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玩浅析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国情不同,办学者主观理念上的差异,呈现出多元的状态。即便在美国一个国家中,也有多元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面对众多新兴媒体的出现,中国的传播学教育应总览全局,认清与他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的差异,从而取长补短,把握全新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目标及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比较其与中国传播学教育的不同,期待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各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点
(一)美国传播学教育特点
作为传播学发源地的美国,传播学教育的发展一直很稳定,发展线索清晰,即传播学教育始终在高校的学术要求和业界的就业需求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1.部分学校有入学要求
一些大学的传播学系致力于为媒介培养人才和为社区学院 (两年制)培养教师,面向全世界招生,多少体 现了美国式的民主思想——注重“起点上的平 等”,即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申请人学者必须拥有学士学位,最好是传播学的。如果申请人只有传播学以外的领域的学士学位,人学后要先修数门传播学的本科课程才能被接纳为硕士生,修习专业硕士课程。以最老牌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校录取博士生时,除了考察学业成绩以外,还要求申请人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媒介工作经验,最好是当过 两年上的记者。
佟丽娅小三
注重个人独立和个人奋斗的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的选择,校方要看申请人是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是否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至于申请人陈述的具体理由,因人而异,五花八门,并不强求一致,这又是独立性的表现。一 言以蔽之,关键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这也体出一美国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
2.专业细分程度高
美国的传播学学科体系影响广泛、内容庞杂,具体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层面,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包括23个核心门类。美国传播学教育的院系名称五花八门,原因如下:1.政府完全不介入学科设置和名称的决定 2.各个大学的传播
院系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定位不尽相同 3.美国不同类型大学之间内部差异很大。
常见专业包括报纸与在线新闻、杂志、广播电视、公共关系、广告等,一个具体专业下还会进一步细分不同方向。由于硕士研究生通常带有强烈的某一领域的需求或兴趣入学,硕 士项目专业细分程度更高,对接业界工作的各类职位。
3. 理论与实践并重
美国传播学教育采取的是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折中路线。美国传播类院系既聘有博士学位、以理论研究见长的教师,又聘有以从业经验、以实务见长的教师。本科强调通才教育和基础教育,硕士阶段强调专业化教育,专攻某个方向。硕士新生进校后自主选择实务取向还是研究取向,然后进入不同的课程学习,最终以实务作品和研究生论文毕业。
美国传播学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教学分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以政治学和社会学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教学课程;二是以传播的实用性为核心内容的技能培训课程,反映的是大学传承先进人类思想、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力、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教育理想。
4.尊重学生的专长
给领导送礼
国传播学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业管理 是充分尊重个人特长和特,富有个人彩。 不夸张地说,没有两名硕士生或两名博士生会在求学期间修习完全一样的课程。每名研究生主要由系里指派的一名教授管理,由此教授牵头,组成一个五人的指导委员会,在学 生完成学位论文后,该委员会又自动成为论文答辩委员会。
美国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效果的衡量指标不是学生学到的绝对知识量,而是学生从事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在校方规定的时间里自己选定主攻方向,乃至论文题目,并在导师的宏观调控下独立完成研究和写作过程。在一些美国大学里,传播学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包含于同一门必修课中的,分类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主攻方向来选择。
  5.偏重实证研究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目前注重学理方面的探讨,而美国的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受实证风气的影响,注重通过事实和数据创造新知识。
6.注重人社科知识的积累
由于媒体技术演进与实践变革促使新闻传播实践成为多种学科的交汇之处,因此,很多新闻传播院系要求本科生在新闻传播院系之外修读人文社科等方面课程(比例最高可占毕业所需总学分2/3), 鼓励学生修读第二学位(second major、double major、dual degree)或辅修其他专业(minor)。第二学位/辅修通常与大学内其他院系合作开展;部分硕士项目也与其他院系联办,一些项目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两个硕士学位。
7.形成美国经典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羽泉录制现场翻脸抡椅打架
①“边学边做”的密苏里教育模式
作为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 闻学院从建院伊始就确立了“边学边做“(hands—On)的密苏里教育模式。学院力求实现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实验室的实践学习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使学生不仅能知 道“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对本科生对本科生设有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大部分这些课程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在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环节与教学环境方面,学院创办了报纸、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社和电视台的骨干专业专职人员,既有专任员工,也有教师兼职专任。日常工作完全是由专任员工,兼职专任教师和实习学生完成。除此之外,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再选择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会
媒体去实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寻和确定自己的工 作岗位。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为适应数字 技术促成的媒体融合趋势,密苏里新闻学院又积 极推进“媒体融合”专业的教学,并新建了先 进的数字化“未来媒体实验中心”,为师生创造了更现代的教学实验环境。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之为“密苏里方法”,不仅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传承了一个世纪,而且,对美国及世界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传播教育模式
硕士研究生设有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体4个专业方向,招收有新闻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不教新闻理论,也不招收旨在专门学习研究新闻理论的研究生,与我国新闻教育中重视新闻理论的课程设置理念与体系有较大区别。硕士学位论文也不像我国均要求写理论性文章,而是新闻作品也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教师并不强求具有博士学位(除 教授博士生项目以外),但都要求有过出的新闻实践工作的经历和水平。
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一年的学制,美国新闻教育界也有些不同的评价。
有的担忧这样短的学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必要的充足知识,以适应当今媒体对新闻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003年9月又推进了一项教学改革,创立了一个新的为期一年的文学硕士学位,作为第二学位,以有利于学生奠定更宽广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对新闻记者专业能力的培养。新闻学院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常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可以再申请攻读这个文学硕士学位。
③威斯康辛大学新闻传播教育模式
威斯康辛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开始于1905年,由威拉德·G.布莱耶 (WiHard Grosvenor Bleyer)创立。布莱耶曾被誉 为威廉姆斯之外的另一位“新闻学之父”。他主 张新闻教育要“坚持技能教育与学术研究并举”。在四年制新闻本科课程体系中,他规定新 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应当 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和言文学等其 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他的这一主张后来对美国新闻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院培养两个方向的学生:实务方向和研究 方向。实务方向的学生要求都能利用媒介传播信息、表达看法,能以责任心和道德感来使用媒介,能了解媒介的活动与社会、政治、法律和经 济的关系,具有战略性的、创新的以及批判的思 维,能在专门语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并能跟上媒
介行业变化的步伐。而研究方向学生都要求经过 严格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他们能对媒介内容和受众进行批判性分析,能对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理论(基础性的或实用性的),能在分析中给出批判的观点,能在学术界有出的表现,而且能在国内外学术领域中出类拔萃。本科教育模式有偏重新闻报道和侧重传播活动策划两种。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有文化方向,也有历史方向;有社会学方面的,也有人类学方面的;还有技术层面的研究。
怎样做万花筒
(二)英国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1.秉承“统合主义“理念
英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主张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文、艺术、社会学等传统强势学科院系统合而设,以促进学科交叉,便于吸收传统优势学科深厚的知识底蕴。在英国,独立的新闻传播院系设置并非主流,有不少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从属于人文艺术学院或社会科学学院。此外,英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多设在综合类大学,这也有利于学科的大跨度交叉。
2.学位设置多样且层次分明
日照旅游景点
与我国新闻传播中清一的文学设置不同,英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学位更强调多样性。大多数都设置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位,且大多是文学学位,但是有细分,如媒体与传播文学学士、媒体与社会文学学士、电影与媒体文学学士。
3.共性与个性并存
各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设置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共性方面,多数院系在本科阶段开设的专业较少,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多;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均强调跨学科交叉,注重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凸显英国高校“博雅教育“的传统。
4.继承传统与适应社会需求并进
如今英国新闻传播教育依旧以影视课为核心,传承历史文化。同时,随着媒体技术的改革,英国新闻传播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加大数字媒体内容,培养数字媒体领域的新兴人才,为英国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强大智力支撑,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
(三)其他国家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
1. 德国经验与“记者学校”
德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是颇具特的,这与德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社会特点也密切相关。笔者在德国考察期间,据德国同行介绍,在德国,记者是一个可以自由使用的职称,理论上任何人只要为媒体写稿,能有媒体聘用,都可以说自己是记者。 在德国,以记者职业为生的有7万多人,其 中大约一半是媒体固定雇员,另一半是自由撰稿 人。据汉诺威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调查,原属于联邦德国的新闻工作者有35%受过大学教育,而原属于民主德国的新闻工作者则超过70%受过大学教育,即便是大学生,多数念的也不是新闻专业。 德国高校有65所72个学院开设了传媒 教育学科的相关专业,大约每4所高校就有一所可以到传媒相关专业。[2刚但能为媒体青睐直接 输入人才的机构,大都并不是一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而是另外一种“记者学校”(也有译称为“新闻学校”,或“新闻工作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