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适从的文学空白填报志愿技巧
——对《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中主题的分析
这篇文章《格拉米格纳的情人》的作者是乔万尼维尔加,试图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姑娘,拥有了自己美满的婚姻,她将要嫁给村子里最漂亮的小伙子,然而她却放弃了这个人人的羡慕的机会,宣称自己爱上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强盗。她追随这个强盗以后从未受到过好的待遇,可是她从来没想过离开他,并且故事结尾这个姑娘还带着强盗的儿子在监狱旁住了下来。
我们可以先不必慌忙讨论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我们不必下功夫去猜测文中刻意描绘的主人公佩帕是真的爱上了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格拉米格纳,或者去认真地思考这是否是佩帕终于追求到了自己向往的自由,也不必执着于格拉米格纳是否真的和这个年轻姑娘相爱。如同乔瓦尼维尔加自己在文章的开头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的时候所提到的:“....这个神秘的过程在未来很长时期内还会构成一种心理现象的诱惑力,而这种心理现象正是现代科学分析视图极为精确地主义着的,我们则称之为小说的主题。”
对于这个小说的主题,我们大可不必慌张地去分析文本而寻——事实上假如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认定这是乔瓦尼维尔加的民族复兴思想和爱国思想的产物;我们甚至运用卢卡契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段去将某一意义强赋予这篇短小的小说,类似于“文章通过一个年轻姑娘抛弃了世俗生活的舒适和富足去追求一个强盗的爱情,来表现了作者对于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摆脱世俗束缚,追寻自己所愿望的自由”这样一个极富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信条;我们甚至可以赤裸裸地指责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个体与社会的尖锐冲突和矛盾”,即使事实上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安排在一篇小说上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长久习惯于一种文章的解读方式,那就是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最初建立在自我的一种假设上。我们常常假设自己已经成功琢磨清楚了作者的背景而赋予这个文章某种更深层次的意义,类似于“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冲撞”抑或“自由的追求及人性解构”一类玄而又玄的东西。我们习惯于使自己相信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是完美的,是真正能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的,并试图说明其他读者对这样的理解深信不疑,于是我们对于文章中相映衬我们观点的那部分描写加以夸大,使之成为自己的
陈自瑶 陈冠希
林志颖儿子观点的支撑,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并不能使作者赞赏,也不能够说服其他读者,只不过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自我满足。
这样子的自我满足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杜淳老婆王灿
于是我们现在可以回归到这篇文章《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上,我们愿意讨论出乔万尼维尔加是否在文本中留下了某种迹象,某种隐射的幻影。即是我们称之为“小说的主题”的东西。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这种会引起我们深思的,成熟地与小说融合在一起的主题究竟是在哪里。
乔万尼维尔加在文章的第一句就提到了他对于这篇文章的定义,“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小说,而是一篇小说的梗概...”“....今天这篇故事,我仅仅讲个开头和结尾...”
我们先来看这篇故事的中心情节:“在西西里晒得焦干的乡野,人们追捕当地臭名昭著的大盗——格拉米格纳,与此同时,美丽的姑娘佩帕与全村最好的青年菲努订婚了。突然有一日佩帕拒绝了菲努的结婚请求并且宣称,她爱的是格拉米格纳——她甚至没有见过他!随后,她到了格拉米格纳……格拉米格纳被捉住后,佩帕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并在监狱旁住下。当顽童嘲笑儿子是“格拉米格纳的小崽子”时,佩帕就朝他们扔石头。”
这个中间出现了一串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位置就是文章所未知的情节。我们不了解佩帕
与格拉米格纳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我们甚至无从去猜测佩帕是否真的与那个强盗相爱了,更加无法了解这个美丽姑娘是否是为了她心中的“摆脱世俗的自由”,因为这篇小说失掉了过程。这篇小说失去了一个可以使我们感觉到更深层次含义的,一种引起哦我们深思的过程。这篇小说失去了它的主题。
这篇小说从这样一个要求追求开端、过程、结尾完整的小说套路的文学批评角度而言,是不能够圆熟的,是不能够交相融合的。它不可避免地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困惑,一种隐蔽而曲折的感觉,因为我们不能理解失去了过程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要解释这些东西,我们至少应该认真地分析这篇文章的以下几个方面。
麦迪娜回应撞名首先我们不妨讨论作者的意图。为了判断作者的作品,我们必须先知道他想要做什么。由此可见,如同威廉维姆萨特的《意图谬误》中把探索作者意图作为文学解读的主要方式,我们不妨撇开作者的生平与其创作背景,单纯来探索文本本身所要向我们透露的信息。
威廉维姆萨特在其《意图谬误》中提到:“意图就是作者头脑中的构思或激活,和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作者感知的方式、写作的动力等有着明显的关系。”我们可以相信,一篇小说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
我们可以相信,小说的各部分圆满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创作过程同人类感情的发展过程一样成熟、融合,是小说与形式的一种完美的一致。乔万尼在他的开头这样描述到:“为了使故事发展符合逻辑我们情愿牺牲过去的艺术大师们凭着几乎是超人的直觉构思出来的悲剧性结局和心理危机的巨大效果....”
乔瓦尼希望小说能如同造物主的命令那样的痕迹。小说像它应该也必须做到的那样,自成一种体裁。它像一尊巍然长存的铜像,经常洋溢着生活,而它的作者则以非凡的勇气把自己隐藏起来,消失在他的不朽著作之中。
到此为止,作者的意图就已经很明确了,它要表达不是某一种有形的,具有某种现实意义的人生哲理,而是一种纯粹文艺上的要求。乔万尼维尔加无疑是要用一种卖弄技巧的方式写作一篇独特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有开头和结尾,然后作者高超低记忆却能使他依旧让人感到激情,感到真诚的眼泪,兴奋和激动,让读者仍然为其中精彩绝伦的故事所诱惑。因为这篇小说不是以戏剧性取胜的,不是以过程中反复曲折的情节而揪住观众的心脏的。乔万尼用《格拉米格纳的情人》来证明他的一个文学观点,“小说具有真人真事的效果,不露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一点儿也不必依赖作者,就会像自然事件那样本能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观点解释了乔万尼维尔加的意图。
我们了解到了这篇小说的意图,我们就可以来分析这篇小说的的其他部分。
首先就是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佩帕的形象。《格拉米格纳的情人》如同《小说鉴赏》后的评论中所提到的,这虽然是一篇着重情节的小说,但终究也是一篇着重人物和心理描写的小说。因此佩帕和格拉米格纳的形象就变得重要起来。
佩帕追求着一种近乎原始冲动的爱情,追寻着某种神异的莫名其妙的爱情召唤,完全抛弃了世俗生活的舒适和富足,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去追随一个背离社会伦理的强盗。我们感受到了乔万尼创作这个人物的迫切性,一种自我满足的激情,他创造出佩帕这个奇妙、不可捉摸、神秘莫测的形象就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学观,一种“一点儿也不必依赖作者,就像自然事件那样本能地表现出来”的文学观念。
而在《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中,他的确实现了他的文学理想,他所设置的这个巨大的空缺使得作者的声音无力、更加受限制,乔万尼维尔加退居幕后,根本不打算阐述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而所谓“构思的迹象”、“想象的幻影”完全地消失不见了。小说好像一个自发生长的植物,真实、客观、自然。然而读者却更加的迷茫困惑,读者的阅读感受是痛苦的,不解的。
的确,在短短的一篇小说中留下的这个大空缺,使得读者不得不被“卷进小说的创作中去”,运用理性思维和审美思维,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阐释。但是,当创造的空间过于广阔时,读者不免要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
文本好比一所大房子,读者可以把里面的家具搬出来,也可以添些摆设进去,但是给房子架横梁却不是读者的任务,而是建筑师的。同样的,小说情节有空缺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作者留下空缺却别没有在别的地方提供足够的线索和暗示,从而使得读者无力去填补这些失去的空白。
诚然,我们从文本中见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个姑娘的背景和经历的描述都是尽职尽责的,她很美丽而且拥有了一门全村人都羡慕的美好的婚姻,她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宣称爱上了她从未见过的臭名昭著的大盗格拉米格纳,她见到了米拉米格纳并且对他不离不弃,她固执地爱上了格拉米格纳并表现地那么忠贞不渝。
可是,她爱上格拉米格纳了么?她天生爱冒险吗?她鄙夷母亲和村民们向往的富足而平庸的生活吗?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精神创伤?
小说的情节进展到了这一步,确实具有一种“神秘”的性质,也确实涉及到“爱情与舒适和冒险之间的关系”或者其他一些更深层次的含义,但问题是,读者面对大面积的空白根本无力去解释这种关系,作者根本无意去向他的读者阐述这篇小说背后存在的意义,我们甚至怀疑这篇文章是否真的存在深层次的含义——因为我们既不能从空缺中得到直接启示,也不能从空缺外得到足够暗示,使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情节的链条接上。是的,我们可以想象,可以再次对文本创作,但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得不出什么结论来的。于是所有读者最后最有可能的结论倒是:“生活就是这么莫名其妙啊!”
当然,这也许并非是乔万尼维尔加所希望的,他所希望给他的读者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的空间,一个读者可以随意构建随意创作的空间,这份空白就是维尔加在创作过程中玩弄技巧故意丢弃的过程部分,因为失去了这个过程,其实作者对佩帕的背景行为和她的外貌描写的细致入微,读者也不会对她产生同情或者谴责,因为读者会感到更困惑地无从同情起,因为佩帕的事是不可理解的,她只是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另一个人,一个行为不受任何外界人影响的演员,人们对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却不能否认她行为的真实性。
然而乔万尼维尔加的这种思考真的是正确的么?维尔加宣称,“小说的方法与存在如此吻合”。那么研究存在为使命的小说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的是,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存在不是抒情诗,小说不应把生活抒情化;存在不是伦理,小说不是进行道德审判的场所;存在不是政治,小说不是形象化的政治宣传或政治抗议;存在不是世上最近发生的事,小说不是新闻报道;存在不是某个人的经历,小说不是自传或传记。芜湖旅游景点
那么我们只能相信,大胆地来揣测维尔加的观点的话,真正的小说是无主题的,不该有完美无缺的技巧性的情节来束缚读者的思考,应该给读者一个相信小说真实性基础上的,一种感动的激情地再创作。
然而我更担心的是,这种空白所带来的自由固然是难得的、令人欣喜的,但是读小说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读者在与作者的互动中建构意义、创造价值的过程。而在《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中,读者对小说的意义和小说主题的要求得不到作者的呼应,阅读成了读者单方面的“自娱自乐”,剩下的只有情节的不确定性和一系列的疑问带来的空虚、无聊和失落,读者难免要产生遭受愚弄的感觉。
中文0901    王玮璐
U20091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