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复活(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你有没有因为什么事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来寻下答案。
二、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 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 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 国”。
2.《复活》内容介绍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
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 *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ji女。ji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怎样做好一个管理者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3.前情回顾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4.写作背景
①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 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 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个人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 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 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 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1)嫣然(yān) (2)斜睨(nì) (3)啰唆(luō)(suo) (4)鬈发(quán)
(5)擤鼻涕(xǐng) (6)窘态(jiǒng) (7)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
(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含贬义。
(4)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5)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6)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二)初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千叶真一雄霸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高 潮(44-58段):玛斯洛娃经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他恢复本性。
资产评估做什么的 四、研读课文
活动1:人物分析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来塑造的。描写分为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以他人言行反映人物,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分析具体语段,来共同鉴赏小说当中(所出现的)人物的特点。
(一)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
1.①(p65,第4、5段)“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析: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想到玛丝洛娃的遭遇,自己有着深深的负疚感,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不知道玛丝洛娃还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
②(p65,第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析:借助心理、神态、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2.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是一个忏悔贵族。
聂赫留朵夫他最开始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大学时是一个健康、阳光、真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 *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他信奉斯宾塞“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把继承自父亲的土地送给了农民。他真挚地爱着姑母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丝洛娃。当时,聂赫留朵夫内心迸发出来的对玛丝洛娃的爱情,具有一种纯洁的和富于诗意的特点。作者之所以要叙述聂赫留朵夫这种高尚的感情,不仅为了描写主人公以后的堕落,而且是为了描写他身上所固有的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以独特的方式
表现在他整个生活过程中。第二阶段是放纵情 欲、走向堕落。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那种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他和当时一般的贵族青年一样接受日常生活、学校的教育。他靠着继承母亲的田产过着奢侈的寄生生活,对异性的纯洁的爱情消退了,而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他与同事争夺情 妇,与有夫之妇通*,并且还在自己那个圈子里通行的道德准则的怂恿下,诱 *了玛丝洛娃。按作者的说法,这是‘动物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的阶段。小说还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灵魂深处两种矛盾的感情的冲突:真正的爱和*欲、希望玛丝洛娃幸福和渴求肉 欲的享乐。小说强调了生活中“通行的”、“习惯的”东西对他的影响。当他厌恶自己的不洁欲 望时,“应该像大家那样去做才对”的声音很快压倒了那点善良的念头,于是,很自然地滑下了堕落的泥坑。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上与玛丝洛娃重逢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他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他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还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最后在上帝那里到了灵魂的归宿。这时,按作者的观点看,“精神的人”战胜了“动物的人”,聂赫留朵夫走向了灵魂的“复活”。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过,小说的具体描写又告诉人
们,聂赫留朵夫的转变,是他在不断地接触现实,认识“通行的”“习惯的”生活的恶,并经过内心的沖突反抗,最终放弃他原先奉行的观点与准则的过程。这既是他人的品质复活的过程,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这种转变具有现实的根据,也富有教育意义。但聂赫留朵夫服后信教「勿以爆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使他俨然成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这反而失去了形象的真实性。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