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海2015年第3期中国农业银行查余额
李焕之《春节序曲》
作曲技法分析●孔维冉
[摘一吨等于多少立方米
要]《春节序曲》是李焕之先生《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集中表现了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具有浓浓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旋律发展、和声技法、力度的变化以及中国打击乐器的运用上,都处理得非常巧妙,堪称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弦乐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关键词]春节序曲;作曲技法;
特性音程;民族化李焕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大型管弦乐曲《春节组曲》,尤其是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经常以《春节序曲》为名单独演出,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
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具有浓浓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可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
一、创作背景
1938年,李焕之先生就读于延安鲁艺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他在深入民间生活采风和挖掘中,
非常喜爱陕北的民间音乐,于是便将陕北人民众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欢乐喜庆以及观灯时举行的一些闹秧歌活动,
像由伞头领队走村串乡的“大摆队”表演和以彩灯排出各种图案的“转九曲”灯阵的音乐素材进行整理、提炼及升华,并在民族管弦乐的基础上加工编配成为现
在的交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①
。其民族化素
邓伦 人生难得窝囊材、民族和声、民族打击乐器的巧妙使用,加之创作手法上大量西洋作曲技法及乐队编制的运用,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是一部“洋为中用”的优秀创作作品。
二、作曲技法分析
《春节序曲》采用秧歌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旋律流畅、优美,节奏鲜明、
欢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秧歌是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包括“过街”、“大场”、“小场”三部分。“过街”舞蹈动作简单,在街上行进时表演;“大场”热闹红火,队形多变,属大型集体舞;“小场”则是二三人表演,具有一定情节。《春节序曲》通过秧歌音调和节奏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了强烈的律动感,展现了人们载歌载舞、锣鼓齐鸣的热闹场面。②
全曲的结构为带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前面还包含两个主题的引子。呈示部经过了复杂化,中部为一个独立性及完整性较强的“三声中部”,C 大调。
许玮甯《春节序曲》的引子长达34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13小节,和声较稳定,第1-7小节的和声都为C 大调的Ⅰ级主和声(即主持续)。而在高音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从第8小节第一个音上使用了一个c 小调的Ⅰ级主和声。在调式与和弦彩上巧妙地作了一个对比和变化。第10小节从属和声上开始,经过Ⅴ7/Ⅳ、5Ⅴ/Ⅱ到达并停留在Ⅴ7和弦上(第13小节)。第二部分为第14-34小节,整个前奏基本上由两种材料构成,即谱例1及谱例2,预示了主题中特性音程的出现。
谱例1:
作者简介:孔维冉,女,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①刘曦微:《民族的旋律陕北的情怀———从“大摆队”到“春节序曲”的音乐魅力谈起》,载《音乐天地》2005年第6期,
第53页。②陈丽芳、曹小会:《图说中国音乐》,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
第99页
。54
. All Rights Reserved.
品文论艺
谱例2:
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把谱例2中主音到属音的下行四度变成了属音到主音的上行四度进行,与上一部分的结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呼应,经过反复到22小节通过分裂,重复的手法进行扩充,
线稿到32小节处结束并用谱例1的材料进行了两小节的补充。前奏的总体气氛是热烈的,场面是火爆的。由木管乐器与乐队合奏,采用了不同乐器组合及不同强弱力度的
“对答”手法,形成一问一答、一强一弱的对比,彼此呼应,充满动感,使音乐显得更为活跃,民族风格更为明显。
(一)呈示部
(即首部)呈示部的结构是一个单三的结构,并作了复杂化,A +:B +A :。同时,B ′部分作了一个缩减重复,但由于其重复的是B 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作了分裂扩充,并且由原来的C 大调转到F
大调上,与前后对比较强烈,故把其看成重复。1.呈示段
(A )呈示段是一个复乐段结构
(第35-50小节),其中,第一乐段长8小节,单一调性,并行两句式。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呈顶真关系,两句只在终止处有变化。一句半终止在Ⅴ7和弦上,另一句作了一个Ⅴ7-Ⅰ的完全终止。这样,两句就构成了属主呼应的关系,平衡感强,句逗感强。乐段重复时,仅在终止处作了一个变化,用的是Ⅴ到Ⅲ的不稳定终止,增强了不稳定感,在旋律和声上都起着推动音乐继续发展的作用。
整个呈示段是由两种音乐材料构成的(包含其中的特性音程),一个上行的谱例3和一个下行的谱例4。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谱例3中的材料是根据谱例1和谱例2发展而来的,由原来的中音到主音的下行三度进行变成主音到中音的上行三度进行,由主音到属音的下行四度进行变成了属音到主音的上行四度进行。紧接着从第51小节处运用谱例4中后半部分的材料通过分裂、重复和上下声部相呼应的手法作了一个11小节的连接,从第62小节处进入中段。
谱例3:
谱例4:
2.中段(B ,第62-88小节)
此中段带有一定的连接性质,由b 和b ′两个部分组成。其中b 部分前四小节
(第62-65小节)来源于主题,后半部分来源于谱例4中前3个音的材料作重复和分裂,
并作了一个非严格模进(C 大Ⅴ7→c 小ⅰ→c 小3ⅶ)进行扩充,b ′从第76小节开始重复b ,但未作模进,作了一个C 大Ⅵ→c 小k →C 大Ⅴ7→C 大Ⅰ的终止,但旋律声部停在五音旋律声部上,作了一个不完整终止,并经过
5
Ⅴ7/Ⅱ补充了一小节到属和弦上,
为接下来的再现段作了属准备。
中段通过以下几方面与呈示段作了对比:①在内声部和低声部运用了民族锣鼓的节奏,加强了节奏感和动力感,与呈示段中相对平静的节奏型作了对比。②在前四小节中旋律材料虽然来自呈示段,但作了加花和变形。③在织体运用上中段比呈示部更复杂多样,在扩充手段上运用了离调模进等手法,
而呈示段则没有。3.再现段A ′(第89-100小节)
再现段通过旋律加花,
声部加厚和力度由mf 变成f 的手法动力再现了呈示段,
但未再重复,并通过上述方法使乐曲到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经过8小节的连接,使情绪暂时平复一下。随后进入中段B 的重复部分,这次重复是一个缩减重复。由于重复的为B 中最核心的部分,后四小节也是由此材料分裂和模进构成。最主要的是在重复时由C 大调移到了F 大调上,与前后都有较强烈的对比,故认为其应该算是一个完整的B ′部分。此时,情绪再现上涨,到第117小节时重复了再现部分。此时声部加得更厚,织体变得更密,而演奏力度也变得更强,达到了ff ,音乐情绪上也达到了真正的高潮,主题再次再现之后同样加了4小节的补充并出现了一个尾声,
由第129小节一直到第138小节。在此期间情绪开始下降,变得平静起来,最后,于第133小节转入了F 大调,
为
656
455
. All Rights Reserved.
歌海2015年第3期
中部的出现作了调性准备。
(二)中部(第139-178小节)有什么娱乐项目
中部是一个独立性及完整性较强的三声中部,由一个重复乐段和一个此乐段的转调重复乐段构成,音乐情绪优美安宁。中部的主题部分是由弦乐器组和木管乐器组演奏的,因此显得更加悠扬、动听。在总体音乐情绪上与首部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节拍也转为拍,在F大调上陈述,由第139小节开始,至第146小节终止在属和声上形成开放结构,为音乐的继续发展作了准备。整个结构为四句式起承转合的规整乐段,在重复时用大提琴演奏,并在终止处作了补充,随即经过两小节的连接,转到了A大调上,再次由小提琴演奏,显得更加优美动听。到了第179小节时进入了回头过渡,回头过渡采用首部中B部分的材料来展开,随后进入再现部。
(三)再现部(第193-204小节)
再现部以tutti的方式进入,音乐回头主调在C大调上陈述,完全终止在主和弦上(第200小节),并出现了全曲的第三次高潮,再经过4小节的补充及8小节的连接进入了尾声。
尾声由第213-237小节结束,基本采用了引子中第二部分的材料,进入乐曲的最高潮后强有力地结束在主和弦上。乐队全奏并加入打击乐,将人们欢乐激动、喜气洋洋的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
三、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作品呈现在大
众面前,如何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洋音乐的手法更好地交融,让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爱好者认识中国民族音乐,让我们的音乐能够更快地走出国门,已成为现今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李焕之先生曾在他的《论作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我们这是民族的交响音乐,而不是西方交响音乐的抄袭和复制品。我们作曲家的创作,从题材、体裁、风格与技法等各个方面,都努力去探索、开创一条民族交响音乐的道路。”中国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就是从1991年至2001年,用十年的时间完全采用西方音乐的写作和表现手法向西方听众展现了我们的“中国风”,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听众认识并了解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因此,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合理运用西方的演奏方法与写作方法,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认同。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曹小会.图说中国音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2]顾桐芳.曲式与作品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冠华,李诗原.音乐艺术鉴赏[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4]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刘曦微.民族的旋律陕北的情怀——
—从“大摆队”到“春节序曲”的音乐魅力谈起[J].音乐天地,2005,(6).
责任编辑韦苏娜
56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