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教育家[1]。“真正的音乐艺术是物质(乐音运动)与精神(心灵运动)的动态对映过程。”这是中国特殊的感物、体物方式决定的“音心对映论”的中国音乐美学对音乐的经典性定义。具体来说,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的内涵所指不同。孔子的“乐”是尚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并被赋子新的文化阐释的“人籁”。
孔子一方面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另外,他还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认为音乐的任务和功能应该是教化人民,社会秩序的工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强调了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将音乐置于了突出的地位。孔子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
一、乐与仁的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次机器人大战”;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浮尘层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孔子提倡的“爱人”,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以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3]。在音乐思想方面,他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认为音乐是实现“天下归仁”理想的重要途径,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
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把礼和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二、乐和礼的关系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了礼乐制度,对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在典礼仪式中所使用的乐器、表演的乐典舞蹈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礼乐制度配合其政治上的等级制度共同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具体地说,两者有三层关系:第一,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地宣泄;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是人为的条理,用处在调整节制,使人于生气之中不至泛滥横流。乐使人活跃,礼使人收敛;乐使人任其自然,礼使人控制自然;乐是浪漫的精神,礼是古典的精神。第二,乐是在冲突中求和谐,礼是在混乱中求秩序;论功用,乐易引起同情、共鸣,礼仪显出等差分际;乐使异者趋于同,礼使同者现其异;乐者综合,礼者分析;乐之用在“化”,礼之用在“别安卓2.3升级4.0”。第三,乐的精神是和、仁、爱,是自然,或是修养成自然;礼的精神是序、节、制,是人为,是修养所下的工夫。乐本乎情,而礼则求情当于理。孔子非常尊崇这种思想,并对起其进行了发展,提出
了“礼乐”的口号,把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氏族宗法制度的礼仪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4]这一论述表明“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乐”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
三、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一尽善尽美
孔子认为,音乐的最高形式是尽善而又尽美(“善”指的是音乐的思想内容,“美”指的是音乐的形式美),美善结合,善重于美。可见,孔子在评判音乐的时候不仅要看其艺术性的优劣,更要看其思想性的好坏。譬如,《韶》和《武》这两部乐舞,虽然它们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孔子还是从其内容的不同上分出了高下。因为相传贤能的舜是在尧的禅让下获得王位的,而周武王却是以武力征伐得天下,况且他原是诸侯,处于臣子的地位,杀商纣王,毕竟有弑君之嫌。在孔子的眼里,舜的乐舞《韶》自然更合乎理想社会秩序的标准,所以他说《武》尽美而未尽善,《韶》则是尽善尽美,胜《武》一筹。就这样,孔子率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察音乐,提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这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5]。
孔子这种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观充分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上,他认为,音乐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强调其道德的标准,所谓“德成而上”,就是说有了合乎“礼”(封建的统治秩序与道德规范)的思想感情“德”,才是上等作品。艺术标准在这种意义下是次要的,所谓“艺成而下”。但是,孔子并不认为“艺”是无关紧要的,他指出音乐是“德”开出来的花朵,它要引人喜爱,总不能没有颜容与芬芳。所以音乐必须要有艺术性;必须“治其饰”,就是说要用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要使曲调、歌词及各种美的形式和表现手法都符合内容的要求,能感动人们的向“善飞轮海为什么解散”之心[6]。在《乐记》看来,凡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才是应该提倡的“德音”、三八节的祝福语“和乐”,否则,就是应该反对的“溺音”莲的古诗、“淫乐”。
音乐史的发展最终都必须归于音乐思想,因为是历史的沉淀,没有音乐思想的音乐史必定是轻浮的。原始氏族的音乐思想虽然简单,但无不透露出人类古老智慧的独特光芒及对后人的指引。它是一种经过长期选择而成型的思维模式,它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人们审美感知力的逐步确立。周是上古三代的奴隶制时期音乐思想的突显,周初为巩固社会等级制而制定了“礼乐”制度,即在上层社会中按照人的等级来规定所施行的礼乐。音乐成为礼的附属来规范人的行为。春秋末期是奴隶制度衰败的阶段,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中儒家学说的音乐思想,特别是其
创始人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7]。孔子在音乐史上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处于极其的重要地位。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阐释不尽的孔子,也阐释不尽的孔子的音乐美学的思想[8]。
参考文献:
[1]王杰,孔子思想之价值规范“礼”说[EB/OL].htp://www.
[2]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33.
[3]王杰,孔子与“仁”学说[EB/OL].htp://fucius.Org
[4]王杰,音乐百科孔子[EB/OL].htp://
[5]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3.
[6]张振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EB/OL].htp://www.
ccnt
[7]吴钏,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3.
[8]刘清平,无根的仁爱论孔孟儒学的深度悖论[EB/OL]
htp://fuchina
[9]芳志红,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述评[EB/OL].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总24卷第6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