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8
【摘要】云南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云
南各民族多样性文化得以集中展现和传承的主要途径。本文立足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现状,基于现今VR全景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沉浸性、构建性、开放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VR全景摄影在少数民族节日数字化记录中应用的优势及可行性,最终得出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性思考。【关键词】VR全景摄影;少数民族节日;保护;沉浸;交互性少数民族节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而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起步较晚,大部分机构在少数民族节日的数字化采集、展示以及传播等方面仍处
鲍鲸鲸
于探索阶段。2016年被称为VR虚拟现实元年,
VR技术正以迅猛的势态改变着数字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业态。VR全景摄影作为新兴的影像技术和记录方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信息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倘若将VR全景摄影技术合理运用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记录,将会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VR 全景摄影
(一)VR虚拟现实概述
V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和理论。90年代后,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开始得到应用。VR虚拟现实作为一门前沿的交叉性学科,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
术和计算机图形系统,与多种人机接口、
多媒体传感技术相结合,模拟出虚拟的环境、
事物,让使用者沉浸其中,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当下,VR虚拟现
实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广泛运用于商业、教育、影视等领域。VR全景摄影中的360全景摄影和全景视频,作为VR虚拟现实的类型之一,属于弱交互的第一维度,兼具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多感知性等特点。能够通过智能手机、VR眼镜等虚拟现实输出设备,让观者获得逼真的临场感和沉浸式体验。本文主要探讨的VR全景摄影包
括两个类型,其一是静态360°全景摄影,
其二为动态全景视频。(二)360°全景摄影360°全景摄影(Panoramicphotography)是通过相机结合全景云台,对现实场景进行360°水平视角,180°垂直视角的三维空间影像捕捉,并通过拼接软件处理,制作成360度全景图像的摄影技术。拍摄完成的360度全景图像可以通过虚拟漫游软件,将实景二维图像虚拟成具有一定交互功能的三维展示空间,发布于网络平台。观者能够通过手机、电脑、VR眼镜等设备观看场景,并结合自身兴趣点自由调节远近,实现漫游实景,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
)VR全景视频VR全景视频(PanoramicVideo),通过全景摄像机全方位360°拍摄,利用后期图像拼接技术,将视频拼接成球面图像来构建虚拟空间,用户在观看视频时,能够通过手动随意调节视频方向或转动头部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看画面。
目前,VR影像的内容涵盖VR综艺、VR旅游、VR影视和VR直播等领域。
而在影视领域,已经出现了运用VR全景技术拍摄的民族节庆纪录片,最具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雷建军教授在广东梅县畲江镇拍摄完成的《中元节》,此片在2017年中国民族影像志电影节进行展映,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在雷建军教授看来,用VR影像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文化的记录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特征及现状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遵循着本民族发展规律,历经
悠久的历史进程,累积形成的本民族文化传承,这些节日和庆典是展示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大成活动。少数民族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显性的文化事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i少数民族节日按照节日的性质和内容可划分为祭祀型节日、社交型节日、娱乐型节日等。“节日总是更集中、更充分的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风尚、仪式、民俗,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文
化。”ii因此,
少数民族节日通过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轨迹,彰显着少数民族的精神内核。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民族节日文化不仅是维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保持人类各族之间的差异和特。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正在逐渐融入大众,成为当下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开发过程中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文化同质化和过度消费使得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模糊,个体特质在现代化历程中被消解。另一方面,传统
吴秀波演过红孩儿节日原生记忆的丢失,使本体内容、
过程呈碎片化分散,丧失了其完整性。因此,促进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本体的回归和重组,有效及合理的记录不可或缺,且迫在眉睫。
而在众多的节日文化保护方式中,数字化影像无疑是最为客观、具象的媒介。这一载体能够准确记录并直观地呈现出民族节日的完整样貌,运用视听语言的优势,形象地描述语言文字所不可及的部分,准确传达节日文化信息。云南省有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较为丰富。但目前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数字化记录,大部分仅限于平面图像、传统视频等基础层面上,难以将精彩纷呈的节日场景、说唱舞蹈等内容,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在VR全景影像应用方面,仅有昆明埃舍尔公司拍摄的傣族泼水节、墨江双胞胎节片段,完整专业的少数民族节日全景记录尚属空白。
三、VR 全景摄影在少数民族节日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VR全景摄影的交互性、构建性、多感知性等特点,我们可将VR全景摄影的优势充分应用于当下民族节日的数字化记录中。通过有效的传播展示,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功能,在更广阔的赛博空间里实现新的民族文化构建,为少数民族节日的保护带来新突破,以此获
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沉浸式体验
1.全视角塑造节日现场的完整性沉浸(immersion)是VR全景的重要特征和目的,能给观者带来类似被水包围的生理体验。在VR全景技术中,声画环绕使观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从精神上进入异质世界。对于宏大场面的呈现,VR全景具有传统摄影不可比拟的优势。每年夏季红河州建水县的燕窝节,百万只雨燕集于亚洲最大的石灰溶洞,场面蔚为壮观。利用360°全景摄影来记录采集者徒手攀爬峭壁,采集燕窝,能够突破传统镜头视角的局限,完整呈
现出洞内的壮观景象。
同时,观者通过佩戴VR眼镜或移动手机操控数字场景,可自由地探寻洞内奇观,沉浸于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实现与采集
者、
燕、现场观赏者的时空共融。正如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珍妮特·默里所说:“媒体不仅提供了某种我们可以访问的空间,而且把我们带到可以将自己幻想付诸实施的地方。不论幻想内容如何,亲历仿真之境的体验都是令人愉悦的。”iii云南地处高
原,地貌复杂,少数民族聚集地多为边远山区,通讯闭塞。
一些原生性节日虽保留完整,却传播有限,鲜为人知。梅里雪山“转山节”每年夏秋两季开始,西藏、青海一代的藏民会到此朝圣,盛况空前。在360°全景摄影中,节日氛围和民族聚集地的独特地貌可以同时并置,观者进入广阔的沉浸空间,获得更加贴近节日现场的愉悦感受。因此,对于在独特地理环境下举行的节日,使用VR全景拍摄有利于环境和人文的全方位记录,同时也为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切实丰富的资料。
2.消除感受的隔阂
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类节日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但在目前的传承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现代文明渗透,使少数民族节日受到了冲击和同化。另一方面,传统的口述、文字记录方式不够形象,造成了传统习俗过
程的缺漏,传承面临记忆丢失的危机。大理州剑川县的石宝山歌会,
word字体放大每年云集众多白族歌手相互竞赛,在对歌场上,歌声、喝彩声交织成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即兴创作出的百余首山花体山歌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少数民族在特定节日里集中表演的音乐、仪式、舞蹈等艺术形式,蕴含了其深厚
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积淀。对于这一类节日内容,
更需要用生动、立体的方式来进行呈现。
“而在当代文化中,影像是所有媒体中最为沉浸性的,能够扩展空间,使画面的细节完整性、时间叙事的力量,以及时空的总体流动性结合起来,在观者脑海中形成稳定图像流的剧院。iv”
VR全景视频作为最具象直观的记录形式之一,能以生动的视听语言呈现节日影像文本,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积累更详实的文明档案,具备一定的“实证价值”。除此之外,VR全景视频体现出新媒体时代VR影像叙事的特点,既能够展开线性叙事,基于交互的特性它又创造了非线性叙
事,将传统镜头叙述转换为场景叙述。
一个节日过程可分为多个场景进行展现,创造了多线叙述的可能,观众通过场景切换从多方位获得更丰富的节日体验。美国独立学者玛丽—劳尔·瑞安提出的沉浸诗学理念(ThePoeicsImmersion)将“沉浸”分为空间沉浸、时间沉浸、情感沉浸。在VR全景视频的叙事中,时空沉浸将
读者卷入叙事时空的进行,最终通过情感沉浸唤起观者的情感反应系谱,三者相互结合作用于整个节日体验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观者感受的隔阂,创造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构建性想象1.增进理解与共识
历史悠久的纪念性节日,承载着少数民族深厚的精神传统,具有民族
文化特有的个性符号。
“目瑙节”是景颇族祭祀保护神“木代”的大型体性节日,祭祀时族人们由“瑙双”带领,在“目瑙纵歌”的舞蹈中追述着民族起源。体性聚会是少数民族获得情感沟通,并由此建立本民族心理认同的有效途径。作为景颇族的“精神象征”,“目瑙节”需要参与其中才能获得
深切的现场感受。VR全景影像通过立体环绕重现节日画面,
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空间,以此来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构建。观众从理解过程情节到情感带入,在他者文化与本我文化间建立起比较和共鸣,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
文化传播和观念输送。美国人类学家保罗
·
孟晚舟个人资料简介霍金斯在《民族志电影及人类学理论》中曾指出:“影片把具体的和特定产生的图像,通过光线的反射将摄影机前的世界提供给了我们,从而代替了抽象概念性的文字符号。”vVR全景影像的构建性基于观者对现实世界想象的构建,在呈现少数民族节日的同时,为观者探求其内在文化含义建立了途径,也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沟通提供了可能。
2.畅游中超越
全景影像的信息量包括同一时间里多个场景的总和,相比传统摄影中事件信息仅存于单一时空,信息量更为丰富、时间性也更为完整。“昂玛突”是哈尼族祭祀寨神的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会将丰盛的酒菜摆上寨中的大道,百十张桌子各具特,表达着对寨神的诚意。类似“昂玛突”的大型庆祝或祭祀性节日,占地广,参与人数众多,单一视角难以完整拍摄出宏大又连贯的场面。而360°全景摄影漫游系统则实现了多个空间的扩展,不仅能够全方位展现单个场景,还可以将长街宴的多个全景空间串联,形成一系列漫游观赏体验,使观众在自由观看时持续获得节日现场信息。珍妮特·默里认为:“交互者越是感到自由,情节感就越有力。”vi全方位多场景记录不仅延续了节日氛围的感染力,也为观看者创造了多角度的自主选择,将节日信息进行更人性化的有效传递。参与者有能力对作品施加影响,在互动中构建新的文化叙事探索关系,实现影像与参与者的对话,促成更加主动的求知获得。
与此同时,在VR全景畅游的过程中,观众超越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与身份限制,自由地与另一维度中的事物发生交互,并通过屏幕这一媒介
实现着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沟通。
观众从视觉体验中融入了节日本身,进而习得其中的文化内容。VR全景这一构建性“唤起”,有助于消除文化理念的束缚,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立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三)开放性表述
1.自主探索与多角度解读
VR全景影像不仅赋予了观众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创造了影像的“开放性表述”空间。少数民族节日集合了大量综合性艺术展示,通过表演、服饰等形式将文化观念、生活风俗呈现出来。楚雄州永仁县的“赛装节”是彝族女性比美的节日,赛装期间上千位彝族女性身着刺绣新衣,五彩纷呈,宁人目不暇接。每逢节日才展示的服饰,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属性,也体现着少数民族的自我审美观照。在对此类节日的记录中,VR全景摄影体现
了民族志影像中的
“非介入性”叙事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提供多个兴趣点。细致还原精美服装的同时,也使在场的赛装者形成对比展示。观者以自我意愿选择观看视角,通过画面角度的重新配置,创造性地展开叙事脉络。这一方式对民族节日中的多元文化进行开放性表述,实现了观众对异文化的多角度解读。观
众从中主动积极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增进“他者”与“自我”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提升了不同个体间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认同。2.叙事的演化———打破封闭空间与观看局限
各类祭祀性节日,是少数民族艺术与宗教活动的统一。
祭祀仪式体现了少数民族本身的文化始源和精神核心,通过与自然神灵沟通促成民族内部的沟通,强化着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族认同。维西县的藏传佛教节日
“维西格冬”在举行诵经法会时,喇嘛们会戴上各式面具表演跳神,气氛神秘而庄严,激发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类似的跨文化节庆传播,需要在不同知识背景和观念传统的受众中获得广泛的理解,才能促成多元文化的交流共荣。而VR影像所具有的“文化通约性”不仅能够冲破表述的藩篱,促成多民族间的感知认同,而且在以观看者为中心的视域下,实现着数字时代交互性叙事的演化。荷兰人类学家约斯·德·穆尔指出:“数字复制时代,文化的表现方式经历了重要的转型。在机械复制时代,展示价值构成了作品的价值;在数字复制时代,操控的价值构成了再现的价值。”vii交互性媒体为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自由转变身份的机会,各种文化观念的交互通过叙事来进行。观者对设备施加影响并获得反馈,这一“双向传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此外,全景视频在VR虚拟现实技术中,属于弱交互维度,易于观看者掌握和操作。观看者以智能设备为媒介,操控画面来打破观看中的“第四堵墙”,与全景空间中的表演者、参与者、事件相融合来获得更广泛的认知,以此实现对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四
)广域快捷的传播传播媒介是社会交互的重要纽带,数字技术不仅拓展了便捷的观看空间,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共享能力,使文化传播的力量得以加倍释
放。VR虚拟现实主要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传播,
使更多不同地域的人能够跨越时空,体验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为扩大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传播范围提供了有效途径。
其次,基于VR虚拟现实的参与性和交互性特质,VR全景影像极大限度地提升了观者的审美感知和文化体验。更多微观个体的参与,增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使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拓展出更广阔的传承空间。
再者,网络传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聚众性”,在扩大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少数民族节日文
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传播消除了各领域间的屏障,将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置于更加民主、开放的语境下传播、讨论,促成与更多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重构和创新。在时代进程的推动下,以“文化再生产”的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不断更新延续,不仅获得源源不
李易峰唯一承认的女友断的生命力,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四、结语
以目前VR虚拟现实的发展来看,虽然在少数民族节日保护和传播
中具备广阔的前景和潜力,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过高的分辨率和人眼适应程度存在差距;佩戴VR设备过重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以及时间过长所产生眩晕感,还需要完善和改进。从文化记录的要求来看,VR全景摄影的分段式拍摄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看的连续性;由于记录方式的改变,在全方位拍摄中应尽量避免机械式的记录;基于拍摄实施难度的不同,记录者在拍摄前期需要加强对节日文化的考察调研,为拍摄视角的选择、事件的呈现做好准备,并力求展现出视觉审美的要素。
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吓得观众惊慌四散,到早期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引发轰动,再到VR全景摄影为人们构建出奇异的
数字世界。阮经天开房
视觉影像的呈现方式总是不断更迭,实现着人们对于未知文化的通感传递和知识探求。总而言之,在VR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全景摄影技术合理而有效地的运用,将会为云南少数民族节日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革新与推进。
注释:i黄泽:《民族节日文化》,第49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ii黄泽:《民族节日文化》,第2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iii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第394页。iv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第405页。v朱靖江,《民族志纪录片创作》,第7页。vi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第179页。vii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2]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3]朱靖江.民族志纪录片创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4](荷)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5]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
[6]卢博.VR虚拟现实:
商业模式+行业应用+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3
[7]迟燕琼.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8,(3).
[8]迟燕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0,(3).
[9]贾盛云.全景视频叙事的特点与策略研究.[J].电视研究.2017,(6).
作者简介:
何滢贇(1982—),女,云南省弥勒县人,工作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摄影、新媒体艺术。唐晓敏,女,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VR交互式新媒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数字化传承和应用研究”(项目编号:A2016QNZ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VR 全景摄影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记录与传播中的应用
何滢贇唐晓敏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科教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