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疫情后的经济新常态
我国轻工装备企业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 胡楠
编者按:在“2020山东省轻工机械行业年会”上,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名誉理事长胡楠教授作了关于后疫情时代轻工装备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内容前瞻、针对性强,对全国轻工装备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胡楠教授同意,本刊摘录如下。
胡楠 先生
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现任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天津轻工机械厂总工程师、副厂长,中国轻机总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轻工业部技术装备司司长、综合计划司司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从1985年起相继被聘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机械和轻工专业组评委以及何梁何利奖等评委,2003~2008年曾任
上述国家奖项轻工专业组组长。
疫情是今年经济发展最大的外生变量,疫情之后关于经济的讨论就特别多。疫情爆发之初,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很多人其实是低估的;全球爆发之后,大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才逐渐地看清了形势:逆全球化、逆中国化等逆流可能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成为一种经济新常态。
如何理解这种“经济新常态”?建议大家学习一篇文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写的《看中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笔者摘录了开头的一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这为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短期经济的增长速度将稳中趋缓,但从中长期看,我国仍然面临相对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我们要启动轻工装备行业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在学习思考、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
之路。
1  发展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
“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学,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其含义也就相应地扩大而通用了。一般情况下,泛指重大的、关系事物全局的,涉及时间相对较长的,同时又决定或严重影响事物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谋划。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战略”有如下主要特征:
——从全局出发研究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即研究系统的本质性规律。
——着眼点不是当前,而是未来。
——侧重于研究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或者说是研究系统特征与外部环境结合时系统的运动规律。
——全局的范围依研究对象而定,有大小、层次之分。
任何系统都可看作是一个全局,但相对于该系统存在的母系统来说,则是一个局部,即子系统。我们针对的系统层次如图1。
图1  针对的系统层次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真正的企业家是决定性的因素。企业家最难得的是具有战略的眼光和思考,能在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与一般技术和经营管理专家的不同之处。
2  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认清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是制订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2.1典型的组装制造业(也叫“离散型”制造业)
制造业主要由组装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组成。前者包括大多数机电产品制造业、服装制造业、家具制
造业等,后者主要是化工、医药类产品制造业、钢铁制造业、制浆造纸制造业等。现代组装制造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全球采购(包括生产要素)、全球销售,即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有四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
注:
一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流动在加速和深入;二是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化对经济产生重大变革和影响;
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四是疫情后的经济新常态。2.2
技术密集与劳动较密集并存
技术密集体现在研发和主关件制造技术上,
最终
体现在产品的复杂程度上。现代轻工装备是大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要求实现信息化和绿化,并在
高速运转条件下实现高可靠性。劳动较密集则体现在组装调试、检测、售后服务等方面,但这里的“劳动”不再是传统经济学中所指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高技能(工匠的手艺和经验加上高技术知识)的劳动。因此,对于现代轻工装备业来说,也可以说是具有高技术和高技能的“双高”特征。2.3
轻工装备是轻工工艺技术的载体
由于轻工装备业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因此轻工工艺技术必然融入产品的研发当中,甚至成为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研发的成败。
从广义上讲,“融入”就是“集成”,即把轻工工艺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集成为一体,实现工艺流程的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即多种技术的横向系统集成和流程一体化纵向系统集成。要实现上述集成,必须做到人力资源(人才)的集成和从装备研发到使用的集成。这就是我们提出轻工及其装备两个行业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2.4
企业内部结构
对于大中型企业,其内部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哑铃型”,即“研发营销服务型”结构,产品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头较强,也就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较多。但对处于中段的制造环节并非不重要,某些主关件
的制造技术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总之,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今后的战略定位来确定。例如:有关跨国公司,其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的5%以上,至于研发和服务这两头的人力资源投入则大大超过中间的制造环节,不少零部件的制造通过外包(OEM)完成。
但对于大量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应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研发的资源,例如从与之配套的主机或成套设备供应商获得,合作研发,购买技术,学习、模仿再创新……
不管企业的差别有多大,重视研发和营销服务,并把这两头牢牢地结合在市场(客户)。这是现代装备制造企业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的基本理念。
对于企业管理则由“层级型”向“扁平型”转变。大型企业的“扁平型”网络结构即平台型团队,按合同聚散,动态优化的人单自推动,按需研发、制造和全过程服务。2.5
市场结构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是基于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 C P)范式中盛行的线性关系。在这范式中,产业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行为,进而决定企业的绩效。
市场结构这一概念就来自于S C P范式中,它决定企业的行为,即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包括定价、投
资、研发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和联盟等行为。
市场结构就是指市场被组织的程度和方式,它是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活动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传统模式里,市场结构根据竞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定义,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市场的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退出条件。
据此可划分四种市场结构,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将考虑其他企业可能的反应。正是在少数企业背景下的策略选择这个概念,才使寡头垄
断成为博弈论得以应用和发展的主
国产大型双辊压榨挤浆机
要领域。
虽然小企业的数量远远多于大企业的数量,但显而易见,大企业更有竞争力和影响力。世界上多数产业被少数大企业控制,形成寡头垄断,这些大企业绝大多数为跨国公司。面对跨国公司与全球化的研究热潮,对寡头垄断的研究为其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因此寡头垄断已成为产业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市场结构,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如何应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6技术创新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社会主义展开。按照这一原则,借鉴某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
这些学者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观点,而不是将其注意力全部放在研发费用、专利等狭隘的可量化变量上。国家创新体系(N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o f In n ov atio n,简称N SI)是经济体系的一套制度安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企业的创新表现。《中国制造2025》就是我国NSI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技术变革的最新研究中,相对于市场结构[尽管市场结构本身是国家创新体系(N S I)的一个要素]
,文化、传统和其他国家创新体系固有要素可能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但是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仍是十分有趣的问题。如果大企业更容易产生创新,那么创新将更多地产生于垄断和寡头市场结构中。如果小企业与创新联系更紧密,那么竞争性的或者产业园区模式的结构是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填完志愿后多久能查是否被录取还有学者中性地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大企业更有利于创新;在另一些情况下,小企业更有利于创新:“大企业创新的优势来自于其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资源,也就是他们拥有的资源优势;小企业的优势来自企业家的动力、内部灵活性和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能力,也就是他们具有行为优势。”
我们的观点则是将来构建一个中国的“金字塔”型的市场结构。塔尖上的企业,进入到全球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去,塔尖下的中小企业成为我们轻工装备业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上述两个创新优势。
在全球化科技资源重组中,产业技术创新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江小涓等,2004):
(1)对技术创新过程中而言,模仿、学习和吸收到转移、渗透、融合和本土化,其实质则是市场竞争推动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资源转移规律的体现,均遵循了最小化技术创新成本这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理性原则。
(2)在技术全球化的趋势下,产、学、研各单位之间的技术依存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通过国内外的技术合作、跨国并购、购买、人力资源流动等研发国际化的方法获得技术将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制造业正面临着技术共享的机遇,新的技术创新可以很快被模仿,产品的差异正在消失,技术的差异也将逐步消失。因此,技术引进(外来技术)和技术创新(自主技术)之间的差异也将逐步消失。
总的来说,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制度环境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将是一个收敛的过程,不可能永远当跨国公司的“技术附庸”。对发达国家来说,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暂时的。由于新技术的知识和信息迅速传播,以及要素流动的加速,技术创新差距越来越小,“比较优势”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2.7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当今的装备制造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工业化初中期大批量生产条件下的“以产品为中心”,正在转变为当今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条件下的“以客户为中心”。它不再只是产品设计和生产,还包括针对客户需求,与客户共同进行方案设计、研发到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技术升级改造、报废回收全过程。有国外专家估计,如果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总利润为100%,则服务创造的利润超过50%。
2.8作为投资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小,而收入需求弹性较大;大多数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单台单线、车间和工厂成套而且多变的市场需求特征
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比较好核心问题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要学会为用户提供技术经济方案,并计算“方案”创造的价值。
3  重温《中国制造2025》,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见本刊本期屈贤明主任的文章“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编者注)。
4适应轻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关于成立“轻工业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简介
4.1项目背景
2020年5月,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
陈可辛老婆
● 新兴产业中长期(2035)发展路线图;
●聚焦各重大产业和技术领域发展存在的短板及卡脖子问题;
●明确“十四五”时期高端装备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发展策略;
●提出高端装备四大领域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①海空天装备领域;②智能制造领域;③民生装备领域;④特种装备领域。
4.2民生装备重点在轻工行业
(1)根据两会精神,工程院提出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技术产业方向和战略。
莫干山旅游攻略(2)轻工智能装备技术的产业意义:
● 是轻工业民生战略产品的技术支撑;
●是国家智能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应用和发展领域;
● 是智能装备技术硬件和软件应用研发的火车头。
(3)战略核心点:发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全流程的智能装备技术。
(4)落地措施:成立“中国轻工业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
4.3轻工业重要性和特点
(1)轻工业作为民生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2019年业绩:主营业务收入20万亿元,占全国19.1%;实现利润占全国利润19.3%;出口创汇占全国总额26%。固定资产占全国14.4%;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30%;贸易顺差占全国76%。
(2)轻工业的某些特点:
涵盖45个产业;内涵和市场广阔。大部分企业具有劳动密集特点;部分劳动简单重复;部分劳动要求人工技能很高还难以保证质量;部分劳动强度大,操作者工作环境差……
针对这些特点,较大部分可以通过智能化和工业机器人取代。怎么制作游戏
4.4时代背景: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概念首次提出:1988年,美国纽约大学怀特教授(P.K.W r i g h t)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布恩教授(D.A.Bourne)出版《智能制造》一书中首次提出。
●智能制造是伴随信息技术不断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智能制造目的:是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控制,对制造技工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人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引起发达国家关注和研究。
●美国、日本等国纷纷设立智能制造研究项目基金及试验基地,智能制造研究及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认识到以往去工业化发展弊端,制定“重返制造业”发展战略;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一批信息技术发展前端科技引发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把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主攻方向,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以抢占国际制造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春天的谚语●欧盟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战略,2010年制定了第七框架计划(F P7)的制造云项目,并在2014年实施欧盟“2020地平线”计划,将智能型先进制造系统作为创新研发优先项目。
●加拿大制定的1994~1998年发展战略计划,将具体研究项目选择为智能计算机、人机界面、机械传感器、机器人控制、新装置、动态环境下系统集成。
●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工业4.0”的概念。
●2014年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该领域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2015年,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作为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明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