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对周、程道统的继承
关于高尚的名言作者:刘琳娜演员岳跃
来源:《船山学刊》2017年第02期
关于高尚的名言作者:刘琳娜演员岳跃
来源:《船山学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
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述中,王阳明与朱熹、陆九渊之学的关系已有充分的讨论,但其对周敦颐、程颢的继承和发展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认为,不论是在道统自觉意识上还是在对道体的认知上,王阳明都有明确的传承周程学问的倾向。“动静”观念是探讨“周程—阳明”之传的重要线索,王阳明对道体的理解,以及对易之本体的阐释,均表现出兼合动静的特质,这与周敦颐“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程颢“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等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从道体动静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阳明的学问归属。
关键词:王阳明;道统;周敦颐;程颢;动静;理学
对道统的讨论主要有两种方法论的进路:一是考虑思想家本身对于传承的自觉意识,亦即其如何界定自身的学问归属;二是从思想内涵,尤其是对辞旧迎新的励志句子“道体”的认知进行辨析,对“道”这
一根源性概念的不同认知直接决定了不同思想家的理路分歧。历来对于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守仁,1472—1529)与其他宋明理学家的渊源,多关注其对朱熹(晦庵,1130—1200)与陆九渊(象山,1139—1193)的扬弃,而较少留意其对周敦颐(濂溪,1017—1073)与程颢(明道,1032—1085)的推崇。事实上,王阳明不仅多次表达了继承濂溪、明道的自觉意识,他对道体的论述也充分表现了接续周、程的特质。
一、 王阳明的道统自觉意识
在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宋明理学两条主要分支的既成认知中,“陆象山—王阳明”张馨予 透视>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传承之说历来占据主导地位,①学者多以二人理路之相近而认为阳明学说祖述象山。但仔细检视王阳明本人的言论,倒从未正面肯定其学承于象山,相反,在宋代理学家中,他对濂溪、明道、朱子三者的论述占更大的比重。
唐君毅先生曾着重指出阳明对于朱子的传承:“阳明之学,归宗近陆象山,然实由朱子之学发展而出。”②从阳明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此论确有实据。王阳明早年遍读考亭之书,到庭前格竹七日以至得病,而其心学的独立性形成之后,又不遗余力地辩驳朱子学说“袁伟豪女友析心与理为二”的问题,强调“心即理”的主张,也重新解读《大学》“格物”说与朱子旧说
抗衡,并作《朱子晚年定论》试图调和自身学说与朱子的龃龉。从这种种努力均可看出,朱熹一直是王阳明试图对话、超越到最终调和的对象。而相比之下,象山在阳明论述中的分量则明显较轻,③阳明正式为象山辩诬排难也是在心学形成之后。④因此与其说阳明学是承自象山,倒不如说是在对朱子学的吸纳与批判中建立起来的。“朱子—阳明”这一渊源,是从负面的否定式传承来立论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