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明清(1)
中国丧葬文化:明清(1)天龙八部3阿朱任务
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丧仪,与儒家注重伦理等级的丧葬礼仪相比,具有人鬼相杂的特征。它一方面充满着人情味,另一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彩。
以对亲人的死亡态度为例,儒家认为孝子应该尽哀,而民间却把老人的丧葬视作一件大喜事,认为老人在世享尽了子孙之福,他的升天值得后人庆喜。因此不管是老死还是病死,都将死亡看作寿终正寝,应该像婚庆喜事那样大办。
古时人们称这样的“丧事”为“老喜丧”或者说是“白喜事”,与婚嫁时的“红喜事”形成鲜明对比。婚嫁尚红,新郎、新娘所穿的衣服以及被褥等物皆为红;丧葬从白,孝服、孝帽以及灵堂和丧葬用具等一般是白。但是从人们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来看,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调和细节有所区别而已。
成本会计实习报告>黑云翻墨未遮山的下一句
喜事应该办得热闹,婚礼如此,丧礼也应该如此,于是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民间丧仪产生了。民间丧仪以儒家礼制和历代丧制为依据,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当时的社会风尚进行了增删、演变而成,呈现出整体顺从礼制偶尔又与礼制相对立的矛盾状态,本期文章小编就来分享这些民间丧仪的精华:
公务员考试专业要求
(一)鸡鸣枕
鸡鸣枕,是用白布制成的枕头,整体形状两头尖中间厚实,再用麦麸填充枕头内部。俗谓“冥途不知分晓,年畔得闻鸡鸣”,据说此枕有能让逝者魂魄保持清明的功效。在人们信奉“有神论”的时代,鸡鸣枕表达了遗属对逝去亲人由衷的祝愿——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鸡鸣枕(二)点随身灯
在人刚死之时,丧家要赶紧用棉纸制作纸灯,蘸上香油,从床前开始,一盏又一盏,依次排序的纸灯直到大门外,这便叫“随身灯”。这种习俗在宋代以后颇为流行,如《金瓶梅》第六回载武大郎死时,“灵前点起一盏随身灯。”又,第六十二回载李瓶儿死,“点起一盏随身灯来,专委两个小厮在旁侍奉。”明代洪概所编的《清平山堂话本》卷二《快嘴李莲记》也说:“我家公婆又未死,如何点盏随身灯。”
《清平山堂话本》书影(三)绊脚丝
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习俗在人初终停尸床上时,用绳子把他的两只脚绕上,这叫绊脚丝。到将入殓时,就将绳子解下,据说这时不解下绳子,他下世托生为人时,就不能走路了——这样的思维体现出了古人眼界的局限性,他们无法用孔孟周易阐释为何人生来带有生理缺陷,因此民间才会有这样的传说。
约翰塞纳>电脑显示器无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