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考研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
—以江苏省常州地区为例
2023年元旦放假河海大学江苏常州崔锦铭王幸金鑫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地区高校学生考研意向的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外部客观环境两方面,从高校、家庭与社会多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大学生考研率的相关因素。最后从高校和大学生角度为提高考研率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考研率大学生调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国家大幅度扩招研究生的政策下,兴起了一股考研热潮。2017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相比2016年整体涨幅约20%,这是研究生考试制度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江苏省在2017年考研大军名列全国第二。作为高考大省,江苏省在考研率上也是不甘落后,因此江苏各大高校考研率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指标之一,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目标。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常州地区作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地区。
江苏省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地带,在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猛增为91万人,因此常州地区高校对于大学生考研率的关注也是逐年上升。与升学率的直接性相比,考研率更能全面体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质量上的要求和层次,也更能反映出高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因此,本研究选取考研率,而不是升学率作为调查对象,正是基于对高校全面教学质量水平的考核,希望获取考研大潮中的深层次影响成因。
二、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全部为江苏省常州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考研的意向及原因”,“对考研本身的认识及原因”和“对报考高校的选择及原因”三部分内容,共9个问题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达到93.6%。其中一本招生高校人数占了40%,二本招生高校人数占了30%,三本及大专职业招生高校人数占了30%。男女性别基本上各占50%。
三、研究结果分析
高校大学生在决定是否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的问题上,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影响高校大学生考研率的因素主要在于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具体细分如下:
(一)大学生主观影响因素
物联网工程就业方向
罗志祥回应分手传闻1.大学生考研意愿不坚定
考研意愿是大学生在考研学习上面主观能动性的最大体现。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占43%,“曾经有过,但后来取消考研愿望”的学生占35%,“根本不想考研”的学生占22%。从考研意愿的稳定性上看,虽然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占到了近一半的人数,但是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考研的过程中对于自身考研意愿并不稳定。这一体足以引起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因此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我们通过与教育专家,高校管理部门以及大学生进行访谈等方式,发现大学生考研意愿的不坚定的主要原因是面临“就业抑或考研”的两难选择。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和长足的发展。常州作为经济高度发展地区的主要城市,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地学生,都想在长三角地区立足,规划长远的职业生涯。历年招生来看,常州地区的高校生源主要是来自于周边的江浙沪地区,学生回原籍就业的意愿也比较迫切。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对于长三角经济形势的判断的乐观更促使许多学生想尽快从事工作。就业和考研是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期面临的大抉择之一,如何保证考研意愿的稳定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大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
考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学生四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次检阅,因此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基础是否
扎实是影响学生考研率的关键因素。试想一个在大学中学习能力不足,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又怎么会选择考研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放弃考研的原因中,44%的学生正是由于自身的能力与知识基础薄弱,准备不充分,执行力不足的原因所导致的。这其中认为数学基础不足的占46%,英语基础不足的占28%。这些调查结果与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录取中,数学与英语课程考试是考研瓶颈的实际情况非常相符。在短短的6个月或是一年的时间里考上研究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确实比较困难,考研不是“抱佛脚”,需要大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大学生自入校以后面临的高中与大学学习生活的差异以及学习综合能力都会影响其在毕业前是否考研的抉择。因此,各大高校在对学生入学后的四年大学学生生活的规划引导也是保证考研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外部客观影响因素
1.学风与育人氛围的“激励效应”影响
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学风和育人氛围是促使学生参加考研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学风建设和育人水平主要体现在学校学术知名度、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学风建设、考研升学氛围的营造,以及往届考生成功考取名校研究生的“名人效应”都会影响学生报考的积极性,产生大范围的“激励效应”影响。家用投影仪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学校在考研信息的交流渠道建设也会影响学生报考的积极性。有30%的同学
了解外校的考试科目,而只有5%的同学了解其考试范围。在常高校在考研论坛相关的
147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存在不足。考研信息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导致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放弃考研的打算。因此,构建信息平台,分享考研信息,提供考研资料,营造“激励效应”氛围对于提高考研率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2.家庭环境的“支持效应”影响
家庭环境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期望水平、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自然结构和家庭的气氛等方面。在考研问题上,家长的职业、期望水平和文化程度对学生的报考起到了主要的“支持效应”影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约27%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暂时放弃考研。因此家庭自然结构产生的“经济支持效应”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家庭的气氛主要是表现在家庭成员对考研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就业形势的估计。乐观的家庭气氛,将给学生考研带来强大的“心理支持效应”,考研率也随之提高;反之,将带来消极影响作用。因此,家庭环境的“支持效应”对学生考研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经济支持,还是心理支持,以及深层次的教育支持,都会对学生考研率起到重要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需求效应”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新常态”下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一切转变呈现的出来的现状就是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成本正在增加;而与之同时,由于对创新知识的需求,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日益增大。在“新常态”下,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正在转向创新创业的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学生面临社会环境的“需求效应”会产生考研和创业两种不同的成长选择。从目前大学生创业情况来看,创业更多的还是挂靠在所毕业大学的专业中,得到了专业高水平教授的指导,以知识型创业为主。最终将促使创业的学生重返校园,加入考研大军,继续深造,才能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走的更远。因此,“新常态”下社会环境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效应”对考研率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提高和稳定高校大学生的考研率,需要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外部环境的客观效应入手。通过本次对江苏省常州地区高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我们针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供高校相关部门和大学生体共享。
(一)提高考研率,“全面武装”大学生
考研是大学生在离开“象牙塔”之前最重要的一次抉择,是对自己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的一次总结和提升。因此在提高考研率的问题上,我们大学生应该是主导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武装”。
1.坚定意志力。考研是一场意志力的战斗,在长达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不以客观因素而转移。在面对身边同学、朋友甚至家庭的压力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考研,那么大学生的意志力将得到一次坚强的历练。
2.强化学习力。考研的过程是对自身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很好的检阅。在考研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完善自身的学习缺陷,将是提高考研命中率的关键。在“新常态”下,不断学习和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3.锻炼行动力。行动力是促使人才成长的重要能力。考研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它还需要大学生们去沟通,去获取相关的考研信息。在信息平台上,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大学同学的沟通,与老师的问题交流,与同学的知识交换,也将锻炼大学生的行动力。
(二)提高考研率,“全面建设”高校教育
首先,高校应该先做好学风建设。形成考研的良好学风是激励大学生考研的前提。尽管影响学生考研的因素很多,如专业差异,就业形势等等。要使更多的学生考研并取得成功,形成“激励效应”,就必
须树立良好学风。考研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考研信息平台建设。高校不仅应该加强考研信息的共享,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直观全面的考研信息,增强对考研的感性认识;同时更应该形成考研信息的良性循环系统。从入校抓起,坚定学生考研意愿和信心,树立学习规划的长远目标。
最后,高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考研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一支精英师资队伍,可以对考研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基础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学生考研的能力和信心;而且有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知名度,也有利于培养知名讲师和教授,扩大学校的招考规模,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考研不仅仅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重要工作之一,更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指标之一。因此,提高大学生考研率以及升学率,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应该密切关注的一个研究主题,也是保证高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赵丽颖把皇冠戴反
[1]朱建良,袁小凤.浅析某地方高校生科院考研现状及对策[J].新
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2):120-122.
[2]胡小异.西部地区二本院校考研英语教学的思考——
—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2):77-79.
[3]陈钰,谢璐蔓,杨俊霞.高校考研大学生帮扶政策探讨研究——
—以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
(12):241-242.
[4]陶永升.提高学生考研率的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
231-232.
车辆保养周期[5]谭千蓉.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数学考研上线率的实践与探索[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2):353-355.
[6]张勤.浅析高校图书馆考研信息咨询服务工作[J].考试周刊,
2009(34):203-204.
[7]孙红娟.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考研心理调查与分析[J].教
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3):117-117.
[8]陈怡,吴超,陈纯馨,等.珠三角地方高校理科师范生考研意向调
查与地方高校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s1):215-218.
14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