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王尧美 
一、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韩国政府把西方项目管理模式OSMU( One Source Multi Use) 引进文化产业发展中,OSMU直译为“一源多用”,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创意、跨界产业、多种版本、不同载体”。[1]
在这一运作模式下,韩国政府鼓励以某一畅销作品为源,进行跨产业、多载体的再制作。其优点在于:
第一,区分各产业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各不同门类的产业业态形成了跨界融合。
第二,产业链拉长。一个创意就可形成一个产业链, 由点及线到面,可同时衍生出图书、漫画、动画、游
戏、卡通形象产品等多个子项目,甚至扩及周边的电影、电视剧、美食、观光及其他产业项目。各子项目间既独立又紧密联系,在投资、上市时间、宣传推广计划上相互配合、相互推进,产业的成长空间得以拓展。
第三,通过这一模式,不仅使某一文化产品的传播效应最大化,且创造出更多元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收回投资、获得盈利的渠道大大拓宽,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由于产品多元,避免了单一产品滞销的风险,增强
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在出版业的诸多成功案例给中国出版业以启示。中国出版业应加以借鉴,鼓励创意为王,促进跨界合作,形成“1+X”模式,打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文化产业链。
韩国文化产业 “一源多用” 韩国出版业 王尧美,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语国际传播语境下文化教学视频资源的研究与构
建”(12YJA740072)。
了经营盈利的保险系数。
毑乸怎么读韩国文化产业“一源多用”在动漫、游戏、影视剧制作发行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最新的成功例
证是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这部在中国引发最新“韩流”的影视作品从前期策划就极为注重“OSMU”(一源多用)模式。对于那些在网上收看该剧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吃炸鸡喝啤酒”已成为韩国青年文化的象征。男主人公都教授的睡前读物《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从一本冷门书籍变成了畅销书。韩国在开发制作电视剧、电影、音乐剧等文化产品时,会把韩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服饰、旅游等捆绑在一起在剧中集中展现。据韩联社报道,韩国首尔市政府将选出在韩流影视作品中亮相的120处首尔景点或商店以及7条主题路线,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宣传,将韩流的范围从韩国流行音乐和韩剧扩大到饮食、美容等方面。
二、韩国出版业“一源多用”成功案例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和传统大军,由于“一源多用”政策的实施,21世纪以来,韩国图书出版业也呈现出立体发展的新面貌。其中不乏成功案例:
ipad无法连接到app store是什么意思DOI:10.13786/jki14-1066/g2.2014.10.027
1. 由纸质图书开始,延伸到漫画动画、影视剧、网络游戏等其他媒介
学习汉字是韩国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增强汉字学习的趣味,2003年韩国出版发行《魔法千字文》,在文字教学的基础上配以生动形象的韩版漫画,市场畅销后,又改编成电影、音乐剧、电视动
画和网络游戏,成为韩国儿童学习汉字的多媒体热门教材;2005年,《宫》获得韩国漫画大奖,第二年即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仅韩国国内收视率就达到了30%,随后在海外授权播放,加上周边产品,使这一源自漫画的系列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收入,被称为韩国电视剧产业的典型模式。目前,韩版《古希腊罗马神话》已变身为卡通电视剧、文具、运动鞋、手提包、服装、钟表等120多种商标许可产业,39集同名电视剧动画将于今年在中国各大城市播放,其漫画电影业计划上映,由美国迪斯尼公司承担全球发行。一些枯燥的科普类教育产品在韩国也采用了漫画形式,系列漫画《蒲公英科学绘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回答他们最想知道的科学问题,内容涉及自然、物理、化学等方面,既是一套科学启蒙读本,又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与爱的教育思想,适合3~5岁亲子共读或5岁以上儿童自主阅读。
2. 先有动画片或者网络视频,再出版纸质出版物并开发延伸产品
汉字教育动画片《太极千字文》是由日本东映动画与韩国国营广播公司KBS共同制造的TV动画新作系列,于2009年4月14日在KBS电视台播出动画片,2012年4月1日出版纸质教材,其同名游戏于2013年4月24日正式上线;PUKKA(中国娃娃)开始是韩国顶尖动漫公司VOOZ经过两年精心策划创作的网络动漫人物,2006年,迪斯尼旗下的英国人投资了PUKKA的电视动漫拍摄,2007年制作完成,在全球播放,获得了可观的海外收入。2009年与华纳兄弟签订了卡通人物许可合同,将项目范围扩展到全世界。现在,PUKKA专卖店开遍了全世界,在纽约、巴黎都曾举行时装发布会,在中国的专营店已经发展到了281家,其后产品开发涉及玩具、文具、皮包、衣服、鞋子以及生活日常用品、办公用品甚
至化妆品。一个中国娃娃的形象通过韩国公司开发成功并获得巨大盈利,发人深省。还有韩国动漫《小企鹅》,从2003年至今已经播出了三季,超过150集。三季各有侧重,第一季侧重小企鹅与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季增添了女朋友形象PETTY,第三季则加入了外星人、魔法师等,通过不断扩大题材,持续吸引儿童兴趣。目前,其衍生产品开发已经涉及出版、DVD、幼儿玩具、教材、网络游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幼儿购物网站,甚至主题公园。该节目也向海外110多个国家出口了影像版权、人物形象等衍生产品。
3. 先有网游,再有纸质出版物
网络游戏因奇幻的世界、神奇的人物、机械设定,散发着奇幻的魅力,在韩国迅速发展,游戏取得成功后,相关的纸质出版物也迅速发行。如韩国大型网络游戏《冒险岛》成功后被改变成儿童漫画,并成功打进中国市场。《A3》游戏也是首先在韩国国内获得巨大成功,出版的图书被引进中国市场。在韩国,与电子游戏相关的攻略类图书和以游戏为背景故事情节的奇幻图书成为出版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标准差怎么算
李玉导演总体来说,韩国出版业采用“一源多用”形式的产品主要特点有:
第一,主要接受体是青少年,主要图书种类包括科普类和教育类。这是因为:儿童少年的认知特点不同于成年人,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互动化的形式更易于为他们所喜爱。对青年而言,生活节
奏的加快,使他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去沉下心来阅读大部头的书籍,快餐式、娱乐化的形态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白马非马 许嵩
第二,在媒介手段上,韩国出版业更多借助了视觉化的新媒体。韩国的出版经验表明,应以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推出新的媒介形式。在纸质媒介外,数字新媒体以其快速、简洁、变通灵活、传播迅速、可扩展、信息成本低廉等特征转变了当代读者的阅读方式,由以前传统语言文字印刷时代的深阅读方式转向了新媒体时代的浅阅读方式,其特点是快速获取信息,能够在较短时间里获得较多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视觉文化实现了对文化产品接受的平等权,消除了文字文化接受需要理性思维的重负,它直观、快捷、刺激的特点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2]比如漫画就是一种纸质介质的视觉文化的代表,主要以形象为主,以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具有把复杂内容简单化、理性事物具象化的功能。韩国出版界将漫画这一深受读者欢迎的媒介形式运用到了极致,成为韩国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除漫画外,非纸质的动漫、影视、网游等现代媒介在韩国都及时跟进,既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使出版产品的品牌得以放大,形成立体传播、众声合唱的效应,达到了传播效益最大化。
第三,市场反应敏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韩国出版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这表现在:开发的
文化产品能紧跟社会的需求,能迅速反映市场并创造市场,从一个创意、一个产品的出现,到多种媒
介的跟进、相关商品的开发,间隔时间非常短,且产业链长,经济效益明显。从文化传播的效果看,韩国出版产品在中国和西方的畅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韩国文化的魅力。据统计,从2008 年到2012年,中国共有263家出版社引进过韩国图书。2012年,在引进的韩国图书中,少儿教育、早期教育图书占近90%的份额。韩国出版产品如此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对增强中国人对韩国文化的认同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韩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现。
三、“一源多用”给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可把韩国“一源多用”模式归纳为“1+X”模式。“1+X”是一种商业营销模式,即通过1个客户效应,增加X个客户资源。“1+X”模式将有效地拓展业务范围,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通过产品与客户,客户与客户间的关系,达到利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如果将这个模式应用于出版业,这个“1”就是创意,“X”就是成套化呈现这一创意的多种载体。只有把这个“1”和“X”相结合,出版产品的品牌才能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
1. 倡导创意为王  培养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中,内容为王,创意是关键。从属性上说,出版业属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在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模式中,创意被列为首位。如《千字文》本来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但
韩国人在出版过程中增加了富有吸引力的新创意,就是把汉字的学习与中国另一个文化经典名著《西游记》结合起来,借助韩国化的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形象,以神奇的魔法的形式进行故事化教授,从而增强了少儿学习汉字的兴趣。而这些魔法人物形象的创意,又为《魔法千字文》向动漫、网络游戏和影视剧的延伸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创意的功劳。再如,英语学习在全世界都是司空见惯的,但韩国出版了《别笑,我是英语单词书》一书,以活泼、逗乐的故事巧妙融合了惯用的单词与词组,集图像、联想、幽默于一身,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曾为韩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是台湾网上书店“博客来”“金石堂”最佳畅销书。这也是创意的成果。
我国出版业应该积极鼓励、努力催生这种创意性作品,靠创意创造市场。这种创意型产品有3个基本点,一是有创新性,创新的关键在于产品的特化、个性化、艺术化,这是创意产品成为品牌的核心;二是有价值,要多出版对社会有好的影响的作品,杜绝出版垃圾和废品;三是可市场化,就是放大产品的影响力,发现其通过市场营销获得盈利的潜质。
要打造创意型产品,出版编辑首先要自觉有意识地关注当代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技术的革新,当代大众阅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人甚至用“阅读革命”来形容。其中两个特征特别值得出版编辑注意。一是阅读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新的阅读终端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媒体的阅读、广播电视阅读进一步转向电子阅读,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融合阅读。阅读不再只是开“卷”有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坐在电脑前或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来获取自己感兴趣
的信息;二是生活压力的加大使阅读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教育与娱乐结合更能吸引人们阅读。如延边大学出版社大型全彩漫画《中国神话》就尝试集教育和娱乐为一体,2004年11月由韩国伽娜(GANA)出版社引进,出版后不到两周,即稳居韩国最大书店教普文库排行榜综合排位第8的位置。
出版编辑还要善于从其他媒体上发现创意型产品。传统的出版编辑比较多地关注纸质印刷,现在应该把眼光打开,更多地关注其他媒介,并将其他媒介好的产品进行吸收转化。作为出版编辑,一方面要妙笔生花,锦上添花,另一方面还要独具慧眼,眼观六路,纳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2. 推进媒介融合  鼓励跨界合作
英国传播学家尼古拉斯・加拉姆认为:“文化工业的特征不但在于批量的生产方式,也在于文化商品的成套供应。”[3]文化商品的这一“成套供应”的特征为“1+X”的出版模式提供了经济学基础。其中,创意是脑,跨界如四肢。中国出版业的开拓需要多条腿走路。
要做到这一点,出版业应积极推进媒介融合。当代创意型产品更强调文化和技术相互交融,靠集成创新打造品牌。数字新媒体传播迅速,互动性强,传播手段先进,应积极为我所用。中国出版业需要跟上这一媒介融合的大潮,在多媒体的跨界合作中实现业态转型升级。
出版编辑在发现好的内容时,应以传统纸质媒介出版为主线, 整合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形成多元化出
版模式。同时,鉴于在多媒介环境中,影视剧具有非常强的传播能力,因此,出版编辑既应把影视剧纳为图书的重
要来源,也应把它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另外,文学网站、漫画网站、游戏网站、博客、微博等,也应是出版编辑密切关注的对象,要善于从中发现题材,并通过这些新媒体渠道进行有效的传播。
媒介融合性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中国出版业,传统的出版编辑一直以文字为工作核心,文字编辑人才丰富,这是可贵的资源。但在新形势下,多媒体数字化人才应该尽快培训和弥补。网络时代的编辑不应只作为书籍的向导,而应该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具备综合编辑的能力。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编辑业务知识,还要掌握各种新媒体出版知识,具备全方位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多媒体转化能力。出版编辑只有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使自己跟上数字出版时代的步伐。
当然,每个人不可能是多面手,在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为尽快跟上时代步伐,中国出版业要注意引进多媒体技术人才,并更多地向其他媒介借脑借力借渠道。技术融合和人才融合同步进行,传统文字编辑与新媒体人才合作互补,这样,出版业的媒介融合就能够加速。
3. 创新市场营销  升级商业模式
出版编辑应具备市场意识,要认识到:现代出版活动及其过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出版活动游离于市场,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落败。所以,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应把经济效益纳为衡量出版活动的第二把尺子。以商品生产性质界定出版活动,是编辑思想观念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此,出版业应加强与市场营销业的合作,以跨界合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新型出版营销应该是创意营销、品牌营销。从销售手段方面看,过去习惯的营销方式已不再有效,“注意力经济”特征在这里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眼球上的争夺”将左右出版企业竞争的成败。[4]因此,出版营销应在提升注意力、创造品牌上下工夫。一个创意成功后,要针对该创意进行深度多元挖掘,不断刷新品牌发展格局,以跨界合作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如很多成功的动漫产品一般都是从纸质漫画开始投入,相对动画片来说,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图书畅销后,与影视界进行跨界合作制作成动画片或者大屏幕电影,通过播出获得票房和收入,再制作成音像制品销售。同时开发动漫周边的衍生产品,如游戏、食品饮料、文具、童装、玩具、主题公园等。对于纸质媒体来说,传统的传播形式加上新媒体数字化传播形式,必然能创造更多新的盈利点。同时,在产品形成和营销过程中,持续跟进、售中售后不断发现新的增长点,并主动积极推动研发周边衍生产品,使产品业态多元化,从“一次售卖”转变为“多次销售”,一次投入多样化产出,一次开发多方式盈利。另外,出版业还应有走出去的意识,加强国际营销。
4. 打破体制壁垒  推进制度创新
沣怎么读
“一源多用”可使出版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成功的案例还不多见。这其中有人才短缺的原因,也有资金不足的制约,但比较深层的是,中国传统的“行业分层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是一大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电影、电视、广播、演出、音像、游戏、网络、旅游等文化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能交叉,[5]混业经营往往受限。从国际上看,大的出版集团往往不仅仅从事图书出版,而是书、刊、报、多媒体合一,走出了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目前,我国出版业内部,出版公司之间已开始探索打破所有制壁垒、行业分隔和区域壁垒,但从媒体融合和产业化运作的层次来看,出版业还是显得相对封闭,对其他媒体拓展不够,商业化运作模式远不成熟。下一步的制度创新,特别需要为出版公司在跨媒体发展上提供发展空间,在商业模式运作上优化政策环境。体制的改革,制度的创新必然带来产业的创新,一个好的品牌畅通于多个渠道,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的出版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的“一源多用”模式的成功给我们以启示。有政府政策推动、有出版行业的探索,多媒体融合、多业态发展的新兴业态必将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一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新梅. ACG时代的韩国动漫产业[J]. 东岳论丛,2011(10):116.
[2] 王祝英. 论大众传媒对图书出版的影响[J]. 编辑之友,2013(3):28.
[3] 杨击. 传播. 文化. 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7.
[4]《编辑之友》记者. 云出版时代,好编辑如何修成正果?[J]. 编辑之友,2013(7):9-10.
[5]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