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哥哥弘时真的是被雍正杀死的吗?
在⼀百三⼗余万字的雍正朝实录上,弘时及其死亡竟然不着⼀字,仿佛这个皇⼦根本就不存
在,甚⾄连名字都不曾出现过⼀次。
秘密⽴储
雍正元年(1723年)⼋⽉⼗七⽇,在继位未及⼀年之时,雍正皇帝即当众宣布⽴储。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雍正搞的这个“秘密建储”是两个“公开”与两个“不公开”:
所谓“公开”,⼀是公开宣布已经建储,⼆是⽴储⽂书的存放地⽅公开;所谓“不公开”,则是⽴储⽂书不公开,储君(皇太⼦)是谁也不公开。
雍正这么做,主要是鉴于康熙末年储位不定⽽引发“九王夺储”的教训,其公布建储可以让⼤⾂们⼈⼼思定,不公开储君⼜可避免皇⼦们⾻⾁相残及皇太⼦攘夺君权。
更要紧的是,⽴储后仍可更换⼈选,这实际上延长了皇⼦们间的竞争,后者唯有时刻注意⾃⼰
的⾔⾏,并尽可能展⽰更优秀的⼀⾯,⽅有机会成为皇位最有⼒的竞争者。
从此,乾清宫“正⼤光明”匾额下的锦匣⼦成为宫中最神秘、也是诸皇⼦最为魂牵梦绕之处。因为⼤家虽然知道皇太⼦已经确定,但彼此间并不知道谁有这份幸运。
乾清宫“正⼤光明”匾额
秘密建储的做法固然⽆懈可击,不过从⽴储的那天开始,⾝在局中、利益攸关的皇⼦们即已隐中国好声音魏然
约猜到谜底,⽽有意⽆意中透出信息的不是别⼈,正是雍正⾃⼰。
元年正⽉,雍正在天坛⾏祭天祈⾕之礼,这也是雍正登基后的⾸个⼤祀之典。事毕,皇四⼦弘历被召⾄养⼼殿,赐⾷⼀脔(即祭⾁)。据后者的理解,这是⽗皇“为他⽇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30万左右买什么suv如果赐⾷祭⾁还不为⼈知的话,那之后弘历受命前往景陵祭奠皇祖的举动就未免有些泄露天机了。
当年⼗⼀⽉⼗三⽇是康熙皇帝周年忌⾠,按说该由雍正亲⾃前往致祭,但由于各种原因,年仅⼗三岁的弘历被命代其前往,⽽这离宣布建储仅过了三个⽉。次年同⽇,弘历再次代⽗致祭。⾄此,即使再愚钝的⼈也该看出些名堂了。
阿哥之死
梦见新鞋对雍正的如此做法,最为敏感⽽⼜最为沮丧的⼤概就是弘历的兄长弘时了。
按说,雍正⼦嗣并不旺,其⼀⽣共⽣育⼗个皇⼦,但未排序即夭殇的有四个,其他六个也仅有四个长⼤成年。雍正即位后,弘时不仅是年龄最⼤的⼉⼦,⽽且其⽣母李⽒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名份仅次于嫡福晋乌喇那拉⽒;再者,弘时当年已满⼆⼗,且已有⼦嗣(其⼦永珅⽣于康熙六⼗年,即雍正长孙)。
以此分析,弘时⽆论从哪个⾓度来说都应是雍正⽴储的⾸要⼈选。但令其万分失望的是,雍正建储时却弃长择幼,选中了⽐弘时⼩七岁、且其⽣母地位低下的弘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奇怪的事还在后头。雍正⼆、三年间,弘时被交与廉亲王允禩为养⼦,⽽此时正是雍正围剿“⼋王党”的前⼣。雍正四年(1726年)正⽉,廉亲王允禩被撤去黄带并从⽟牒上除名,已为前者养⼦的弘时也在次⽉做了同样处理。当年九⽉,允禩死于禁所。⼀年后,已被赶出皇族的弘时也同样离世,死因不明。
让⼈有些匪夷所思的是,在⼀百三⼗余万字的雍正朝实录上,弘时及其死亡竟然不着⼀字,仿佛这个皇⼦根本就不存在,甚⾄连名字都不曾出现过⼀次。
直到乾隆继位后,其在上谕中才稍稍透露了⼀点信息:“从前三阿哥年少⽆知,性情放纵,⾏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谱牒之内。”
这段上谕被录⼊乾隆朝实录,但除此外,清廷官修史书对此事再⽆任何新的信息。之后的《清史稿》,也以极简约的笔法对弘时做了如下记载:“弘时,世宗第三⼦,早死,⽆嗣”;“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封。”这⽆⾮是乾隆上谕的重复⽽已。
作为雍正的年长之⼦,弘时在官⽅记载上竟消失得如此彻底,这不免让后⼈多有猜疑。正因为如此,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即编排了“雍正杀⼦”的情节,说弘时为争夺储位⽽派⼈刺杀弘历,阴谋被发现后,雍正下令将其赐死。临死前,弘时⼀再哀求,但雍正坚不松⼝,说:
“为了给弘历留下⼀个的基业,朕不能留你!”
⽂艺作品⾥猜想的雍正与弘时的⽗⼦关系,⼀般都是这样的,如《甄嬛传》
“杀⼦”疑云
事实上,“雍正杀⼦”情节并⾮空⽳来风,民国清史专家孟森先⽣即认为,“弘时长⼤,且已有⼦,忽于雍正五年⼋⽉初六⽇申刻以‘年少放纵,⾏事不谨,削宗籍死’”;“夫‘年少放纵,⾏事不谨’,语颇浑沦,何⾄处死,并削宗籍?”“世遂颇疑中有他故。”
⽆独有偶,历史学者、爱新觉罗宗室后⼈⾦承艺也认为,弘时“不是被诛戮,就是被世宗赐令⾃尽”,⽽且死亡时间就在⼋⽉初六获罪除宗的这⼀天。
对此观点,清史专家杨珍提出了有⼒的质疑,其依据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发现的雍正朝奏折,当时庄亲王允禄等奉命将四年⼆⽉⼗⼋⽇发布的雍正上谕查明,⽈:“弘时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根据乾隆的意思,庄亲王允禄等提出的办理意见是:“三阿哥从前原因阿其那(即⼋阿哥允
禩)获罪株连,与本⾝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笃念兄弟之谊,欲仍收⼊谱牒,于情理允宜。应钦遵谕旨,将三阿哥仍载⼊⽟牒。俟命下之⽇,交与宗⼈府办理可也。谨奏请旨。”乾隆
接奏后批⽰:依议。
由上可知,弘时确实因允禩⼀案被撤去黄带并⽟牒除名,但这并⾮弘时的直接死因,更不能等同于被雍正即时处死。更何况,在雍正四年⼋、九⽉间,作为“⼋王党”⾸脑⼈物的允禟、允禩相继⾝亡,已被除籍的弘时苟全性命尚⾮易事,他如何可能掀起什么新的风浪?既然威胁不再,雍正何以会对弘时不依不饶,⾮要将其处死?这在情理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由于相关史料并未记载弘时究竟因何⽽死,那或许可以推测:前者即使不是因为雍正下令处死,那他也极可能是因为⽗皇的如此待遇以致郁郁⽽终。以上推论如果成⽴的话,那么问题来了:雍正为什么要这样苛待⾃⼰的⼤⼉⼦?
⽗⼦⽭盾
旅⽇清史学家杨启樵先⽣认为,弘时远在康熙时代就已失宠,⽗⼦⽭盾已经表⾯化,雍正继位后也丝毫不掩饰对他的冷遇;从雍正元年“活计档”中对皇⼦的赏赐记载中可以发现,弘时只受赏
过⼀次,远少于弘历与弘昼。
⾄于“雍正杀⼦”的说法,杨先⽣认为并不可信,其提出的新看法是:弘时可能是因为⾏为极度不检⽽罹罪,⼀如康熙朝的废太⼦胤礽。可惜的是,他并未对此观点展开详细探讨。
孟森先⽣在论及弘时死因时,则认为与“世宗⼤戮其弟”有关。其表⽰:“世宗处兄弟之酷,诸⼦皆不谓然。弘时不谨⽽有所流露,⾼宗谨⽽待时始发也。”换⾔之,当雍正在整肃允禩等⼈时,弘时极可能站在其⽗的对⽴⾯并公开表⽰了对允禩等⼈的⽀持与同情,⽽这也可能是弘时被勒令改为允禩之⼦的原因之⼀。
弘时因⽀持乃⽗政敌⽽遭整肃的说法,逻辑上虽有⼀定的合理之处,不过缺乏相应的史料证明,如杨启樵先⽣即认为并⽆实据。
从时间线索来看,康熙晚年“九王夺嫡”的最⾼潮发⽣在“⼆废太⼦”期间,当时允禩虽处于声望的最⾼峰,但弘时尚且年幼,不太可能与允禩等⼈发⽣关系;等到康熙在世的最后⼏年,“⼋王党”的重⼼已移到⼗四阿哥允禵,弘时⼤概也不会去烧允禩的冷灶;⾄于雍正继位后,⾝为皇⼦的弘时应当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即使储位落空,恐怕不⾄于投向⽗皇政敌⼀边⽽⾃求速亡。
由此,说弘时因对允禩等⼈产⽣好感⽽被罚为允禩之⼦,似乎也不尽合理。
坚持“雍正杀⼦说”的⾦承艺先⽣则认为,“⼋王党”被整肃时正是弘时成长过程中“反抗性最强的年代”,由此嫉恶如仇并不计后果;在那种情形下,弘时对⽗皇有犯颜相抗的举动并给予后者不⽐寻常的困扰和羞愤,在⽆法抑制的激动和怒⽕下,弘时最终被除宗赐死。
⼋王爷,《雍正王朝》剧照
为此,⾦先⽣还举出⼀个辅证,即弘时“被杀”⼀个⽉后,陕西兴汉镇总兵刘世明因其弟刘钖瑗涉嫌某罪案⽽⾃请处分,雍正在其奏折上有这样⼀段批语: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等叛贼之弟,刘世明岂能保⽆锡瑗之兄弟乎?不但弟兄,便亲⼦亦难知其⼼术⾏事也。⾻⾁间原有两种——善缘、恶缘,所以释家⾔‘不是冤家不聚头’”。
⾦先⽣认为,雍正在批语中的满腔感慨,实际上是将弘时被严惩的原因做了⼀次约略的说明,⽽刘世明由是简在帝⼼,从此官运亨通,不数年升授福建巡抚,后来做到了福建总督。这⼀说法,似乎也有些合理性。
都怪命不好
李行亮青花瓷由此可知,弘时被逐出宗室的主要原因是他已被发与允禩为⼦,既然允禩被⽟牒除名,那弘时也就没有保留宗籍的道理,否则即与体制不合。雍正还特别指出,他决没有将弘时强⾏治罪的意图,就算将允禩逐出宗室也属意外,不过事已如此,也只能说弘时命不好了。
乾隆继位后,允禄等⼈也认为弘时只是因为允禩获罪⽽受株连,“与本⾝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换⾔之,弘时只是命不好、受株连,这与⽀持并站在允禩⼀边没有必然关系。
王新个人资料再说了,弘时被撤去黄带后由其皇叔允祹约束养瞻,这⽐允禩亲⼦弘旺被“发往热河充军”、后⼜被长
期拘禁的境况是有明显区别了。
签订合同注意事项作为皇⼦,弘时的⼀⽣确实⽐较悲催,其⽣前虽有⼀⼦⼆⼥,但其⼦⼥在他本⼈死前均告夭折。乾隆⼆年(1737年),在弘时⼀家相继离开⼈世后,其⽣母、齐妃李⽒在⽆望的苦痛中捱到当年四⽉去世。
⽽随着齐妃李⽒的离去,有关弘时的最后⼀丝痕迹也就此消失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