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的婚俗传统:“茶礼”
古人结婚惯以茶为礼,茶礼是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而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
此话何解?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因此,以茶为聘礼喻示人们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婚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的男女青年订婚、受娉、婚宴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为定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
婚俗茶礼发展历程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就是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的。
之后,茶叶便与金银首饰一块成为出嫁时的必需品,并逐渐成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 
黑蝙蝠
而到了推崇理学的宋代,因茶树“植而罕茂”等特性,使茶被赋予了从一而终的寓意,成为婚姻茶礼的一部分。这时,茶由女子的嫁妆礼品转变为男子求婚不可缺少的聘礼。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布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的记载。元明时期,“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下聘礼说“下茶”,且有“好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
明清时期,已经有了成熟而盛行的茶礼风俗。“茶不移本”,可释爱情“坚贞不移”;“茶性纯洁”,可象征爱情“冰清玉洁”;“茶树多籽”,预示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可表示爱情永世常青。
所以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刘诗诗 袁弘
明朝时还有“订亲茶”的记载。清朝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即是说,明媒正娶需要完成三茶六礼的过程。
清《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更是有王熙凤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清朝末期,茶礼作为婚俗逐步没落,所谓“乱世饮酒,盛世喝茶”,相信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和中华文化的复兴,茶代表人们最美好的纯真的祝愿会逐渐被大家认可。
各地婚俗的茶礼文化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饮茶却是大多数民族和地区的嗜好。特别是各民族的传统婚礼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作礼仪。
九月再见由于各地民俗风情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与婚姻相关的茶俗也各有特。
司藤单志刚是什么人
1.汉族地区的茶礼文化
大部分汉族地区,形成了以茶为礼的婚俗,称为“三茶六礼”。“六礼”是从求亲到成婚要走的六个程序,包括:求婚、讨八字、占卜、订婚、确定结婚日期、结婚。
由于六礼太繁琐,逐渐被简化,而三茶变得越来越重要。“三茶”指的是下聘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洞房时的“合茶”。
2.潮汕人的茶礼文化
向来嗜茶如命的潮汕人,婚嫁时,必开茶仪糖料。定亲时,男方所送聘礼中,必有一包茶叶,取意是“从一而终、绝不移志”。
男方送聘茶礼,称“下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食茶”。受聘茶礼后,意味着确定双方亲事,不再变动,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现在潮州地区,有一些茶户,还用自制茶叶作为女儿的嫁妆。
3.少数民族的茶礼文化
张翰 车祸各少数民族,多嗜茶,也普遍流行着婚礼中以茶为礼的风俗。
在黎族山寨中,茶作为求婚信物,男方登门把装有茶叶的小红包奉在供桌上,女方父母看到供桌上的小红布包,就读懂了客人的来意。
而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也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
在云南拉祜族,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
此外,云南佤族、纳西族、布朗族订婚礼中少不了茶;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和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订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炫富女郭美美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千百年来,中国盛行以茶为媒,茶礼在婚俗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茶的“高洁”、“不移本”、“多籽”、“常青”等特点与婚姻爱情的特质天然契合,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盛世到来之后,茶礼文化最终能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