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近大师,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 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 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 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他的代表作品 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 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品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 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 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郭鑫和阿布 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 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 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 她最终没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 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 说的:“朴秀珍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 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 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 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 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创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 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僅给人 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 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 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 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 外,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 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 “撕毁一 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 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 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 最为突出。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 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 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 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 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 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 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 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一、导入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愷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 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 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 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 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 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 几乎身无分文。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 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 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 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 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 没有十字架。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二、 阅读
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三、 反馈
畏寒怕冷四、 讨论
圈画文中的精妙描写,剖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
五、 展示
六、 点评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 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 手:(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 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 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 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 (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七、 检测
玛丝洛娃的绝望
回收站删除怎么恢复列夫托尔斯泰
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 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鬼,她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 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 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 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 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 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 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 切都变了。未来的
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来,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 卡秋莎[注]决定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 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 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 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 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在椅背, 世界最贵的车多少钱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 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卡秋莎又敲了一下窗 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聂赫留朵夫 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动手把窗子放下。
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 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 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 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
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 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 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 个劲儿地跑着。
邛可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 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卡秋莎想着站住了,身子往 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玛莎害怕了,搂住卡秋莎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
游戏中的名字“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卡秋莎想着,没有回答小姑 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 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 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一一这一切顿时都烟 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 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 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 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站台上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却 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