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班级: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客观、公正地综合整理了国内外关于英国二十世纪作家戴·赫·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关于保罗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保尔;悲剧;研究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自1913年问世以来,就以其坦率、大胆的描写,深刻的心理分析吸引着千万读者,大受读者喜爱。《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半自传体小说,正是劳伦斯的亲身经历使劳伦斯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真实感。《儿子与情人》通过对保罗的悲剧的描写,批判了工业文明对人的精神的压迫,对人性和家庭关系的扭曲。
保罗的悲剧是《儿子与情人》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保罗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无数英国青年的缩影,是
时代的悲剧。而保尔的悲剧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而这也是国内外作家对《儿子与情人》研究分析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有极大的意义。
笔者主要通过阅读《儿子与情人》中英文版和译本,以及在网络(主要是中国知网),书籍,报刊上查了将近80篇相关研究评论,根据自己对这一论文的想法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选出了12篇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研读。
一、国外研究现状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西方文学界对《儿子与情人》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些批评家甚至公开批评劳伦斯及其作品。英国女作家艾略特曾说过:“《儿子与情人》的出版标志着一种人类堕落的逐步深化过程。”T·S·艾略特遗责他在感情上是个异教徒, “呆头呆脑的歌唱赞美诗的虔信主义”或腐败的新教徒教义的产物。但是,也有很多西方学者很欣赏劳伦斯的作品,特别是《儿子与情人》。约翰·迈赛(John Macy)在一九O二年版的《儿子与情人》前言中指出:“这是一部字字珠玑的文学名著……出诸一位凛赋比任何一位年轻的英国小说家更
演员白凡丰富多采更为特出的天才之手的杰作。”因此,在劳伦斯与世长辞后,他获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对其作品的研究也丰富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从很多不同角度研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5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从形式与创作方面研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肖勒在初评《儿子与情人》时即就从这一方面分析了小说中两个主要主题的冲突:强烈母爱产生压抑的影响,和保罗在两次的两性关系中显示的灵肉之爱的分裂。肖勒认为劳伦斯在小说中暴露了他的弱点,就是没有使写作技巧发挥探讨小说内涵的作用。一九五一年肖勒改变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劳伦斯试图在小说中包含更多、更新更有重大道德意义的材料,比别的作家的作品都更能贴近读者。评论家多萝西·范·根特(Dorothy Van Ghent)也用形式与小说结构分析的方式对《儿子与情人》做了分析。
由于《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心理分析型小说,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部小说是近年来西方不少学者采用的方法。著名学者格.霍尔德内斯在《D.H.Lawrence历史、思想意识与虚构》一书中说“应该用唯物主义考察文学现象”。因为“俄狄蒲斯情结”是小说中的一重大主题,所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恋母情结形成成为近来西方学者的选择。
二、国内研究现状
《儿子与情人》的故事主要围绕保罗及其母亲之间的畸恋展开,讲述了保罗因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而造成人格畸形,最终丧失了爱的能力的悲剧。而这一悲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作用造成的,我国学者一般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他们认为保罗的悲剧是工业文明对
人性的摧残而导致保罗家家庭体系扭曲,进而导致保罗母亲过分宠爱而扭曲人格的结果。接下来笔者将阐述这三个因素对保罗的影响:
(1)社会因素
保罗在《儿子与情人》中由于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而造成人格畸形,丧失了爱的能力。而保罗恋母情结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使保罗形成了依恋母亲而十分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加速了机械化过程,那个时代的人沦为机器的奴隶,扭曲了保罗家的家庭体系。徐晓晴在她的《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婚姻裂变看英国工业文明的悲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1卷第6期):中就提到造成莫瑞尔家庭中夫妻、母子关系的畸形变化的因素包括阶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距以及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等。刘积源在
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母情结”及形成的原因》(《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2卷第2期)中说到“健康的精神状态必须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儿子与情人》所着力描写的精神问题, 同样包含着社会
的因素。”。任培红在《现代文明的悲剧---从人物悲剧透视<;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一家》(《外国文
学》2008年第22卷第3期)也认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阶级不平等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身心,破坏了劳动人民的幸福,并造成了下一代的悲剧。
(二)家庭因素
家庭对保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其悲剧的产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保罗从小
生活在一个扭曲的家庭里,父母来自不同阶层,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婚姻不幸福。父
亲成天干完活就酗酒,对孩子也不关心,使父子关系紧张。母亲则将过多的爱倾注在
孩子身上,使母子关系逐渐畸化。这样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保罗的恋母情结不断加深,进而导致了其悲剧。张文静在《工业文明下人际关系的扭曲---对<;儿子与情人>的探讨》(《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11卷第4期)中总结出“因此,夫妻间的矛盾导致了扭曲的父子和母子关系。失败的婚姻最终导致了母子间的畸恋。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
母亲对保罗的影响:
由于婚姻不幸和大儿子威廉的早逝,母亲给予了保罗更多的爱,进而使保罗产生
了了严重的恋母情结结。而恋母情结带来的后果是:1保罗对母亲过分依赖和畸形之爱扭曲了保罗的心理和人格。陈瑜民在《伦斯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保罗》(《菁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1卷第4期)中提到“非正常的母爱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保尔成年期的心理”,“畸形的母爱成为保罗精神的枷锁,他实际上已成为了被阉割的‘心理阳痿’的男人”。2保罗和母亲的畸恋阻碍了他正常爱情的发展,他丧失了爱的能力,他无法全心全意爱一个女孩。保罗就曾经对母亲说过“只要你在,我永远都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刘积
源在《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母情结”及形成的原因》(《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2卷第2期)总结保罗的恋母情结使他丧失了爱除母亲外的其他女人。总之,畸形的母爱是造成保罗悲剧的重要因素,正如赵渭绒在《畸形
母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孔雀东南飞>与<;儿子与情人>之比较》(《广西民族学
冰箱温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7卷第5期)中提到“焦母和莫雷尔太太虽属不同时代的女性,却都因自己婚姻的不幸, 将自己对丈夫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 与儿子
的爱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掠夺, ,导演了儿子的人生悲剧,也造成了自身的不幸。”(三)个人因素
为悲剧的主人公,保罗自身对自己的悲剧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他性格的软弱和他
性格中的的“俄狄蒲斯情结”都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2个重要因素。
首先,他性格的软弱使得他对母亲过分依恋,形成了不可救药的恋母情结,进而
导致精神扭曲和心理畸形。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软弱,使得他无法从母亲爱的牢笼走出,无法挣脱母爱爱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真爱,葬送了自己的爱情。陈瑜民在《伦斯笔下
的悲剧性人物保罗》(《菁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1卷第4期)中提到保罗丧失幸福的权利正是由于他性格中的软弱性决定的。
其次,保罗性格中的”俄狄普斯情结“是造成他的悲剧主要因素。“俄狄普斯情结”弗洛伊德分析学说的一个概念,源于希腊神话和索福克斯勒的悲剧中俄狄普斯杀父娶
母的传说。王毅在《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6卷第3期)中也认为狄蒲斯情结对保罗的成长和悲剧人生都起了决定作用。由于性格中的俄狄蒲斯情结,保罗心理发生扭曲,人格不健全,从而
丧失了爱的能力。
三、结语
《儿子与情人》作为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和半自传
体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儿子与情人》描述了20世纪初英国中部贝斯
中西医临床医学吾德小镇上莫瑞尔一家两代人的生活。《儿子与情人》是人们了解20世纪英国下层人
民生活的一扇“窗户”。而保罗在故事中的悲剧更让我们了解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的破坏,对心灵和精神的扭曲。而对保罗的悲剧产生因素的探究不仅能够了解社
潘霜霜美艳写真会体系,家庭环境对人格和思想的塑造性,更能从研究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当前中
国工业化进程大迈步向前发展的今天,保罗在《儿子与情人》中的悲剧的研究的现实
意义凸显出来。因此,保罗的悲剧因素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当前,已有大量的学者
对保罗的悲剧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研究仍不够全面,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时应加强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尤其是作家本国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而不应局限于国内。
2、研究的角度应平均化、多样化,研究的深度应该拓展。在研究保罗的悲剧产生因素时不应局限于心理学角度,社会角度,还应继续深入探讨。在这类研究中,学者们应
吴青峰资料添加更多的价值判断,而不只是列举。
3
3、译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大幅度提升。并且缺乏国外对表现了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保罗悲剧产生因素的研究作品研究论文和专著,已有的有限的译本在质量方面还有
待提高。
以上是笔者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保尔的悲剧产生因素研究文献的总结。保
罗的悲剧的主要是由社会、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缺陷而导致的。劳伦斯通过《儿子与
朱正廷情人》中保罗悲剧人生的描写,批判了当时工业化进程对人性的扭曲。由于我国目前
也处在经济发展重要时期,因此这一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瑜明.劳伦斯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保罗[J].菁田学院学报,2004,(4)56-60.
[2]蒋炳贤.《劳伦斯评论集》前言[J].杭州大学学报,1989,(2):79-86.
[3]刘积源.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母情结”及形成的原因[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1-6.
[4][英]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刘一之,张金玲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任培红.现代文明的悲剧---从人物悲剧透视《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一家[J].外国文学,2008,(3):107-109.
[6]谭焕新.Character Analysis on Paul Morel in Son and Lovers [J].Overseas English,2011, (7):243-245.
[7]王毅.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50-153.
[8]席战强.精神的悲剧---论精神生态视域下的《儿子与情人》[J].贺州学院学报,2012,(2):35-38.
[9]徐晓晴.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婚姻裂变看英国工业文明的悲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1-84.
[10]赵渭绒.畸形母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孔雀东南飞》与《儿子与情人》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57-160.
[11]张文静.工业文明下人际关系的扭曲---对《儿子与情人》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9,(4):77-80.
[12]周丽丽.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9-1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