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06期文化传播与审美
国产主旋律电影精神建立
—以电影《奋冠》为例
席骁背景
(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2)
摘要: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的先锋,在价值观传递方面有着成熟的理念与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属于中国人的情感与情怀也亟待向世界观众传递。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塑造出了越来越多的“中式”英雄,他们传递出了属于中国人的精神。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电影《夺冠》,上映后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中国精神的建立不仅仅是中国演员、中国地标、中国故事融入,更是要通过叙事将精神建立,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传递。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夺冠;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1)06-0127-02
主旋律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宣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如何让“中国精神”感动国人乃至走向世界,观影的趣味性和思想的引导性如何同时实现,对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旋律电影有着重要启示。
一、国力增强带来民族话语的提升
自20世纪80年代末好莱坞开始影视的全球化扩张,以全球为视野整合资源覆盖市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文化输出。西方电影的拍摄具有成熟的创作方法和叙事策略,甚至生动刻画“人性”“和平”等世界通行主题,具有了跨越国家和地域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文化产业也迎来了繁荣与发展,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伴随着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中华文明给世界带来举世瞩目的贡献与智慧,这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同时,如何将属于我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向世界表达,如何让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的电影向世界传播,成为了思考。主旋律电影是主流意识的体现,如何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共同思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所谓的马斯洛效应:生存
问题、温饱问题解决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表达自我的行为,而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与全球意义,是为了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二、对于“中国精神”的探索
随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世界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加上国内院线普及带来庞大的观影市场,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地向中国影迷示好,国产主旋律电影也在“中国精神”表达方面取得了进展。
1998年迪士尼出品动画电影《花木兰》国内观众惊喜地看到中国故事搬上了“大片”荧幕。2008年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叫“阿宝”的大侠,但在“阿宝”身上看到的个人主义精神并不能展现属于中国的文化气质。也许这就是“好莱坞”塑造的神秘东方,也许这就是对于中国庞大观影市场的示好。2013年《007:大破天幕杀机》故事情节融入中国上海,大量美轮美奂的上海夜景。2018年《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中国演员塑造了中国人物形象,中外合拍片也愈来愈多地走进观众的视野。然而真正的“中国精神”不仅仅是文化符号、地标或者东方面孔的出镜,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情感也需要通过影视作品走向世界。
《战狼》系列电影以演员吴京领衔出演的东方英雄以及所体现出的东方价值,让观众感受到了和平之师的国际形象。电影《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主旋律题材电影也都塑造了东方英雄,传递了东方
的价值观。但电影《上海堡垒》虽然号称科幻巨制,可结果却是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差评⑴。主旋律电影的精神传递仍在探索,对于展现中国精神已成为了思潮。
三、《夺冠》塑造中国精神的成功
电影《夺冠》准确把握了女排精神的特征,创新了叙事方法摆脱形式的束缚,用朴素的方式,讲述了属于中国的精神。
化学教学总结(一)体育题材回归观众视野
电影《夺冠》将女排精神搬上了荧幕,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如今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院线市场的扩展、观影人的多样化,为大众呈现更加丰富的影片选材成为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例如《只有芸知道》《少年的你》《中国机长》等具体的鲜活的内容选题,给观众观影带来了多样的情绪感动和观影体验。一段感人故事、一个热门事件、一种社会思考,都能够成为电影所表达内容的选择。曾经电影的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单一选择,早已转变为票房比拼、影迷评分等以受众喜爱为先决条件的丰富创作。拓展电影内容的选择,才能满足观众差异化的观影需求。《夺冠》被赞誉为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回归,并且导演陈可辛也表示将会继续推出体育题材的影视新作。
作者简介:席骁,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127
文化传播与审美第4卷第06期
(二)尊重内容,淡化营销
景甜资料电影与生俱来属于大众媒介也具有商业特征,电影最初进入中国被称为“电光影戏”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因为有利可图许多茶楼改建为电影院,如今票房依然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虽然盈利是行业赖以生存的前提,但是过于追求商业化淡化艺术性的内容魅力,同样不会获得成功。过度追求明星、特效、幽默桥段虽然能提升观影乐趣,但无法实现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电影《夺冠》从开篇到结束,客观的叙事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冲击力。训练场墙壁上排球砸岀的斑驳痕迹,训练时鲜血浸染的双手和膝盖,都在告诉观众,他们的执着与拼搏。观众对于影片《夺冠》的认可,以及不俗的票房成绩足以见得,尊重内容的电影才能真正地获得影迷的支持。
(三)“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耦合
女排精神是什么?伴随着电影情节,每一位观众都在思考,随着情节展开,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故事情节曲折推进,到最终的夺冠时刻,观众随之动容感怀,与此同时关于女排精神的内涵也随之明朗。对于“女排精神”在电影中,没有直接的描写更没有对于影片主旋律的渲染,甚至连起情绪烘托作用的
背景音乐都不曾使用。早期的中国女排夺冠是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国家梦想,捍卫民族自尊的拼搏故事。女排精神不仅仅属于体育领域更是属于一个时代⑵。影片中以“郎平”为例的一代中国女排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发奋拼搏完成了从隐忍苦练到一举夺冠。“人物”归属于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影片中描述时代精神并没有通过宏大的叙事展开,反而从人物着手入木三分,也让时代精神跃然画面之上。
四、国产主旋律电影精神建立的思考人要懂得感恩的句子
主旋律电影《夺冠》票房获得成功,也让女排精神带给观众内心的激荡。“中国女排夺冠”可以是铅字里的一行记录,也可以是一代中国人为之呐喊和痴狂的岁月记忆,如何为'精神”建构丰满的羽翼值得我们思考。
网络推广是做什么的
(-)大众化朴素价值观传递
大众化的作品应该是通俗的,通俗的才能够具有最广大传播范围和广博的影响力。电影属于大众艺术,能够唤起广泛人的内心共鸣。主旋律电影题材具有思想的指引性,如果电影不能够以内容吸引观众的目光,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就难以彰显。例如,很多观众对文艺片《黄金时代》的内容理解遗憾止步于知沟⑶。相对比经典电影《红高粱》''九儿”生动的形象,和充满着生命力的故事背景,成为一代又一代影迷眼中的佳作。不同观众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观影感受又统一在电影的主旨之下,
每一个观众都能收获审美愉悦并产生价值观的认同。如今“小镇青年”的论述也让我们对于电影创作有了一定的思考⑷。电影作为大众化艺术之一,就要走入“小镇青年”的内心,追求艺术审美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让观众爱上电影,让电影走入观众的内心。
(二)展现精神,锤炼叙事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也是价值观传递的载体。精神是叙事的内在动机,叙事是精神的构建。没有精神作为依托的作品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的炫技,在电影《上海堡垒》中,虽然影片具有科幻题材、视觉特效和明星出演,却因精神的内在动机贫乏,让这部电影成为了影迷眼中的“碰瓷”⑴。没有叙事作为基石的作品,其精神就会成为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电影《煎饼侠》虽然取得了商业喜剧电影的票房成功,但情节的突兀、情感的粗栃,很难真正感动观众。艺术的夸张可以提炼岀精神的真挚,进而成为艺术的真实。电影《夺冠》中郎平为了能“摸上球”,终日死磕杠铃增强体能的情节,没有刻板的造作和刻意为之的浮夸,具有一定的艺术处理,但又贯穿于郎平的性格之中。
(三)
创新表达,树立自信
商业电影中,经常添加幽默台词来博得观众一乐。实则体现出创新的乏力,一是,突兀的幽默台词缺
郭羡妮
乏整体逻辑;二是,没有挖掘岀故事的真正内涵,显露出对于自身内容的不自信;三是,一味迎合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指导了众多脍炙人口,具有深远意义的影片。其高屋建範的主题驾驭能力,是和其深邃的思维以及洞察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指导的人文题材电影,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让我们领略到人性的关照。其指导的科幻题材电影,例如《人工智能》《头号玩家》《ET》甚至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让我们在一个虚幻空间中沉思和落泪。所以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讨巧,自信不是浅白的堆叠,只有提升洞察力映射岀思想的高度,才能让故事精彩,叙事和谐。
影迷感受过好莱坞的宏大叙事手法,感受过皮克斯动画的人性温情。国产主旋律影片同样需要精神层面的传递,不仅仅是满足于商业电影的高票房,更要在叙事中树立文化自信、传递文化精神,不仅仅是费尽周折的取悦市场,更是在精神内容上引导受众,启发受众。
五、总结
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被冠以曲高和寡。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涌现岀越来越多的展现精神的主旋律题材电影作品,主旋律电影必须以叙事为基石呈现出内在的精神意蕴,电影《夺冠》就实现了票房与精神感召的成功,唤起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主旋律电影只有讲好故事才能留住观众的目光,只有饱含精神的滋养才能浸润观众的心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才能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东方故事。
参考文献:
[1]周粟•《上海堡垒》:一部“伪高概念”电影的内部塌陷[J].艺
术评论,2019(10):106-115.
[2]冯坤.30年变化与传承一媒体建构的“女排精神”研究[D].
北京大学,2011.
[3]赵晓.拓荒抑或殉道—
—对电影《黄金时代》制作与营销方式的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6):68-71.
[4]亢蒙.小镇青年:电影市场的新蓝海[J].电影世界,2016(1):
32.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