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曹操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全诗。
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背、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曹操的故事引入,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迪迦奥特曼主题歌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沧海”有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
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作者惯用的一般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 齐读、背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相关知识;
2、理解“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了解古诗文中常见意象的意义和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并背诵全诗;
4、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初步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并背诵全诗;
2.理解“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了解古诗文中常见意象的意义和情感;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初步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教学过程
1、导入
建军节多少周年以作者的生平导入
2、学习诗歌
初读课文(自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出压韵的字】
1、看了这个题目再结合书本上的注释,我们能知道多少信息?
明确: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知道了之后给他写诗。
2、为什么被贬官要叫左迁而不是右迁呢?右迁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右迁就是升官的意思,相对来说左迁就是贬官的意思。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龙标这个地方是在湖南的西边。在唐代,南方根本没有北方发达,江南以外的南方都是十分荒凉的,王昌龄被贬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去,作为他的朋友李白心里肯定也会难受。那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
明确:用悲伤、凄凉的语调去读,应该读得慢一点。
3、让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语调和语速。
怎么修改默认浏览器4、同学们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讲这首诗歌。第一句里面讲了一些什么事物?
明确:杨花和子规。
师:结合注释,杨花就是柳絮,子规就是杜鹃。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李白要写杨花,而不是桃花或者别的花呢?
萧亚轩换过多少个男朋友明确:因为这首诗写的是离愁别绪,桃花似乎比较喜庆,不太符合李白的要求。
5、这是在讲李白的愁绪,不应该用那么明快的花。另外,“杨花落尽”,柳絮都飘落完了,说明当时已经是暮春时节,也就是晚春。而柳絮随风飘摇,正好暗示了王昌龄被贬,漂泊不定,体现了李白对他的痛惜。还有,柳絮是从柳树上落下的,而古人送别常在水边,水边多生柳树,他们习惯了折柳送别,而“柳”字又跟“留”谐音,所以就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离别意象,表达的是对离开的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一个客观事物被主观地注入了感情,就是所谓的意象。
6、关于子规,同学们知道杜鹃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吗?
明确:杜鹃的叫声是很凄厉的,相传是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古人听到这个叫声,心里就会觉得很悲伤,子规和杨花一样,也是表现自己的离愁别绪和痛苦的心情。第一句总结起来,就是写了两个意象,用来表达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痛惜之情。
7、讲第二句诗句主要内容
王昌龄被贬去了很远的地方,而李白自己没来得及跟他告别就走了,也是非常悲伤的。看注释,这一句里面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而题目上的龙标是指的龙标这个地方。五溪是湖南西部、贵州东部的五条溪流的合称,同学们知道唐代的都城是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想想看,从西安到湖南,就算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更何况是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呢?这路上显然也是非常辛苦的。李白想到这些心里肯定会难过。
讲完了前两句,我们来总结一下,前两句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字或者词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但是通过写杨花、写子规、写王昌龄去到龙标这么远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李白对王昌龄的不舍之情。
带着这样的不舍之情,同学们来齐读前两句。
8、接着我们来看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很浅显的一句诗,李白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他的愁心是什么愁什么心?
明确:是对王昌龄被贬到偏远地方的担心;是对王昌龄前途未卜的忧愁。
9、李白的愁心这么多,他决定将这些感情都托付给明月,让明月告诉王昌龄。为什么他是交给明月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明确: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静夜思》里面,他是用明月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在这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里面,他就是将明月拟人化了,让它作为一个信使,将自己的愁心借明月寄给王昌龄。而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即便是分隔两地的人都能一起看到,能达到苏轼所说的“千里共婵娟”的效果,自然也能够寄托思念之情。明月能让人产生思念、怀远之情,所以李白选择了用这个意象来寄托相思。历来写月亮的诗句都有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吗?
明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我们接着看最后一句,“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将思念之情融入月光,希望王昌龄在看到这一轮明月的时候,能够给他一点安慰。前面说了,不管身处何地,月亮都是一样的,王昌龄就算身处“夜郎西”也能够看到月光,也能感受到李白寄托的情谊。
带着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的感怀,齐读最后两句诗。
11、总结全文,这首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意象,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痛惜之情。
围棋有多少交叉点12、意象和情感相互烘托,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情景交融。
师:举个例子来说,同学们经常会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天气也会变得很差,这就是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同学们掌握了之后,在赏析诗歌或者是写作的时候就能够用上。
老师来总结一下这首诗:全诗以物起兴,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前两句写了景物的衰败,
渲染了哀愁的气氛,为下面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劝慰和勉励。最后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要注意读出诗歌悲伤的基调,读出李白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
师生齐读。
livia韦雪12、总结一下一些简单的文体知识
前面我们讲过了《观沧海》,它是一首四言古诗,有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那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什么体裁的古诗呢?它是一首七言绝句,就是每句诗都是七个字。绝句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明了、情意绵长。整首诗歌只有四句,篇幅短,这就限制了它的语言必须非常明了,但表现的感情绝不会比长篇大论的诗歌要少。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音频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发布评论