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智慧,句句都是经典
1
⼤智若愚
勿恃聪明
“⼤智若愚”出⾃《道德经》:“⼤智若愚,⼤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也说过:“⼤勇若怯,⼤智若愚。”
“⼤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不露锋芒,表⾯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巧若拙。“若愚”,已进⼊⼊理悟之境;但要⼤彻⼤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也就是功夫。
战国末期秦国⼤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出征,何必担⼼呢?”王翦说:“做⼤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机会,⽃胆请求⼤王赐给我⽥园,作为我⼦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下⼼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王。
王翦不动声⾊地⽀开左右,这才对⼿下⼼腹坦诚相告:“我并⾮贪婪之⼈,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指挥,⼼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产,名为⼦孙计,实为安秦王之⼼。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了。”
2
淡泊恬适
明⼼⽴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主术训》,诸葛亮的《诫⼦书》也有引⽤:“⾮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也是⼀种古⽼的道家思想,《⽼⼦》就曾说“恬淡为上,胜⽽不美。”
淡泊,是⼀种⼈⽣的智慧。“看窗外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意。”
这⼀幅对联,是明朝陈眉公《幽窗⼩记》⾥⾯著名的⼀句,意思说的是: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意。
⼀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的平和⼼境,这样的淡泊⾃然,谁都可以拥有的境界,却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
不清⼼寡欲就不能使⾃⼰的志向明确坚定,不清静就不能实现远⼤理想⽽长期刻苦学习。
⼈⽆志不⽴,奢华的⽣活容易消磨⼈的意志,⾃古英才出于寒门,正是由于家境⼀般,享乐诱惑就少,知道世事⽣活不容易,寒门之⼦⾃然会早早⽴志,发奋努⼒。
3
滴⽔穿⽯
滴⽔穿⽯
贵在坚持
早在《汉书·枚乘传》就有了“滴⽔穿⽯”的类似说法,“泰⼭之溜穿⽯,单极之绠断⼲。⽔⾮⽯之钻,索⾮⽊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代罗⼤经《鹤林⽟露》中就出现了这个成语:
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天,他看见⼩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下藏着⼀⽂钱。下令拷打。
⼩吏不服:“⼀⽂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乖崖⼤怒:“⼀⽇⼀钱,千⽇千钱,绳锯⽊断,⽔滴⽯穿。”⽴刻把他斩⾸。
有个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著书的故事,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让⼈感动。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他的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下了编写⼀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六年中,他长年背着⾏李,步⾏百⾥之外。到处访书借抄,⼴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六年之不懈努⼒,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年)8⽉,书稿被⼩偷盗⾛。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访明遗⾂、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沥⾎之巨作得以完成。
4
厚积薄发
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厚积⽽薄发”⼀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吾告⼦⽌于此矣。”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等待时机,还要经受失败、挫折的⼀次次的打击,所以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动,结果只能是失败。
2022年情人节是哪天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此第⼀境也。‘⾐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此第⼆境也。‘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境界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所谓“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后识器”,这就是要“厚”;建设银行贷款流程
第⼆境界就是要深⼊钻研事物之理,所谓“仰之弥⾼,钻之弥坚”,这就是要“积”;
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蓦然回⾸”,即“薄发”。
以柔克刚的态度是⽤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然,万物相⽣相克,刚劲的东西不⼀定要⽤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5
5
海纳百川
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晋·袁宏《三国名⾂序赞》:“形器不存,⽅⼨海纳。”李周翰注:“⽅⼨之⼼,如海之纳百川也,⾔其包含⼴也。”意指⼤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就是说要豁达⼤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个⼈有修养的表现。
⼈们都把那些具有像⼤海⼀样⼴阔胸怀的⼈看做是可敬的⼈。四川⼤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作为
校训。
⼤的⽂明体系都是包容、融合众多⼦⽂明形成的。
中华⽂明的初期的“诸夏”与“夷狄”,农业⽂明不停受到北⽅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古印度⽂明的⼀部分逐渐融⼊中华⽂明;
西⽅⽂明本就是两希⽂明,即古希腊⽂明和古希伯来⽂明的结晶,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这两⼤⽂明之所以⼤,并对世界产⽣了重⼤影响,正是因为它们“海纳百川”。
6
戒骄祛躁
平等待⼈
这是孔⼦“君⼦泰⽽不骄,⼩⼈骄⽽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慎终如始,则⽆败事”的思想。
王阳明说:“⼈⽣⼤病,只⼀‘傲’字。”汉代刘安《淮南⼦·原道训》中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为祸。”⼈最容易在⾃⼰最⾃负的那⽅⾯“掉链⼦”,出丑丢⼈。
在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这名字的由来是有⼀个故事的。
清代⽂华殿⼤学⼠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有⼀年张在安徽桐城的家⼈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
张家的⼈便给当⼤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涉。
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官威欺压邻居,⽽是回信说:“千⾥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何妨?万⾥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形成了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张英的⼤度和⽓量⾄今传为美谈。
7
涵养⼼性
诚敬存之
道家的涵养⼼性,是⼀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其⽬的就是要通过⾃⾝的修⾏,使⽣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因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们常说⼉童天真⽆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原有的⽣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步嗜欲⽆⽌,将严重损害⾃⼰⼼性和⽣命健康,从此背道⽽驰。
儒家在涵养⼼性⽅⾯下功夫,⽤诚⽤敬,宋代⼤儒程颐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
“体仁”就不是⼀个纯思辨的问题了,需要“践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实践,途径就是“存诚”和“居敬”。
存诚,就是对事物长期永恒的激情,居敬则是对事物要有发⾃内⼼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结合,才能有学习钻研的动⼒,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格万物⽽知天理。
对待事情浅尝辄⽌,敷衍了事,是⼀⽣碌碌⽆为的⾏为表现,瞄准应该达到的⽬标,然后借助实实在在的路径,⼀步⼀个脚印的往前⾛,并且对过程存诚存敬,踏踏实实做⼈,认认真真做事,不冒进,
不退缩,并且⼜不失激情。
天地之事固然迷⼈,但是先事⼈⽽后事天,先渡⼰⽽后渡⼈,这就是⼈⽣,就是⽣活。
8
君⼦慎独
苏州有哪些大学唯德感天
“君⼦慎独”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慎独是⼀种品德,⼀种精神,⼀种坦荡,⼀种伟岸。
说起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的⼈们,慎独也是⼈⼈努⼒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种智慧,⼀种谦虚,⼀种淡定。⼀种对于美好⽣活的追求与渴望。慎独就是在默默⽆闻和⽆私奉献中,体会着⽣命的乐趣,⽽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贬低着他⼈。
慎独是⼼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
慎独是⼀种境界,⼀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都会在⾃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命的恬然。只有具有慎独精神,才有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正是由于缺乏对于⽣命价值的思考,有⼈⽤⾃⼰的灵魂和⼈格作抵押⽽求⼀劳永逸,却不愿意⽤⾃⼰的聪明才智去进⾏创造性的投资,获得属于⾃⼰的财富。也正是由于没有慎独的境界,于是有了贪官污吏。
东汉杨震是个廉洁的官员,他从荆州赴东莱郡(今⼭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
柯震东郭采洁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怀揣⼗⽄⾦⼦前去拜见。
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密回答:“没关系,夜⾥没⼈知道。”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羞愧离去。高适燕歌行
这就是“杨震四知”的典故。
9
⼤道⾄简
淳朴⾃然
⼤道⾄简,是中国哲学重要命题。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表⽰终极真理。
《易》之“三义”包括:简易、不易、变易。这“三义”概括起来就是“⼤道⾄简”。
⼤道⾄简即指⼤道理(基本原理、⽅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两句话就能说明⽩,所谓“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
⼈往往追逐过多的外部欲望,忘却了⾃⼰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东西,“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活是简单的。
《庄⼦·天地篇》中讲了⼀个故事:
孔⼦的学⽣⼦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的南沿,见⼀⽼丈正在菜园⾥抱着⽔瓮浇⽔
灌地,⽤⼒很多⽽功效很少。
⼦贡对他说:“有⼀种机械可以让你省⼒⽓,⽤⽊料加⼯成机械,后⾯重⽽前⾯轻,提⽔就像从井中抽⽔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向外溢出⼀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古代的杠杆⼯具)。”
种菜的⽼⼈变了脸⾊讥笑着说:“我从我的⽼师那⾥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思。
机变的⼼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精神不能专⼀的⼈,⼤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不愿那样做罢了。”
⼗
上善若⽔
处下不争
上善若⽔,语出《⽼⼦》:“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wù),故⼏于道。”
意思是说,最⾼境界的善⾏就像⽔的品性⼀样,泽被万物⽽不争名利,处于众⼈所不注意的地⽅,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即做⼈应如⽔,⽔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学说⾥,⽔为⾄善⾄柔;⽔性绵绵密密,微则⽆声,巨则汹涌;与⼈⽆争却⼜容纳万物。⼈⽣之道,莫过于此。
曾国藩九江⼀战,被⽯达开打得⼤败,苦⼼经营的⽔师全军覆灭,伤⼼之下,投湖⾃杀,被部下救起。恰逢他的⽗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郁郁寡欢。
他始终不能明⽩:为什么⾃⼰⼀⾝正⽓,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耿耿,却招来元⽼重⾂的忌恨,甚⾄连皇上本⼈也不能完全放⼼?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不通?
他⼼⾥充满着委屈,⼼情郁结不解,⽇积⽉累,终于酿成⼤病。⼀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和尚看病很准,不妨⼀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