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情与婚姻是奥斯汀不变的主题,也是文学的母题,人类永恒的话题。与简·奥斯汀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这部作品同样没有偏离这个范围。本书的女主角凯瑟琳来到巴斯,遇到了形形的人,在以凯瑟琳和亨利的爱情发展为主线的故事中,不同的人显露出了他们对爱情与婚姻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简·奥斯汀;《诺桑觉寺》;爱情观;婚姻观
Abstract:Love and marriage are the constant themes of Austin, as well as the motif of literature, and the eternal topic of mankind. Like Jane Austen's other five novels, "Northanger Abbey" is also in this range. The heroine of the book, Catherine, came to Bath and met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e stor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nry, different people revealed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Key words:Jane Austen; Northanger Abbey; view on love; view on marriage
开网店的详细步骤
1.引言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最为特别的小说,因为这是她最早写成却最迟出版的小说。从成书至出版相隔十三年,经历几番周折与修改。奥斯汀创作《诺桑觉寺》时,正是英国女性文学兴起的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列举出一批在英国文学历史上芳名长留的女作家,简·奥斯汀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在她们的笔下形成了女性文学的特[5]。《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背景与作者非常相似,所以奥斯汀把凯瑟琳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成功女性的形象。
舒高前夫丁辉杨绛先生曾说过,奥斯汀小说的着重点不在于“爱情”,而是“婚姻”以及背后浮现的生存竞争[8]。《诺桑觉寺》问世以后,国内也不乏学者对书中人物的婚姻观和爱情观进行论述。林文琛提出了凯瑟琳无疑是奥斯汀笔下最为单纯的一个角,《诺桑觉寺》表现了奥斯汀鲜明、清醒的现实主义特。周青提出,凯瑟琳的婚姻也是奥斯汀所向往的集金钱、爱情和道德于一体的美满婚姻[9]。《诺桑觉寺》完成了简·奥斯汀从金钱考虑论向金钱决定论的转变。
杜华2.索普兄妹
首先不得不提到凯瑟琳通过艾伦太太的旧相识索普太太认识的在巴斯的第一位朋友——伊莎贝拉,凯瑟琳和伊莎贝拉之间的关系是凯瑟琳从纯真到成熟的催化剂。在他们长期的关系中,他们的分歧逐渐变得明显,凯瑟琳开始意识到伊莎贝拉的虚伪性。伊莎贝拉整天和凯瑟琳手挽手,当有新的目标出现后,便立刻对莫兰兄妹冷言冷语。伊莎贝拉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她一方面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男人们眼里的猎物,另一方面又追逐着漂亮男人们。伊莎贝拉先是和哥哥詹姆斯订了婚,她和凯瑟琳说自己爱慕詹姆斯,讨厌其他男孩子的追求,她说自己不爱钱,只是爱詹姆斯这个人,可是当她遇到多金的蒂尔尼的哥哥之后,竟开始公然与之调情,随后立即抛弃詹姆斯,一心只想嫁给蒂尔尼上尉。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可见,男人只是伊莎贝拉提升金钱与地位的工具罢了,她并没有真正爱过谁,他只希望嫁一个优秀的男人,这样能够更好地在这个上流社会中立足。从某种角度来说,伊莎贝拉是当时男性社会的牺牲品。
伊莎贝拉是凯瑟琳曾经的好友,也是她最亲爱的哥哥的心上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她感到伤心,痛苦。不过凯瑟琳这个傻女孩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竟然表现出了可贵的宽容,没有丝毫报复的欲望,也许因为伊莎贝拉是她来巴斯收获的第一个朋友,对于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凯瑟琳与伊莎贝拉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凯瑟琳一开始对伊莎
贝拉的钦佩之情也许到此时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此时已经注定伊莎贝拉和她的友谊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如果伊莎贝拉继续执迷不悟,两人必定会分道扬镳。果然,当伊莎贝拉发现自己被蒂尔尼上校抛弃了之后,她又写信给凯瑟琳,想要回到詹姆斯的身边。这一次凯瑟琳果断选择了放弃与这个“爱慕虚荣的风骚货”[7]的友谊,好马不吃回头草,伊莎贝拉被人抛弃后竟然不知廉耻地想与詹姆斯重归于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世间当然不可能有这样好的事。凯瑟琳“决定不给她回信,并且也不再去想这件事情”[2]。这时,伊莎贝拉已经彻底失去了凯瑟琳这个朋友。
约翰也曾热烈地追求过凯瑟琳,在四人第一次外出兜风的时候,约翰频频向凯瑟琳示爱,一边是甜言蜜语,一边不断地夸耀自己。从小在淳朴的牧师家庭长大的凯瑟琳,对这显然是很不适应的,很快她就感觉到跟约翰在一起是非常无聊的,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凯瑟琳经过一段时间对约翰的观察之后,发现他这个人非常讨厌,本性卑鄙,所以她拒绝了约翰的表白。
女明星出丑索普一家处于中产阶级的下层,甚至更糟。因此,他们想要出人头地,改变现状的愿望更加强烈。索普一家万事金钱至上,为了攀附一门好的亲事使出浑身解数。伊莎贝拉说:“只
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奢华我最讨厌。”约翰说:“财产算不了什么……以金钱为目的的婚姻,我认为是世界上最最邪恶的事。[2]”然而,事实是这兄妹俩看中了莫兰兄妹较为富裕的家境,才追求莫兰兄妹。对他们来说,婚姻的缔结就是一种财产的转移。
3.蒂尔尼一家
巩新亮露底凯瑟琳与约翰不欢而散后,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亨利·蒂尔尼。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把金钱置于感情之上。亨利是个有礼貌有教养的绅士,在舞会上初次见面时,他就被单纯天真的凯瑟琳吸引了,凯瑟琳也对亨利一见钟情,当舞会结束时,凯瑟琳“心里非常想继续这一层关系”[2]。在小说的最后,亨利在父亲的极力反对下宁愿与父亲闹翻,放弃家族的财产继承权,也要娶凯瑟琳为妻。
凯瑟琳十分迷恋哥特小说,哥特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激烈的情感和想象,而这两样东西在男性世界看来,是对青年女子的极大威胁,所以他们极力贬斥哥特小说。亨利却欣赏哥特小说,这一点使他与凯瑟琳有了共同语言和交往的基础 [6]。爱情都是从好感开始的,在浪漫的巴斯小城,互有好感的两人,感情不断发酵,相约去城外郊游,在广袤的草场上纵马驰骋。两颗相爱的心,不断靠近。但是,爱情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亨利的父亲蒂尔尼
上将听信约翰的话,认为凯瑟琳是富贵人家的小,将来会继承一大笔财产,于是下定决心要把凯瑟琳和亨利这一对有情人撮合在一起,所以极力邀请她到自己家中诺桑觉寺做客。可惜好景不长,蒂尔尼将军很快查明了真相,知道了凯瑟琳并非富家之女,连夜将她逐出了诺桑觉寺。
对于蒂尔尼上将来说,婚姻就是一场交易,根本不需论及感情之事。蒂尔尼上将为何如此执着于金钱呢?因为上将在18世纪并不属于贵族绅士阶层,而属专业中产阶级。从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专业中产阶级可以通过金钱购买的形式进入贵族绅士阶层。处于中产阶级中下层人家的男孩,如果不是长子,又无一技之长,那么参军就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谋求一定的军阶,有了这种资本比较容易取个富贵人家的小,然后继续向上攀升[4]。蒂尔尼上将以前就是这样做的,“蒂尔尼太太以前是德鲁蒙家的小……有一大笔财产;她出嫁的时候,她父亲给了她两万英镑,还给了两百去买结婚服装” [3]。金钱对蒂尔尼先生来说就是通往更高社会阶层的通行证。出于对金钱的渴望,也使得他毫无耐心考察、谨慎研究之态度。在衡量子女的婚事时,蒂尔尼上将的心中时刻惦记着财富。
在《诺桑觉寺》的下卷中,除凯瑟琳外,占篇幅最多的就是亨利的妹妹、凯瑟琳的挚友蒂尔尼小[7]。在与亨利交往的过程中,女主与亨利的妹妹埃丽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埃丽诺沉静优雅、学识渊博、为人宽厚,她的言行举止都显示出她的教养,她是真正的淑女。无论家庭背景还是自身条件,蒂尔尼小胜过伊莎贝拉百倍。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的对话的基础之上的,她十分乐意与埃丽诺交流。埃丽诺和一个清贫的男孩子相爱,但不被势力的父亲认可,她只能偷偷和男孩子约会,非常痛苦,但是她也未曾想过放弃,蒂尔尼小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因为自己爱情的不顺,她非常希望哥哥的爱情道路能够顺畅一些,在凯瑟琳做客诺桑觉寺的时候,她时常制造机会让亨利和凯瑟琳独处,散步时故意走在他们两个后面,让他们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小说的最后埃丽诺的意中人十分戏剧化地意外收获了爵位和一大笔财富,他们两个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无非是作者想让真心相爱的人都有圆满的结局,反讽索普兄妹的婚恋观。
4.结语
奥斯汀借此作品表达了她本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在自己的这个作品中弥补自己现实生活中爱情的遗憾,以达到另一种形式的满足。同时,奥斯汀作为一名深受《新约全书》影
响的虔诚的基督徒,在《诺桑觉寺》中表现出严肃的婚姻道德观,她认为婚姻道德包括无私、道德和忠诚。所以简·奥斯汀以她特有的讽刺手法揭露约翰·索普的自私和不诚实,抨击了伊莎贝拉·索普的自私和不诚实,并史无前例地把不遵守婚姻道德的索普兄妹的爱情和婚姻的权利全部剥夺。从而论证了作者简·奥斯汀内心的婚姻道德观是神圣又不可侵犯的[9]。
偶像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