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供奉着谁?
虽然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中国流传度最广的两大宗教,但是具体到民间的影响,佛教还是更胜一筹。
道教的核心经典追寻远离俗世,其修行更重个人超脱。而佛家则看重入世,讲求普度众生,故而和老百姓的联系更加紧密。
哪怕统治者多有不满,也难断其根基。
为了接近劳苦大众,不少寺庙往往都修建在人烟繁华之地,香火要比道观旺盛很多。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在闲暇时间都愿意去佛寺走走看看,求个心安。
因此大部分人对于寺庙的结构都很熟悉,比如无论是哪一家寺庙,基本都会有大雄宝殿的存在。
作为一家寺庙的正殿,它往往是修缮最好、气势最庄严的,允许外来信众随意进入。
可以说,每一个人到寺庙拜佛叩问都必然要去趟大雄宝殿。那么,所谓的“大雄”到底是什么
赵红霞事件
意思?作为一个寺庙的核心殿堂,它一般会供奉哪些佛像?
“大雄”的由来
所谓的大雄宝殿,如果只是从每个字表面的含义来分析,它应该指的就是一个大而雄伟的殿堂。对普通人和大多数信众而言,这样的理解完全没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这毕竟是带有宗教彩的词语,因此对大雄两个字的理解不能只看表面,还是要和其教派的经典联系在一起。
经超李琳事实上,“大雄”这两个字还真不是简单的形容词,它是具有深邃佛学含义的。
这个词在佛家的很多经典中都出现过,一般都用来形容释迦摩尼佛。《相应部》首先出现了有关它的记载:“大雄众会前,欢善依无畏,如来得十力,超离世爱着。”
而之后的《妙法莲华经》、《正法华经》、《佛种姓经》直接把它用作对释迦摩尼的称呼。
高速收费免费时间2023可以肯定的是,“大雄”这个词并不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出现的,而是在梵语中就有使用,它
兴起于印度,最早的诞生时间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和当时的印度耆那教有关。
说到印度的宗教,国人可能会马上想到佛教,但它在印度从来都不是主导教派,后者事实上的第一宗教至始至终都是印度教。
古印度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主流信仰是印度教。第二个阶段恒河流域开始崛起,这个区域诞生了很多新兴的教派,包括佛教和耆那教。
虽然如今前者名满天下,后者早已式微,但是在最初的时候,耆那教要先行出现。它的很多教义和思想都影响到了佛教,后世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它们两个是“姊妹宗教”。
耆那教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筏驮摩那,他和释迦摩尼一样都出生于刹帝利王族,其成道经历在国人看来也颇有“莞莞类卿”之感。
在30岁的时候,筏驮摩那看破红尘选择出家,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了耆那教。
在他的带领下,耆那教迅速崛起,在恒河流域吸收了大量的信徒,发展壮大。这些信徒为了感念他的恩德,将其尊称为“摩诃毗罗”。
翻译过来就是伟大的英雄,而其简称恰恰就是“大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雄”这个词在印度其实专指耆那教的筏驮摩那,甚至他诞生的日子后来也被定为“大雄节”。
而佛教诞生于耆那教之后,在一些方面难免受了它的影响,将释迦摩尼称呼为“大雄”可能便是如此。
释迦摩尼成道
和耆那教一样,佛教也是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只是时间上稍晚一些。但是在教义的完整性和组织架构上,佛教明显更胜一筹,因此它能在全世界流行,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
致青春 演员表因为佛教的流行,释迦摩尼的名字也传遍了东方世界,他传奇的经历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宗教的主要信众都是底层的穷苦百姓,他们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之外有一个信仰,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
但释迦摩尼却并非如此,在未出家之前,他的俗家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父亲叫首图驮那,是迦毗罗卫的国王。
作为部族的王子,他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几乎没有感受过生活的苦难。
按理说这样的人生赢家很难对宗教产生坚定的信仰,那他又是如何开悟,走上创立佛教之路的呢?
乔达摩悉达多的平顺生活其实一直没受到外界影响,他在16岁娶了美丽的妻子,只要按部就班下去,未来便可以继承王位,继续过着富贵优渥的生活。
但是在成家之后,静极思动的悉达多决定走出王宫,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个时期的印度其实有一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分裂成了无数小国,它们彼此之间争斗不休。
在这个过程中,悉达多看到了太多的纷争和战乱,目睹了很多国家的骤升骤灭,更深入体察了民间生活的疾苦。
不知不觉中,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对过往庸庸碌碌的生活产生了厌倦。
看到的世事无常越多,悉达多心中渴望拯救众生,寻求超脱的想法就越强烈。重新回到王宫后,他意识到富足幸福的生活将会消磨自己的意志。只有离开这一切,才能到精神上的解脱。
因此在29岁生日过后,悉达多放弃了王位,一个人踏上了修行之路。最开始的时候,他决定采百家之长。
因此先后拜访了苦行仙人、事火仙人、禅定仙人等多位宗教大师,了解他们的道。
然而这些人的道并不完善,不能让悉达多信服,他慢慢意识到必须融汇各派思想来成就属于自己的道。最终,他选择在尼连禅河边的林中进行苦修,一点点磨砺内心。
让悉达多没想到的是,6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他虽然想清楚了很多问题,却依然没有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位高僧已经勘破了心中妄念,对于道的寻觅只剩下临门一脚。
既然苦修无果,悉达多决定再走走看看。他先是在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的污垢,随后接受了一位牧女的供奉,开启了新的旅程。
当走到迦耶的时候,他被一株高大的菩提树深深吸引,忽然心中一动,决定坐下来继续参悟。
后面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菩提树下,悉达多悟出佛法,释迦摩尼就此诞生,佛教也于此处孕育。
为何其被称大雄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佛教经典中为什么称释迦摩尼是“大雄”,是意指他像筏驮摩那一样是伟大的英雄吗?
其实在耆那教的典籍中,“大雄”除了这个含义,还有一层意思,指的是战胜欲望的胜利者。佛教经典之所以称呼释迦摩尼为“大雄”,取得应该是后面的这层意思。
传闻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成功之际,发下了大宏愿,立志要度尽众生。
此愿一出,天地都出现异像,而魔王波旬也感应到了他的想法。为了阻止悉达多成道,波旬派出了精锐手下去捣乱。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手下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干扰。他们幻化出各种刀剑戟,劈砍在悉达多的身上,随后又生成毒蛇猛兽去撕咬。
然而悉达多完全无视了这些攻击,一直岿然不动。眼看着暴力手段完全没有效果,波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出了自己最美丽的三个女儿施展魅惑之术。冯远征微博
同时还许诺给悉达多荣华富贵的生活,意图动摇他的求道之心。
可惜这些手段统统都没有起到效果,面对魔王的步步紧逼,悉达多端坐于菩提树下,手结降魔印,不断击杀者各路魔头。
在冲破了波旬设置的阻拦后,悉达多心中再无挂碍,顺利悟出了佛法。而他的这段经历就是佛教典籍中“降魔成佛”的故事。
其实所谓的魔不过是传说的附会,它的真实含义应该是指人内心的各种欲望,降魔成道的本质就是逐渐战胜自己内心的欲望,从而寻到超脱之道,修成正果。
因为是战胜欲望后寻到了超脱之法,所以佛教典籍多用“大雄”来称呼释迦摩尼。
它和耆那教不同的是,后者把“大雄”当做了创始人的尊称,而佛教使用“大雄”更多是一种赞扬。
而这个词传入中国后,含义也逐渐变得丰富,不再单纯指“战胜欲望”,普通的信众更倾向于它宏伟壮丽的字面意义。因此在修建供奉释迦摩尼的主殿时往往要极尽壮观大气。
那么,除了供奉释迦摩尼,大雄宝殿中还有没有其他的佛像?
大雄宝殿供奉谁
拜佛比较多的人应该会发现一个情况,不同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佛像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寺庙在这里只会供奉一尊佛像,而有的则会有好几尊完全不同的佛像。
邓伦演的电视剧有哪些如果一个寺庙的大雄宝殿中只供奉了一尊佛像,那它肯定是释迦摩尼佛,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它们在造型上会有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不同的佛学含义。
如果某个大雄宝殿中出现了多尊佛像,是否就意味着在释迦摩尼之外供奉了其他的佛像?那这些佛像代表的又是谁?
大部分情况确实如此,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有的寺庙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三身佛,即所谓的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他们其实都是释迦摩尼,只是呈现了不同的形象。
法身佛居中,在佛教典籍中指的是毗卢遮那佛,它在佛教内部象征着真理;而左侧是报身佛卢舍那佛,佛教的智慧以它为最。
最后就是右侧的应身佛,喻义为佛的不同化身,代表着对众生的教化。
除此之外,很多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的往往是三世佛。其中大众比较熟悉的是时间上的三世佛,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佛,分别对应着众所周知的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