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二.作家及作品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明初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主修《元史》刘基赞许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等。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四. 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多为叙述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
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词。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五.预习检查
1.字音词义;
2.翻译;
3.文言知识积累(见课件)
六.整体感知
(一)结构内容
1.少时求学得书之艰:嗜学—家贫—勤苦—遍观书;
成年后求师之难:叩问之难—卒获有所闻。
2.外出求学奔走之劳、生活之苦:跋涉之难和与同舍生在生活上的对比,突出余之勤且艰。
3.太学生与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对比。
4.总括全段,现身说法:“勤且艰”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二)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出原文。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1、幼时读书之艰
解决办法:手勤;美好品德:诚信;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2、成年求教之难
解决办法:嘴勤;美好品德:真诚;结果: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求师奔走之劳——解决办法:腿勤;美好品德:坚韧
4、求学生活之苦——解决办法:心勤;美好品德:快乐
小结: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得书之难、从师之艰、求学之苦(奔走之劳、生活之苦)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中级会计职称报名条件和要求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作者在求学中向先生请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老师的态度怎么样?
援疑质理,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1)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5、作者写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①略无慕艳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6、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以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
自己与同舍生从衣食行等方面来写;
写太学生的学习条件主要从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无求师之难,无读书之艰。
对比手法。
7、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第2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国庆节休假
3、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三年级作文猜猜他是谁
(1)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用自己的话回答:
①要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②要勤劳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英语三级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
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刻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
5、读了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6、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8、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以苦为乐、苦中寻乐
二.主旨
本文通过作者叙述自己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勤奋学习。表达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三.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2、对比的运用。
四.理解性默写(见课件)
五.课外延伸:八年级(5)班举办了以“逆境与成功”为主题的语文专题活动,如果请你也来参加,你能完成下面的任务吗?
(1)【读一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了,你
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为什么呢?因为生存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败,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个“可以被打倒,但是绝不可以被打败”的老人一样。
结合材料,想想你读过的哪些书中有这样的人。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对其进行评价。
《贝多芬传》中贝多芬在耳聋之后,仍然用一支小木棍听音乐,他在挫折面前没有屈服,用坚强和乐观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
(2)【辩一辩】有同学认为只要身处逆境,我们就能够成功。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情说说你的看法。
梁爱琪吻戏我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不正确。逆境的确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能力,但是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逆境中不断进取,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3)【搜一搜】你知道哪些与“逆境与成功”有关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两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拜伦)(4)【写一写】活动结束后,班里决定出一期以“逆境与成功”为主题的黑板报。其中缺少“卷首语”,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怎样写呢?(不少于50字)关于海洋的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如期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握得不够,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如在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没有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