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三河道难以抹去的记忆——老农垦马云峰的故事
孙海林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
【年(卷),期】乐华七子yl是谁2013(000)006
【总页数】2页(P75-76)
【作 者】孙海林
【作者单位】内蒙古海拉尔垦区哈达图农牧场
【正文语种】中 文
为了解当年“三河道建场指挥部”副指挥、曾担任过三河道农牧场场长、哈达图牧场党委书记的马云峰在建场初期的工作、生活情况,探寻老一代农垦人雪雨风霜的战斗足迹,一个雪后的早晨,我坐着大巴车行进在老“三河道”上,前往拉布大林去采访老场长马云峰的长子马维民。
霾和雾的区别
病娇翻开马云峰的档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离开过农垦事业,他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黑土地。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屯垦戍边和解决粮食问题,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规模开发建设国营农牧场,从各地调入建设者。1955年5月马云峰从老家昭乌达盟调到了呼伦贝尔国营农牧场管理局苏沁牧场工作,此后便与农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五户联保贷款
在69岁的马维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搬家和父亲的忙。马维民是在14岁时,父亲调到呼伦贝尔工作的几个月后,随母亲和不大的两个弟弟来到大草原的。他记得来时是11月份,一家四口人在老家一个亲戚的陪同下在海拉尔下的火车,当场长的父亲工作忙没来接他们,他们在父亲一个同事的帮助下,搭上了一辆“吉尔”牌汽车,经过一天的颠簸才到了380多里外的苏沁牧场。“终于能和父亲在一起了,但一天也摸不见他的影子,还没等我们睁开眼睛,他已经去忙了,晚上很晚才回家,能和他说上几句话是我那个时候的最大愿望。”马维民激动地说,“有一次,我在学校因考试成绩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想和他显摆显摆,可等了大半夜,他也没回来,害的我早上起晚了,没吃饭就去上学了。”
“以后大了听母亲讲,苏沁牧场是因国家收购、饲养回国苏侨的牛马的需要建立的,工人大多是山东移民。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工作很艰苦,为完成好国家交给的任务,包括父亲在
松峰莉璃内的干部天天和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牧场里千头万绪的事一会也离不开当场长的父亲,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能在家里吃上一顿安稳饭那就不错了。那些年家里因父亲工作的调动,多次的搬家。从苏沁屯到呼和达巴,又到三河道、那吉屯,转战岭南岭北,搬家前父亲已经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了,每次都是母亲带着我们几个搬着一个柳条皮箱和几套行李等,跟着他的足迹东奔西走。”
说起三河道,马维民想起的是父亲马云峰在建场时的艰辛,是父亲在漫天风雪中的一幕幕场景,是自己成为一个农垦建设者的经历。
1958年马云峰奉命来到哈达图,担任三河道建场指挥部副指挥,筹备“大闹三河道”的前期工作。马维民清楚记得,他们家是1958年3月份搬来的,父亲的指挥部是雪地上的一个帐篷,家被安顿在原是大车店的一栋土房里。几个指挥部的领导都先后是他们家的邻居。在那段时间里,父亲的工作更辛苦了,天天骑着一匹大白马领着指挥部的人员选点、踏查,编制开荒计划,筹备各类物资。那时夏天雨多,一下起来没完没了,冬天雪大,出奇的冷。
1959年12月,连下了好几场大雪,平地都1米多深,交通中断了,人员和牲畜面临断炊的
危险。管理局派出了9台汽车拉着粮食、牛料,带着电台向三河道方向进发,指挥部也派出一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由马云峰带队、带着电台前去接应,整整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将物资运回。回到家里,马云峰的帽子、皮大衣、毡嘠跶上下被冰雪冻成了皮毛一体,缓了好半天才脱下来,马云峰后来对家里人说差一点冻死。由于交通中断了好几个月,即使假期结束,马维民还不能回到就读的三河中学。后来马维民中学没毕业就在五一分场参加工作,本来,他想学放电影,可马云峰坚决不同意,对马维民说,不能因为你是领导的孩子就干好工作,要干就去学开车。那时开汽车可没现在的条件好,帆布棚的驾驶室里边冷得要命,没有车库,汽车停在露天地里,一大早就得去烤车,非常遭罪。
马维民在农牧场开了好几年的汽车,却没见过父亲坐过一次汽车,建场指挥部和以后的总场领导们下分场、生产队检查工作,冬夏都是骑马,上百里的战线,一走就是好几天。家里离场部的办公室很近,但父亲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仍然很少,心里想的都是工作和场里的职工。有一年的春节,总场卫生所的赵三才和另一个姓尤的大夫因家在南方,路途太远放假了没回去,大年三十晚上,父亲说南方人不会包饺子,就亲自剁好肉馅,去卫生所给两个大夫包饺子,陪他们一起吃了年夜饭。
回想起在三河道工作、生活的那段时光,马维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上级组织的安排从不讲条件,对他讲的最多的是“要好好工作,走正道”。几十年过去了,在马维民的脑海中,会时常浮现出父亲在风雪中策马扬鞭的场景。“风雪三河道,难以抹去的记忆啊”,马维民含着眼泪说。
在回程的路上,车窗外又时缓时急地飘起了雪花,朦胧中,忽然间想起自己的周围还有一些建场时期参加工作的老人,他们眼中的老场长马云峰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亟待获得更多有关他的一手材料,刚回到家,便匆匆地去拜访邻家的李大爷。
今年74岁的退休干部李树林是1959年4月份从北大荒来到三河道的,在开荒大队当拖拉机手,对几乎天天到开荒现场检查工作的马场长印象很深:他身材高大,举止文雅,为人和蔼没有架子,说话幽默,经常穿一件浅的中山装,冬天喜欢扎一个炭的毛围脖。他常对开荒队的人说,你们是拖拉机手,是大闹三河道、开荒建场的主力军、突击队,一定要克服困难多开荒、开好荒,让咱们三河道为国家多生产粮食。他还笑呵呵地说,你们还要快点媳妇安家,在这里干上一辈子。在开荒作业标准上,马场长要求得特别严,一次开荒大队的4号台拖拉机在五一分场三队进行耙地作业时,刚上车不久的助手操作不当,有一
段耙的接辐不严,恰巧被来地里查看的马场长看见了,平常文雅的他大发雷霆,叫来当班的师傅狠狠批评一顿,让他上车返工,直到达到标准。李大爷说那是头一次见马场长发那么大的火。
在退休老工人张文相看来,马云峰是个正直、讲原则的领导。1961年,张文相从五一分场二队调动九队做畜牧工作,工作不长时间,他发现队党支部书记与地方上搞关系,私自将队里的大麦运出,便报告给了马场长。马场长当即调查,核实情况后,马上处理此事,给予这个党支部书记党内记过处分。1962年,农牧场精简、下放人员,这个党支部书记在张文相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下放的名单中加上了他的名字。名单报到总场,马场长看后,来分场书记何英海说,小张忠厚老实、工作认真,下放也到不了他的头上啊,这个人必须留下。
1958年,从中专学校毕业分配到三河道的姜士国在总场生产办公室当技术员,在他的眼中,马场长善于经营管理。1960年建场初期,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困难,马场长针对实际情况,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十个一”的治场方针,即节约一滴油、一两米、一寸皮、一根钉、一块煤、一度电、一分钱、一把柴、一块布、一张纸。“十个一”节约活动在建场的最困难时期,凝聚了人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上级的肯定。
世界稀有动物撂下手中的笔,敬佩之心犹然升起。老一辈农垦人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砥砺我们前行,为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