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反倾销什么意思
七年级历史试卷(人教版)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按题号顺序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 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 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 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D. 开凿大运河,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隋文帝”“589年”,结合所学可知,589年发生的历史大事是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A项正确;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B项;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的时间是581年,与题干中的“58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2.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关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杨志刚老婆张静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 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C. 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我国南水北调何捷极限挑战    D. 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诗句中的“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人认为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作用,
如果没有隋炀帝开凿过程的急于求成和乘龙舟下江南的事情,仅就开凿大运河这一贡献来说,他已经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了,由此可知,作者赞扬了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的作用,A项正确;从“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以看出,作者的重点是在赞扬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排除B项;在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只是加强了南北交通,没有实现南水北调,排除C项;大运河沟通的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是灵渠,排除D项。故选A项。
3. 以下为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和图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
B. ①光武中兴②贞观之治③安史之乱
C. ①开元盛世②安史之乱③贞观之治
D. 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片中“618年建立”、“黄巢起义”、“907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王朝是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①为贞观之治,②为开元盛世,③为安史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            ,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C顺序排列不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 同学们搜集了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可共同用于研究(  )
良渚遗址出土石犁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
A. 原始农业的兴起    B. 传统犁耕的演变
C. 金属冶铸的发展    D. 农业工具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据图片“良渚遗址出土石犁、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可知,这些均是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当时生产力水平,D项正确;原始农业兴起的表现是种植业,而材料体现的生产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仅有犁耕,还有灌溉工具,故B项
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石犁”,与金属冶铸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城内有专门的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
B. 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 不允许外国人城内居住
D. 既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答案】C
【解析】
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C项说法正确,但符合题意;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城内有专门的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唐
代首都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唐朝国力强盛,长安既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收缩毛孔的产品A.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B.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C. 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有利于吐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代表着唐朝先进的技术文化,表明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的是张骞通西域,排除A项;唐与吐蕃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政权已经建立并且其首领松赞干布还统一了青藏高原,排除D项。故选C项。
7. 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  )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要求分析选项可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符合题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少数民族开始像汉族一样开始农耕,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繁华富庶,排除A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的是长安的坊市布局好似棋盘,排
除C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在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庐山瀑布,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列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演员刘牧A. 佛教的传播发展    B. 繁盛的中外交流
C.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和睦的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体现了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新罗崔志远的著作和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体现了唐朝和朝鲜、大食的友好往来;《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游天竺后口述,门人辩机笔受而成的著作,体现了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由此可知,他们共同主题是繁盛的中外交流,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
9. 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    ②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经济繁荣    ④科技文化先进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这是因为唐代国家统一,社会,便于对外交往,①正确;唐王朝实行开放的
对外政策,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导致唐代对外交往较活跃,②正确;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盛世时期,③正确;唐朝时期文化繁荣,科技文化先进,领先世界,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 隐秘的角落大结局唐朝后期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由原来的373.7万户降为86.7万户,下降了76.8%;南方由311.8万户降为150.7万户,下降51.7%。造成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