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漆雁斌,等: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从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概要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方面介绍了国内的研究。从管理体制、信用管理、监督检查和科研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国外研究对我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技术;食品安全立法;信用管理
1国外研究综述
1.1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构成、运行机制和可能的失效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刘德华与关之琳
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构成的研究通常分两个角度。一是从构成要素来分析,例如,Whitehead,A.(1995)提出了食品控制体系包括六个要素。二是从控制体系的监管主体来分析,例如,DeWaal,C.(2003)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指出,建立单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会促进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更为理性的食品安全管制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透明性。典型的如Adrie,J.(2005)发现,要保证链条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使供应链有效的运行,
而建立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操作一致;国际间交流;信任;透明性;与行政过程相分离;以结论为中心。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失效。Rolf,M.(2007)对欧洲未来食物链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三种最有可能对食物链造成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技术的不确定性;行政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集装箱体积
1.2食品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有:食品安全HACCP全程监控体系、风险分析、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
HACCP是针对食品安全卫生的一套科学、经济、有效的管理系统。Romano等人通过对意大利、英国、荷兰的肉类和牛奶部门试验性的研究实例,说明了执行HACCP的效果,并提供了第一手依据成本大小的次序来评估和定性地说明要由生产者来感知主要利润。Koop-mans等人指出,食物传染病毒是一个突发性的问题。Martin等人提出,应利用食品安全标准和HACCP来控制食物传染病。Taylor等人提出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阻止世界范围内食物传染病的扩大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风险分析主要是对食物供应链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估和鉴定,来出有效的管理方案。Maze等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食品质量与治理结构的关系问题。Vetter等讨论了食品产业治理结构中纵向一体化解决消费者无法识别质量特征的信任品(Credence goods)市场上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Hennessy等论述了在安全食品的供给中食品产业的领导力量的作用及机制。Weaver等和Hudson则对
食品供应链中的契约协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治理结构中的纵向契约协作和纵向一体化机制及其对食品安全供给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
学者认为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Food Traceability System)是重要的。WHO提出了全面应用风险分析技术,构建新型监测网络的宏伟计划,强调对农场动物进行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对于暴露评估是非常必要的。美国已建立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包括: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FoodNet)、国家法定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信息系统、海湾国家弧菌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等。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制。
1.3基于经济与政治角度的研究
有些学者从经济与政治角度分析食品安全。John M.评述了可以用来量化食品管制成本与收益的概念和方法,提供了基于设计和绩效的成本测量框架,并以美国强制推行HACCP为案例,讨论了流行的收益与成本信息对于量化评估的局限,对未来食品管制的收益和成本量化研究提出了建议。Julie A.探讨了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重要性测量的经济方法。美国玛丽恩·内斯特尔通过对美国HACEP出台艰难过程的探讨和传统的基因工程食品里包含的政治问题和安全问题,阐述了食品安全的政治性因素。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在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研究。
痞幼视频黑料照片2.1基于社会学的研究
在宏观层面,张红波通过暴露一系列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来分析食品安全的状况。吴永常从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消费者方面,李浩异等认为农民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以及农民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因素而不太考虑安全因素。王希认为市民对现在市
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漆雁斌1,陈卫洪2,杨晶晶1
(1.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雅安625014;2.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550025)
-7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卷第12期(总第211期)经济管理
场的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对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进行投诉的意识十分薄弱等。在消费者自身原因方面,
李冬玲分析了我国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和忽视标准及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史根生等对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在生产者原因方面,谢敏等提出由于生产经营者将食品的包装直接接触食品,而致使包装容器对食品的污染等。赖林梅等也分析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剂的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刘丽等独创性地提出了企业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以及生产新型食品的安全性还不够清楚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政府方面,衡志诚指出政府由于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往往使食品安全沦为谁都管、谁都不负责、始终搞不好的境地。王琼雯分析了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失职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刘光龙提出了食品安全召回制度。侯瑜指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卢燕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提出了食品安全社会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2.2基于经济学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社会规制等)和消费者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李功奎等认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
最终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徐晓新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岳中刚利用二阶段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监管者的寻租行为,认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的变化,可以防止监管者的寻租行为。黄浩等从信息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导致食品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卢阳春认为在目前我们的市场还不是一个信息及时充分流动的有效市场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包括经销商)就有可能钻市场监管不力的漏洞。王可山等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及案例印证认为,生产者每期获得的收益、可能获得的额外收益、被发现的概率、被发现支付罚金后获得的收益、生产时期等因素与食品生产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密切相关。唐晓燕通过交易成本论分析指出企业失信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或失信行为不能产生足够的损失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程启智等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产权充分界定,实现政府规制成本最小化等完善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措施;刘宁从社会性规制入手,建议修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减少市场经济运作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谢敏等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提出食品、食品安全信息以及对于食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等都属于公共品,需要政府参与;李宗平等采用博弈论分析,就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提出实现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有消费者对绿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的认知和购买行为研究、食品安全信息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研究等。周洁红认为收入、消费者的安全忧虑度、对绿食品的了解度、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曾寅初等认为消费者对绿食品的认知水平
的主要决定因素有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对绿食品的信任程度。钟甫宁等(2004)以转基因食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模拟真实的市场情景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周应恒等采用CVM研究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
2.3基于管理学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食品供应链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管理。
振伟提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要突出五个环节的管理和六大体系建设。俞曼华从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出发,认为我国在食品安全上存在多头监管、多头许可的问题。袁诚等认为我国应该建立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魏益民等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正视科技体系的作用。
陈原从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结构框架出发,提出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张云华等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等理论从交易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质量声誉角度分析了安全食品供给中纵向契约协作的必要性。樊孝凤等则从信息可追踪的角度来讨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王玉环等认为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运用风险分析管理。
谢杨等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应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刘为军等
提出要加大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顾林生等提出了重视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预案的作用,并从组织机构、信息发布、以及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法规体系。张卫兵等认为,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应该适应国际食品贸易规则,与国际接轨。
国内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如GMP、HACCP、TQM、IS09001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韩沛新提出要建立一个能够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张惠才等认为认证体系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具有显著效果的。郑筱萸认为建立一套政府主导型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3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建立各具特的管理体制,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行业、多领域、多环节,需要以农业为基础建立起分工合理、(下转P75)
-72-
(上接P72)制度严明、管理协调和发展配套的管理体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王林案第二,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保障。为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把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二是严格执法。三是强化信用管理。
第三,不断完善标准、检测与危险性评价体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与评价体系,以此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一是不断制定与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二是建立严格的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建立危险性评价体系。
第四,鼓励食品安全领域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食品安全作为“公共产品”,政府能够也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当前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强大的科研力量、有效的控制措施和食物链中的种植者、饲养者、加工者、销售者直至消费者之间的充分合作来解决。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哲社基金项目“四川农业物流业发展模式研究(SC07B058)”,漆雁斌系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1]Whitehead,A.Elements0f an efective national food control system[J]. Food Control,1995,(6):247—251.
[2]Adrie J.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J].Food Control,2005,(16):481—486.
[3]Rolf M.Comparison of scenarios futures of European food ehain[J]. 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07,(l8):540—545.
[4]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4, (1):15-16.
[5]李浩异.杨加丽.农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9):66-70.
[6]史根生、刘亦农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8):677-680.
[7]赖林梅,吴文婧.食品安全政府与社会责任机制的建构[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1):74-76.
[8]顾林生,杨化,刘静坤.国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公共卫生安全,2005,(1):75-81.
作者简介:
漆雁斌,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陈卫洪,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杨晶晶,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技术经济。
经济管理
朱晓东,等:农村连锁超市发展问题探析
示,2007年全国各级农业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假劣农资大要案件。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假劣农资违法案件3.6万件,捣毁农资制假售假窝点3280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
4.3利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如何追求自己喜欢的人
超市的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其管理流程与商品流通应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做到“统一定价、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的科学配送体系。配送中心可以根据门店的不同需要按照销售批量大小直接进行集配分货、开箱拆零、拆包分装、加工整理等工作。提高商品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4.4科学构建农村连锁超市
首先,超市选址要注重交通的便利及周围居民的集散性;其次根据农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超市的发展要求,农村连锁超市商品种类、价格、促销活动、广告宣传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的特点,创新营销理念,建设具有农村特的连锁超市。
量子纠缠是什么意思4.5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转变其消费观念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是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抑制不良消费的重要条件。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行为,实现消费行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相互攀比等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氛围。所以开拓农村市场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参考文献:
[1]李碧珍.农村连锁经营:可行性、现状、对策[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04期
[2]陈秀丽.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2005年05期
[3]何森.连锁为王——
—解读中国连锁企业经典案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
[4]纪良纲.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5-1
[5]常国庆,赵磊.浅谈连锁超市进农村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J].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2):368-369.
[6]李香萍.对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6月(上旬刊)总第469期.107—108.
[7]李四兰.湖北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动因与制约因素[J].《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上旬刊)总第493期107---108.
[8]中国信息报[N].2008年5月29日.b/news. asp?id=12008.
[9]中国信息报[N].2008年3月28日.b/news. asp?id=11235.
作者简介:
朱晓东(1982—),男,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杨小雷(1987—),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