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殡取义于宾,意思是宾客。装载死者的灵柩将离家远行,就犹如宾客。停柩的地点一般在正堂的西阶,设孝堂日夜守灵,在三日内殡葬,有的隔旬安葬。有的则殡于宗庙,后世还常常把待葬的棺柩暂寄在佛教寺院中。
一、出殡前
从殡到葬是有一段时隔的,丧家在此期间准备墓穴、筹备葬礼等。间隔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贵贱有别。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汉制则不同于周礼,葬期大为缩短,如文帝自死至葬仅七月,武帝十八日,明帝十一日,章帝十二日。民间更是长短不一,没有常例,由丧家酌情自定。后世官宦豪富之家为择“风水”好地,有将灵柩停殡数年的。通常情况下,葬期不宜拖延太久,应使亡故的亲人尽早入土为安。由于战乱、灾荒、死于远方他乡、家境贫寒等特殊原因,数年乃至数十年不葬者也是屡见不鲜。元
代婺源一带崇尚厚葬,“丧亲,贫则不举,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2]北京留学中介
。
宋仲基曝不爱干净在封建社会,久殡不葬历来被视为是非礼之举,为社会舆论所不容,仕宦者要受到弹劾惩处。唐开元年间,朔方令郑延祚母卒,殡僧舍不
葬达二十九年,监察御史颜真卿“劾奏之”,使郑氏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3]
。宋代明文规定:未葬其亲者,缙绅不得为官,士人禁止赴
举。许多官僚因拖延父母的葬期被贬职或丢掉了乌纱帽。
将灵柩从殡所运往墓地下葬称为“出殡”,亦称“发引”。在出殡送葬的过程中,历代以来有许多习俗,五花八门。明、清京师旧俗,出殡前,丧家要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几何、殡葬日期写在一张白纸上,灵柩出城时交关验证,类似于活人使用的通行证,俗称“开殃榜”或“写殃书”。“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先生至,令书殃榜,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也。”出殡的前一天,亲友前来祭奠送葬,延僧诵经,与众孝子守坐在柩旁,彻夜陪伴,俗谓之“伴宿”,亦称“坐夜”。第二天早晨,孝子用新帚扫去棺上的浮土,倾倒在炕席的下面,谓之“扫财”;随后在棺角垫一铜币,谓之“掀棺”;接着行“辞灵礼”,棺柩出堂,孝子手执纸幡前行,诸晚辈与众亲友随之,披麻戴孝,齐声嚎哭。出门后将棺柩放在送葬的灵车上,前置丧盆,焚烧纸钱,上路时孝子将丧盆摔碎。对丧盆有这样的描述:“形如扁缶,底正中有一孔,置砖上,砖糊以纸,作书套形,摔时必使粉碎。”出殡摔盆的习俗时至今日依然流行。
二、出殡途中
出殡途中,送葬者要拉着灵车的绳子(古人称之为“绋”),使灵车缓缓行进。此俗起于周代,《礼记》中有“助葬必执绋”之语。绋绳的根数和执绋的人数依死者身份而定:天子六绋,执绋者千人;诸侯四绋,执绋者五百人;大夫二绋,执绋者三百人。执绋者还要口唱哀悼
死者的挽歌。挽歌相传出现于春秋晚期。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在齐、吴艾陵之战中,齐国大将公孙夏为鼓舞士气,表誓死一战之决心,
“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云:“《虞殡》,送葬歌曲。”后人多从其说,认为《虞殡》就是最早的挽歌。可惜这首挽歌的歌词内容已经不得而知。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挽歌,以汉乐府中《薤露歌》和《蒿里曲》为最早。据崔豹《古今注》的解释,这两首悼亡之歌出自汉初田横门人。田横为历代忠臣的榜样,为人熟知。其为齐国旧贵族,秦末从兄起兵反秦,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被汉军所破,投奔彭越。刘邦建汉后,因不愿称臣而自杀。田横死后,“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露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汉武帝时,宫廷乐师李延年为之谱曲,“《薤露》送王公大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从此以后,皇帝和贵族官僚出殡多用挽歌。“汉魏故事,大丧(即天子之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唐代皇帝和品官出殡,送葬的队伍中还配有专门吟唱挽歌的乐工,谓之“挽郎”,具体人数多寡不等:皇帝二百人,一品至三
品三十六人,四品至五品十六人,六品至九品十人。后世悼亡的挽
联,可能就是由古代的挽歌演变来的。古代功臣出殡,还常常使用军队仪仗。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骠骑将军霍去病薨,朝廷予其丧葬以隆重礼遇,“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送葬的军队身着铠甲,列成军阵,从首都长安一直排到墓地,绵延百余里,威武浩荡。后世功臣丧葬罕用大军,代之以“鼓吹”,类似于现在的军乐队。明人王琦云:“鼓吹,古之军容。汉、唐之世,非功臣之丧不给,给或不当,史必讥之。”鼓吹特赐功臣,一般人是不得使用的。唐宋以后,鼓吹仪仗普及于民间,平常人家出殡亦可击鼓奏乐,此俗至今犹存。
陈奕迅哪首歌最好听富贵之家出殡,亲友僚属往往沿途设祭,谓之“道祭”,亦称“路祭”。这种习俗唐代已经很流行。唐人封演云:“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设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然大不过方丈,室高不逾数尺,议者犹或非之。丧乱以来,此风大扇,祭盘帐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张,雕镌饰画,穷极技巧,馔具牲牢,复居其外。”清代路祭的形式大致是这样的:死者生前的友朋联合集资购置酒食祭品,在灵柩经过的大街上摆筵设席,推举一名声望较高的长者主祭,灵柩一到,众人皆跪伏迎接,主祭者献祭品于柩前,行一跪三叩之礼,宣读祭文。祭毕,孝子哭谢,灵柩继续前行。“富贵之家,路祭有多至数十起者。”
路祭时还常常表演乐舞百戏,让死者在入土之前尽情地享受人家的欢乐。唐大历年间,太原节度使辛
天津科技大学招生网景云出殡,诸道节度使派员祭奠,“刻木为尉迟郑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象,良久乃毕。缞绖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精妙绝伦的杂耍使人陶醉,就连重丧在身的孝男孝女们也破涕为笑了。清
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
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文章将对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出殡作详细阐述。健身教练资格证怎么考
中国古代丧葬出殡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出殡
□
重庆科技学院档案室邹薇
苏有朋摘要关键词WENBOKAOGU
7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