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长白山赋原文注音
吴兆骞
长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雄抹布男东北,嵯峨俯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塞州快乐颂歌词。
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
白云横千丈,青天泻二流。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
长白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包括完达山、穆棱窝集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等。这首诗歌热情地歌颂了长白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皇帝赏识而充分施展自己才干的美好理想。
首联开门见山,极写长白山的磅礴气势。“东北”、“塞州”,交待了长白山的地理位置;“雄”、“俯”,凸现了长白山的高大、雄伟。长白山雄跨东北,俯瞰边陲,威风凛禀,生气
勃勃。“嵯峨”一词,不仅描绘出山势的高峻,而且表现了长白山的非凡气势,为进一步描写长白山张目。
颔联侧重写长白山的精神品格。长白山远离大海,当然不能像那些海边的高山首先沐浴初升太阳的温暖光芒,然而,它却在那满目秋的北大荒巍然耸立,岿然不动。一个“独”字,象征地写出了长白山独立不倚、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
颈联描绘长白山的壮丽景。长白山尽管地处荒远,但景壮丽,蕴涵丰富。白云在山间萦绕,水流从山上泻出,气象雄伟,蔚为壮观。“横千丈”,言山高云层既厚且广,照应了首联的“嵯峨”。发源于长白山的河流,滋润着东北这片荒凉的土地,这便使颔联的“独峙”二字含义更为丰富。这些水系象是从青天之上奔泻而下,白云飘浮其间,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更增添了长白山的雄伟。
尾联表达作者的感想:长白山这样雄伟壮丽,如果它可以做为封禅之地,那就应该等待皇帝的临幸了。“登封”,即登山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翠华”,指用翠羽饰于旗竿顶上的一种旗,为皇帝仪仗所用,因用以指代皇帝。既然长白山可以成为封禅之所,足可见长白山之不同凡响了。因此,结尾两句可说是对全诗的一个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并不只是客观地描绘长白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它融入了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苏吴江人。少有才名,被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顺治十四年(1657)应江南乡试,中举人。后因科场案发,以涉嫌作弊被押赴北京,在顺治帝福临亲自主持的复试中,他交了白卷,遭到杖四十流放宁古塔的处罚。
顺治十六年(1659)夏出关,秋抵戍所,艰苦备尝。由于在戌所受到一些八旗将领的赏识和照顾,生活略有改观。康熙七年(1668)被赦为塞外散人,行动稍有自由。这首诗便写于被赦为塞外散人之后。
作者虽然流放多年,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操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他对于“十年书剑长征惯”(《野宿》)的生活并不抱怨,反而认为“羁戍自关军国计,敢将筋力怨长征”(《可汗河晓望》),积极参加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斗争,自觉地磨炼自己,“漫道射雕多健卒,只今文士习弓刀”(《秋日杂述》),“身贱功讵论,军孤战偏力”(《送人从军》),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高度评价宁古塔总管巴海和副都统萨布素等将领保卫边疆、安抚少数民族的巨大功绩(如《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奉赠副帅萨公》),热情歌颂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民抵抗俄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见《送阿佐领奉使黑斤》)。
凡此种种,表明了作者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长白山》一诗将长白山人格化,正反映出作者的人格理想。作者期待着皇帝对长白山的青睐和重视,自然流露出作者希望能为皇上赏识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的真实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