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热衷这种交流模式,总觉得停下手头的活儿来听取语音信息远没有浏览文字来得方便,用语音回复也让我很不自在,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看起来颇有装腔作势的嫌疑。
不过,在中国,人们似乎很习惯在公共场合发送语音信息。一边用拇指摁着“录音键”一边微微低头对手机说话的人随处可见。除此之外,很多应用也支持语音搜索。于今年 5 月加盟百度的人工智能科学家Andrew Ng博士在最近一次访谈中便表示:现在语音搜索已占百度搜索的 10%。好听又难忘的网名
在动身前往中国前,我曾在旧金山做过关于美国用户习惯及喜好的调查,并不失时机地亮出二维码,看他们是否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一个女大学生笑道:“这玩意儿是不是那种,用相机照一下就能打开什么神秘网站之类的?”
还有人说他们曾尝试用相机 App 拍了张二维码的照片,但发现没什么反应,后来就再也没用过。“大概是购物优惠券之类的吧”有人猜,甚至担心手机会因此中病毒什么的。我把他们这些反应录下来给我同事看,告诉他们其实二维码在美国一直都没流行起来。
中国人对二维码就完全不陌生了。实际上,二维码几乎无处不在——广告、宣传册、菜单、名片、优惠券、列车的椅子靠背甚至厕所门后边。绝大部分 App 都有功能。打印在广告、宣传册上的二维码也许只适用于某个特定的 App,中国的、微博以及其他 App 上都有与特定链接捆绑的二维码,不过不同 App 这间可能并不兼容。
而二维码的下方往往会出现“扫一扫”三个汉字,也就是扫描的意思。我挺喜欢这个动词的,至少比我们的“scan”强,scan 容易让人想起医疗设备什么的。在这里,二维码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渠道,还可
以用于添加好友,支付商品或。
红小圆点
黄宗洛追悼会在中国,众多 App 的 UI 往往独树一帜地共用同一种元素——一个代表未读内容的红小圆点。看起来跟 iOS 系统 UI 上那种红圆点相似,很眼熟,只是没有数字标识。实际上,美国 App 的 UI 从未用过这个元素。这些红的小圆点在 App 的菜单上随处可见,从左到右、从上至下。通常,如果用户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某个 App,就会每个页面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这些小红点的意思是:
A. 该处又有了新内容:在社交媒体新闻、电影、音乐或购物 App 中很常见,实际上并不需要
用户执行特别的操作,也不必显示具体的数字,只是提醒他们有新的内容出现了而已。
B. 新功能上线:在 App 中常伴着醒目的红“New”或“新”的字样。
C. 在用户屏蔽了应用的消息通知功能时出现。举个例子,聊天被屏蔽后,新消息以红
圆点而不是数字的形式显示。
很多 App 同时使用红圆点和数字两种通知模式。这算是排列优先级的新发明,因为越复杂的菜单结构就需要越精细的方法去引导用户。一般来说,在同时显示两种元素的情况下,数字会被优先点开。不过,这也加剧了人们玩 App 上瘾的情况。
3. 简约美、门户网站、平台
Richard Gbariel 的经典论文《T he Rise Of “Worse is Better”》第一次将软件设计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了对比。来自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 UNIX 操作系统和 C 语言例证了“Worse is Better”的观点,倾向于简单小巧、原汁原味并能彼此协调的工具。而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Common Lisp、Scheme 和 Emacs 则例证了相对立的观点——“T he Right T hing/Better is Better”,后者更倾向于庞大而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
美国本土 App 的演变趋势是将大而全的应用分解成许多专注于单点功能的应用,其哲学更接
近于“Worse is Better”。但中国这边的应用则选择了相反的方向。每个应用都在尽力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有些与核心功能融合得颇为巧妙,有些就显得没怎么经过大脑。我只能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扩大目标用户。
到这儿我想起来几个例子:
之于WhatsApp,简直就是Emacs和VIM的差距。除了用来发消息,还能进行视频通话,新闻订阅,能支付,有个类似印象笔记的收藏夹功能,有游戏中心(有本机游戏),基于 LBS 的人机制,有类似 Shazam 的歌曲识别服务,还有一个客户端。美国著名软件工程师 Jamie Z awinski 认为,邮件是所有程序必备功能之一,否则就会被其他带有此功能的产品所替代,而中恰恰有内置的邮件客户端。此外,的甚至能实现用户跟服务供应商的对话,而无需另外下载
官方 App。
百度地图有查询天气、搜索好友、旅行向导以及各式各样的支付服务;腾讯地图则可以发送音频明信片。两个 App 均有功能,提供类似“高朋团购”的便捷服务。
中国版的“Twitter”——微博则更为强大,现在用户能发布 10 种不同类型的内容,从长微博到餐馆点评,另外,它也推出了支付功能。
在美国,像雅虎那样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在 2000 年左右就已经不行了。类似的新浪、网易、
hao123 以及腾讯新闻等同类网站却在中国发展得火热。虽然“常规”App 已具备了门户网站的所用功能,但很多门户网站也推出了自己的 App,相当一部分都非常受欢迎。
侧边栏“Discover”
美国 App 中一些难以分类的条目往往放在同一个类别中(比如“设定”和“帮助”选项等等),形式大同小异。通常把它们放在最右的“More”选项卡下(带有省略号图标),有时候归类到侧边
栏(Hamburger Menu)里,有时候像 Facebook 一样藏在侧边栏的“更多”标签下。
中国应用们有时候也这样使用“更多”选项卡解决问题,但更常见的还是归类到底部导航栏的“发现”
卡片。“发现”的图标通常是指南针的造型,整合了一串有趣、但又并非核心功能的内容。
林志颖喜欢林心如吗五花八门的应用商店
很多 App 能够跳转到其他游戏或者 App 的下载界面,比如说链接到 iOS 的 App Store,或者干脆直接下载安装(OTA Install)。这种与流行 App 合作的模式为很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增添了不少人气。
秦海璐照片Android 有超过 10 家大型应用商店。一款 App 的上线和升级需要在每个应用商店一一操作。在iOS 上除了 iTunes 也有其他商店,我见过有个叫“苹果助手”的,下载时得使用自定义配置文件。此外鉴于还是有很多越狱 iPhone 手机,Cydia 很受欢迎。
帐号和登陆界面
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登陆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美国网站和 App 通常采用两种登陆模式,一是传统的 E-Mail 作为用户名,输入密码登陆;二是
采取 Facebook 或 Google 等第三方账户授权登陆。最近常见美国一些 Facebook 类的社交 App 让用
户输入电话号码,通过短信(SMS)获取验证码来登陆。
而在中国,几乎所有 App 都支持手机号码登陆 / 注册(还有其他选项)的方式,包括没有开发移动App 的网站也支持这种登陆方式。
二维码登陆
世界上最大的岛许多网站还支持来登陆相应的 App。二维码的标示符经过移动 App 的扫描后,就能自动登陆到账户上。这在用户不方便用物理键盘输入密码时是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在网吧上网的用户就可免受键盘记录程序和间谍软件的攻击。
第三方登录
许多应用还提供、QQ、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第三方登录。手机界面通常会自动跳转至第三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