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导学案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杜牧(803—853)牧之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流利而又清新气势豪放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且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2.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珠海的大学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奢侈,劳民伤财,终致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否则,最终只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池贤宇和刘仁娜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者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3.文体阐释
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始创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代的特别体制——汉赋。它以布兰妮的图片铺陈风物为主文采华丽句式整齐(多以四言、六言为主)。它像诗讲究韵节要求押韵;像散文在写法上不要求与诗一般精练讲究铺陈。自汉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怎么破解电脑开机密码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二、阅读文本
    1.根据课下注释,解决字音,圈画出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并解释。
2.翻译疏通文本。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1)《阿房宫赋》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六国论》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课文学习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领会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
3.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
4.鉴赏说理艺术,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
5.背诵全文。
任务探究一 明观点,体情怀
问题1:两篇文章中,作者的中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得出观点的?
问题2《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亡之际,《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在这种特定的时期写出这样的文章,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任务探究二 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
再读文本,试着完成下表
文章
行文特点
语言(用语、句式、语言风格)
语体
写作手法(修辞、表达方式)
《阿房宫赋》
先叙述,后议论,议论中又有描写和抒情。
文艺语体
《六国论》
句式比较灵活,长短句结合,逻辑严密。
对比,比喻,以议论为主
任务探究三  说理与有针对性提出观点
问题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是运用那些方法进行论证的?请举例分析。
有哪些好看的古装剧
问题2 :《阿房宫赋》《六国论》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联系两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加以分析。
任务探究四  拓展思辨
问题:本文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电子商务专业实习报告,你能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拓展阅读】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封建论》,后人评价很高。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评价“《封建论》一论,为古今至文,直与《过秦论》抗席。”在《读封建论呈郭老》写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封建论》,体会中国文人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拳拳之心,加深对“
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一观点的理解。
封建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
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
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阿房宫赋》检测题
一、读准字音
蜀山(  )  山(  )  廊腰回(  )
囷焉(  )    何虹(  )  妃嫔嫱(  )
尽态极(  )  掠(  )      玉石(  )
(  )      锱铢(  )(  )  架梁之(  )
之粟粒(  )
二、一词多义
(1)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