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周山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由于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赐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
金善雅整容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谢;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定。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王思聪 吴亦凡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缘由,明显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原因。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化开放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需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其次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其次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欠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头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其次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始终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特地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查并争辩《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其次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谈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供应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有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同学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
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进展。
    D.《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进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始终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转变。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矛盾体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B.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移情于,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卦变化为卦。
    C.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卦。
    D.《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地打算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供应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其次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谈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2017元旦祝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终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宠爱跑进大染坊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头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全部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欢快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头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渐渐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谈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头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原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照旧成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祥地对我说,假如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懊丧。
女神节文案朋友圈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其次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犹如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
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终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到传奇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的确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有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消灭出爷爷那小袋最终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终一碗黄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搅爷爷死后的清静又表明白不依靠祖辈财宝、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共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5.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5
6.小说以最终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很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来自浙江高校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姚玉峰制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之是“该领域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