙事来讲,后续剧情应该就是叶问走上唤醒民族的道路了。这一时期或这一类型的影片,表现出来的特点是:
一.平民化的人物身份。不论是黄飞鸿或是叶问,都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民间人士,他们身上所带有的浓浓的仁义气息,隐于市教化于人,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传世之道。
二.为现实所迫的生存处境。在家破人亡,外族入侵的政治环境之下,他们代表了所有普通百姓所面临的困境。谢娜张杰婚礼现场
三.身怀决技。无论是武术亦或是一门技艺,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英雄人物的存在与诠释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叶问的结局让人显得扑朔迷离,什么是英雄,用叶问的经历来说的话,其家境富裕,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佛山,有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他喜欢功夫,学的是咏春拳,在当地武术界是很有名气的,只是他并不收徒弟.二战时的中国,是不会有平安日子留给人们的,日本人很
快就占领了佛山,叶问的生活突然变得拮据.男人不为半斗米折腰的时候过去了,他要养活妻子和孩子,而他的财产早被日本人抢走了,这对英雄来说是很尴尬的,功夫在这时没了用武之地,为了不让自己饿,他尽量不练功,不活动,面对日本侵略者,赤手空拳的老百姓又能做什么呢?即使是叶问,也是无可奈何的,当然英雄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再难再苦,表示读书刻苦的成语他也是个打不倒的硬汉,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从观众的观影心理出发,甄子丹很好地阐释了一个为人谦和、低调、怕老婆(就他自己所说是尊重老婆)且身具民族大义的这样以为布衣强者的形象,这部影片很可贵的基本没有什么说教,只言片语间,一切尽在不言中。在这里要特别夸一夸该片的编剧,其所设计的对白,简单却含义隽永,而且不缺少幽默。其他的几个角也很是有血有肉,如林家栋的汉奸一角十分传神,尤其是他的眼,很到位,还有樊少皇的武戏十分精彩,不过个人觉得他所饰演的金山一角很有些莫名其妙,还有廖师傅的功夫也很了得,在这里要赞一下,对他影响最深刻的是:当廖师傅打败一个日本人,抗着白米从武道场早出来的时候,对望着他的武痴林说的:“打倒他们”同样振奋人心。
影片还有一个很能够引起观众注视的人物——翻译官。回顾整部影片,“李钊”可以说是除“
叶问”以外着笔墨最多的人物,实际上也被林家栋塑造地更为饱满出。这个人物很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编剧原理,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做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并且人格转变的轨迹清晰可见。影片刚开始,李钊以佛山警官的身份出场,言谈举止之间将这个小人物的市侩和刁钻表现得淋漓尽致,日军占领佛山后,他又迫于生计充当起了翻译官,叶伟信巧妙地布置过一个细节:就是当李钊为避日军耳目而将叶问一家收留在自己家中之时,我们通过摄影机镜头看到了他家里老弱妇孺的窘迫景象。做为一个不会功夫又贪生怕死的凡夫俗子,只有凭一口流利外语安身立命的本事,不选择当翻译官那简直是情理不容!为日军招募人肉沙袋一方面是迫于淫威一方面也切实考虑到了那一袋“白米”对乡亲们的重要,尽管如此,武痴林的死还是令他感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应有的反应,从此以后他行为的动机开始悄悄地发生转变,而众人的唾骂和归咎则成全了他发自心底的一声怒吼:
   我只是个翻译,我不是个走狗!
小人物的经历更能激发起同样身为小人物的影院主体大众的观看欲望。三蒲等日本人第一次出现,便提出“只要赢得了和日本武士比武的人都可以获得粮食”,片中重要的配角李钊
张政背景
也以翻译官的身份出场,做了汉奸。(个人觉得这个人物是塑造也很好,可恨可怜,没有脸谱化。)只是对于挖煤的武师们来说,粮食比其他东西都要重要,所以不论是武痴林还是叶问,都没有过多的追问这件事情的缘由。其实日本人不过是拿中国武师“喂招”,虽然赢了的人的确可以获得粮食,但这恰恰反应出了日本人的高高在上和蔑视心理,给粮食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上对下的赏赐,从根上说便不是什么公平竞争。
另一个小人物武痴林前去比武,因为不肯服输,结果被活活打死,这也就直接引出了叶问的出场。第二天叶问到达比武场,看到的却是廖师傅被人杀,叶问大吼“开门”,已经把气氛渲染到了顶点,精彩的“一挑十”后,三蒲询问叶问的名字,叶问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一个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全片画龙点睛的一笔。这时的叶问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自高身份的翩翩公子了,友人的死、倭寇的残暴,已经让他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大写的人。这话虽俗,但是片子看到这里,我也不能不拍手叫好。在我国仇日心里向来就不是什么秘密,特别是年轻一代,看到日本鬼子挨打,观众普遍感到会很解气,这与日本极为猖獗的右翼势力拒绝承认错误有关。这一点《叶问》吻合了观众心理,但在于满足观众心理欲望方面,我们从结尾看的并不解气,不同于《精武英雄》中的陈真潜身离开,叶问最后中的镜头叶导演专门使用了慢镜头,叶问中,心脏冒血的画面震撼了每一名观众,叶导在结尾将
叶问的妻子与儿子也安排到了现场,使现场充溢处一种温情,一种属于英雄人物的情愫。
时尚名
参考文献
①《原型批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状况综述》——作者:夏 秀
二.评论。
在对影片《叶问》的评论中,我用到了原型批评与观众学批评的方法。首先说一下观众学批评:电影观众学批评,顾名思义,是以观众学为理论基础的批评。即以电影观众学理论为武器,为方法,为出发点,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审视影片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一部影片出来以后,电影观众学批评的着重点不是简单地去判断该影片的优与劣,好与坏,甚至也不是研究其优在何处,劣在哪里,它判断的是这部影片是受观众欢迎还是排斥,究竟受哪一部分观众欢迎,受哪一部分观众排斥,重点在于出其中的诀窍、奥秘与原因,从理论上给以阐述,从而作用于创作,并给人以启发。其关键点在于:
1、由观众的心理结构出发来审视影片。在这一领域内,应有观众的深层心理、观影的视觉心理、观影的文化心理、观影的情绪心理、观影的社会心理等几个分支。
2、从观众观影过程入手,分析观众观影中各个环节的心理来展开对影片的批评。一般说来,观影的过程,可分解为观影期待、观影好恶、观影自尊、观影认同、观影参与、观影创造、观影理解、观影宣泄等.
3好听女孩名、研究观众的欣赏反应是电影观众学批评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观众的心理结构的差异,一部影片在不同观众中自然会有不同的欣赏反应。具体表现在观影满足、理解差异、阐释冲突、观影反馈等内容。
4、从电影与观众的相互作用中来审视影片,批评影片。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上帝说”,观众任何时候都是创作的主宰;也不该是“敌人说”,似乎只有观众稀少的电影才能有艺术价值。
5、在电影的观众体与个体划分中展开观众学批评。
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文学经验和批评做原创性的分类对比,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
对影片《叶问》的观众角度分析中,我先从内容吻合观众心理、满足观众期待方面,首先
分析内容是否满足着观众深层心理中的愿望,故事正面主人公所追求、所奋斗、所努力的是否与普通观众深层的愿望一致,是否给观众提供了虚幻的满足(心理满足)。其次,研究把握观众当前的社会心理状态,故事内容是否与当前社会心理状态相吻合,是否与观众的时代精神相协调一致,以及是否提出了全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再次分析影片的内容是否符合大众传统文化心理和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观众价值观众、道德伦理、行为模式、风俗习惯及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节中,表现在影片人物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在电影叙事对某种言行的肯定与否定之中,表现在影片体现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艺术气质、审美风格等等之中。有时情况会变得非常复杂。也许有的影片吻合现代文化时尚,适合青年的口味,却因背离旧文化的习俗而与中老年观众格格不入,也许有些影片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趣味,深得中老年观众的青睐,青年观众却对之兴味不高。也许有的影片既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洋溢着现代文化的气息,令所有的观众都喜欢看。最后研究影片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让观众信以为真。《叶问》是当代题材,则分析了它是否展现了观众身边的生活环境,描述了他们身边的人与事。它又是历史片,则分析影片是否展示出了观众心目中的历史、观众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历史风俗、历史状貌。影片如果吻合观众心目中的真实,观众才可能认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