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城镇,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在浙北长安古镇,运河文化,就是其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
古风悠远的浙北重镇长安,是笔者的家乡,日前来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探幽访古。这里,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穿城而过,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小桥流水人家,船桨轻拍
着水面,灵动的水滋养了小镇的灵性,
运河水乡的气息无处不在。淳朴的民
俗,厚重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璀璨人
文特与历史古迹,娓娓讲述着长安
的运河文化与历史渊源。
翻开尘封历史
长安镇,是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千年古镇,数百年前曾是运河上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运河第一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镇北1至3公里范围内分布
大小不等的良渚文化遗址6处。长安
之得名,始于唐开元十一年,也就是
公元723年设长安镇,那是大唐帝国
最兴盛的时候。据宋《咸淳临安志》
载,因地扼其要,欲其长治久安,所
以叫长安。《水浒传》第九十四回《宁
海军宋江吊孝,涌金门张顺归神》有
浙北千年古镇长安的运河文化□雍 君
一段,写宋江征方腊,快到临平山时:宋江当下差正将二员花荣、秦明,先来哨路,随即催战船车过长安坝来。由此可见,长安在北宋时期便榜上有名了。南宋时,长安镇是进出首都杭州的必经之地,范成大《长安闸》诗云:“是间袤几许,舳鲈蔽天来”,可见当时的繁盛。
到了清代,长安成为浙江北部特别重要的水上交通要害,商业繁华,私盐贩卖亦极严重,雍正四年,
浙江巡抚李卫就上疏皇帝说:“浙省私贩出没之所,海宁、海盐、平湖、桐乡为最,而海宁之长安镇乃其适中孔道,请专设千总。”从中可见长安镇在浙江北部商业史上的地位。到了乾隆三十八,在浙江巡抚三宝的建议下,海宁由县升为州,并上疏中央:“长安镇商贸毕集,兼为严缉私盐、窃匪要地,请将该州州判移驻。”从此,长安镇上,既设千总,又有州判,行政级别早已超出了乡镇的范围。
长安别名“长河”。苏东坡在《请
开河奏议》中首称“长安堰”为“长
河堰”。文天祥诗又作“长堰”。长
安又名“修川”,清学者周春注释:“修
川,即长安也。”修川与长河同义,
此名当由长河衍化而来。明、清之际,
长安米市曾是名噪江南的三大米市之
一,经济繁荣,商业鼎盛,运河两岸,
典型的水阁楼,前面临街为商铺,背
面临水为水阁楼。清乾隆《杭州府志》
称长安为“商贾舟航辐辏,昼夜喧沓,
市无所不有”,曾有“十里长安”之
称。“闸塘夜市”是旧时“修川八景”
中的一景,“闸塘湾为米市辐辏之地,
粮船米艘停泊两岸,绵亘遥接石界。
夜望灯火万点,星芒错浇,辉映上下,
水波风动,又作万道烛龙,蜿蜒无际。”
虹桥”逸闻轶事
与江南其他古镇一样,长安不乏形致优美的古桥,虹桥便是其中典型,虹桥位于长安镇中街与公庆街
交汇处,桥下便是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线上塘河。论建造年代,在海宁恐怕是最早的了,它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宋咸淳《临安志》中载有其名,称“长安桥”,后易名“虹桥”。虹桥高居于长安闹市中,原来的构
建是单孔石拱桥,长29.5米,高6.7
米,跨径11.5米,顶宽4.15米;
南北两端各有18个石阶。明朝诗人
胡奎登虹桥赏景时,诗兴勃发,留
下了一首“虹桥夜月”的诗:渴虹
饮涧不曾收,化作飞梁卧碧流,银
汉水分天上下,白莲花出海东头。
鹤归华表吹笙夜,龙献明珠解珮秋,
载酒长安三十里,醉呼鹦鹉更陪舟。
咸丰元年(1851),绅士沈楣等捐
资依原样重建,桥中栏板刻“咸丰
元年重建”“虹桥”篆书铭文。并
于桥南建东西向引桥,俗名“小虹
桥”,桥上两侧有护栏,护栏上镌
刻着狮子及人物花卉图案,工艺是
一流的,因为这些图案看起来十分
端庄秀丽,虹桥也就成了旧时长
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在民间,关于虹桥的建成还有一个传奇故事。相传主持建桥的吕县令对工程极为重视,材料都是选最好的,工匠是最出的,工艺也是极为严谨的。连细沙,都是用白纱布筛过,以去除灰尘。大桥竣工以后,吕县令派人赶来一百头牯牛,载着重物,叫人驱赶,反复地在桥上往来奔驰,桥却安然无恙,便命名这座桥为“金牛桥”,
意思是连金牛也踏不坏,自然就固若
金汤了。大桥落成后,天上的八仙很
关心大桥的质量,于是何仙姑化身一
个弱不禁风的女子,来检验了大桥的
牢固,一跺脚就使桥摇摇欲坠,令主
持建桥的吕县令羞愧无比,从此勤政
为民。后来人们就把金牛桥改称虹桥,
意思是仙人从此飞向天上的,如彩虹
一般。
旧时长安的集市,以虹桥头最为
红火,有句长安老古话形象生动:新
桥一刀肉,拏到虹桥头,卖得五块多
个零头。意思是说虹桥头比其他地方
好做生意。这里商铺林立,人流如织,
买卖昼夜不息,宛如活生生的一幅浙
北“清明上河图”。
“一坝三闸”由来
从虹桥沿运河边往东前行数百米,就能看到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安“一坝三闸”。据历史记载,长安处于杭嘉湖平原西南部
高地与中部低地的结合部,上塘运
河与下塘运河之间有两米左右的落
差,为了防止上塘河河水泄入下塘
张晓龙康熙来了
河,在交汇处长安筑起一道水坝,
这就是长安坝,又称长安堰。长
坝虽然解决了船只翻越过坝的问题,但随着过往船只的增加,弊病就显现出来,特别是重载的货船过坝时,先要卸载货物,等船过坝后重新装上货物,效率低成为长安坝的一个问题。于是在长安坝上设置了人拉或者牛拉的升船装置,由人或者用几头牛拉动转盘,转盘绞起连着木船的绳索,拉动船只就能翻越高坝进人上塘运河。从长安坝出来一路往东,先后三座小桥,这三座小桥的下面有上闸、中闸、下闸,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长安“一坝三闸”。
关于长安“一坝三闸”的早期资料见之于南宋时期的《咸淳临安志》,中唐以后北方藩镇割据,唐代中央政府所需要的粮食依靠南方供应,运河
漕运成为维系唐政权的命脉,长安闸
应运而生。之后,长安闸分别在北宋
绍圣年间及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进行
两次大的改建。改建后的长安三闸,
从两门单节船闸演变成三门两节船
闸,用两节船闸可以降低大落差带来
的风险,让船只可以相对平缓安全的
过闸,同时用三门两节船闸还可以节
约一半船只过闸所消耗的水。长安三
清明节放几天假闸两闸工程开创了多节船闸的先河,
代表当时河流航运工程建设的最高
水平。据《新唐书》记载,长安闸建
设三年,共运出粮食700万石,其
繁忙程度可谓“天下第一闸。”两宋
时期,长安闸越加繁忙,除了运送粮
食外,还大量增加了杭州盐场的海煮
盐,这些盐除了部分用人工挑运外,
全部通过长安闸运送。后来改建的长
安三闸,直到1984年改为机械升船
坝才告废弃。2014年,中国大运河
申遗成功,长安闸作为嘉兴仅有的
dnf天帝加点
两个遗产点入选其中。如今,长安
三闸虽已消失在茫茫的岁月长河里,
但船闸遗址仍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倪妮八卦从闸口两岸的古条石上,依稀能读出
当年的繁华——大小船只,鱼贯而
来,闸门次第开放,船随水鱼贯而出,
一路南来北往,只见樯橹翻飞,水波
荡漾,好一派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
“古三女堆”传奇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三女堆”,坐落在长安镇的海宁中学校园内,这座墓虽然早就被盗过,却
是嘉兴地区唯一有汉画像的古墓。美术史家王伯敏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国绘画通史》里提及:“浙江海宁长安镇,有东汉画像石墓,刻有车马、神仙等,规模不大,但在南方少有,值得重视。”民国年间建造沪杭铁路,为了保护这座古墓和它附近的觉皇寺、仰山书院,本来要穿过古墓的沪杭铁路从半爿桥处作了30°转弯,避开3个古建筑,到火炉桥港才回到原来线路上去。据《嘉兴市志》载:“该墓名‘古三女堆’,传说是孙权第三个女儿鲁育之墓。从早年出土墓砖侧钱形图案方孔两边的两个字考证,是三国吴五凤年间建墓。1973年3月在学校平整
操场时进行发掘,墓平面布局为前后两
室加甬道,前室两侧各有一耳室。墓壁
下段用长条形石灰石叠砌,条石之上用
砖起券。在前室及耳室、甬道的石砌部
位布满画像,石刻共63块,刻画55幅,
面积为22平方米。内容有车马出行、
庖厨、宴饮、就寝、舞乐百戏、祥瑞、
历史故事等,均无题记。雕刻手法为减
地和阴线相结合,人物面部丰满,衣纹
线条流畅。这样大面积、内容丰富的画
像石刻,为江南首次发现,颇为珍贵。”
除了“古三女堆”,长安镇还有
翟妃墓、鲁王墓。翟妃,据说是孙权
之妻子。鲁王孙霸,是孙权的儿子。
翟妃,《三国志》没有记载;鲁育公
主、鲁王,都见于《三国志》,一个
翟凌博客是孙权的女儿,一个是孙权的儿子,
虽然都带着个“鲁”字,但却是政敌,
鲁育公主是拥护太子孙和的,孙吴豪
门全氏家族想要废掉太子,拥立鲁王,阿sa和陈伟霆
遭到鲁育公主反对。可惜一介弱女子,
后来死在了政治斗争里。鲁王也得了
被赐死的结局。他们哪里想得到,生
前的死对头,死后竟葬在了同一个镇。
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
度宗皇帝的皇后全氏,南宋灭亡后
被掠到北方,最后出家做了尼姑,
全皇后的族人,就居住在长安镇,
为了避祸,有不少改成了苏姓。从
三女堆到全皇后家族,一千年间,
长安镇王气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